资源描述
《抓准特点 把握主旨
----------即物抒怀类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崖上的枣树》《生命之芯》《三角梅》这三篇散文写法一致,即就物产生联想,抒写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心灵独白。作者独辟蹊径,写出新意。这三篇文章都是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结果。在选材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写法上便于学生模仿,利于学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用这三篇文章作为学习材料,难易适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选取学生的作品《最美的风景》是对这一写法的具体阐释。阅读同龄人,身边同学的文章,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学情分析】
散文阅读是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内容。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神”是指散文要表现的中心。正因为散文具有这一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散文,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呢?我认为阅读散文时,应顾及全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感受完美的艺术形象,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简言之就是要学会领悟散文的主旨,把握散文主旨是散文阅读的关键。把握了主旨,学生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初四的学生,对记事类的文章往往能很快把握主旨,而对于写物的散文,往往因找不准物的特点,把握不到作者的感悟。所以在此基础上我把找物的特点作为课堂的重难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即物抒怀类散文主旨的方法。
2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抓准描写对象的特点。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导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文本】
《石崖上的枣树》《生命之芯》《三角梅》《最美的风景》
【教学思路】
用高效阅读的方式阅读文本,先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学习把握即物抒怀类散文主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带着方法自主合作学习《生命之芯》在讨论中加深把握主旨的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自测阅读《三角梅》在交流中总结阅读方法,体会写法,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最后让学生看图片说出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并赏析学生的佳作,加深对即物抒怀笔法的理解。以“一篇带多篇”的文本组织方式,通过引领学习、自主学习、归纳方法自主赏析,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图片中展示的的景物,我们往往会有不同感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我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写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独具个性的散文。那么这种就物抒写自己内心独白的笔法,就是即物抒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阅读此类文章如何快速把握主旨。请同学们看学习目标,齐读(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弄清即物抒怀的意思,自然引出学习内容。运用课件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图片中的景物,一定能引发学生无尽的联想,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阅读渴求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过渡:我们带着目标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请同学们保持科学坐姿,注意力高度集中,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石崖上的枣树》】
(二)赏读:《石崖上的枣树》
1、开启阅读计时器,学生默读
2、默想1分钟,回答问题:
(1)文章主要写 (物),抓住物 特点,作者感悟到 。
(2)概括本文的主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的问题:(1)枣树美好诱人:找到描写枣树的句子(描写物的句子中概括)
(2)枣树难以触到:找到叙述的段落(叙述的事件中概括)
(3)枣树美好诱人却触不到:找到蒹葭和陕北民歌(联想的内容)
(4)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枣树的生长环境?
(5)题目是石崖上的枣树,为什么要写蒹葭和陕北民歌?
(6)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俗气。为什么说抖落了俗气?
4、师生小结:
概括物的特点:找描写
看叙述
思联想
析感悟
5、学生质疑:在阅读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领学会概括主旨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过渡:石崖上的枣树带给我们的是诗的意境,浪漫的情怀和美的情境。那么那棵院落中的葡萄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运用把握主旨的方法快速阅读《生命之芯》请看大屏幕。】
(三)自读
1、要求:速读《生命之芯》
先自读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问题:(1)文章主要写 (物),抓住物 特点,作者感悟到 。
(2)概括本文的主旨
2、开启阅读计时器,学生默读
3、学生自读,小组合作讨论
4、学生交流,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预设问题:(1)初春时节,苍翠,张扬
(2)暮秋时节,枯黄的叶子飘飘扬扬很久才能落完
(3)妻子因扫落叶而气恼无奈,妻子全部摘除叶子,葡萄叶子全部落尽。
(4)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为什么会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
5、师生小结:理顺把握主旨的方法
(设计意图: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交流过程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讲解,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过渡:我们敬畏那些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我们也要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那我们就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请同学们保持科学坐姿,注意力高度集中,速读《三角梅》】
(四)检测
1.运用所学的方法,速读《三角梅》概括本文的主旨
2.谈收获
(设计意图:旨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便于及时反馈改进。)
【过渡:枣树,葡萄,三角梅,带给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当你面对大自然的景物,你会有独特的感悟吗?】
(五)拓展
1、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它们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从图片中任选一种物像,来说出自己的心灵感受。
例:那朵风雪中的月季,红艳着,在与风雪抗争。只有月季四季开花,常年不败啊!我感觉到凋零的日子也有了色彩。
2、(过渡)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 诗人通过赞美宁愿枯死枝头,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菊花,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可投降的决心。我们晨曦报的小作者看到寒风中的菊花,他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了《最美的风景》)请同学们快速读一下,看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物的特点和从物的这一特点所引发的感悟、能加深对即物抒怀类散文把握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读同龄人的文章会有亲切感,从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在模仿中提高对借物抒怀笔法的认识。出示图片是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上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六):作业
1.群文阅读
链接1.《荒漠中的苇》
链接2.《仙人掌》
链接3.《榕树,生命进行曲》
2.完善课堂习作:
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它们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生命物像,以《我眼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大量的阅读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找到广阔的认知空间。读写结合,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七):结束
播放视频: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欧阳夏丹)阅读,让自己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郎永淳)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月亮姐姐)
让阅读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让阅读成为我们时尚的生活方式。
【板书设计】
找准特点 把握主旨
找描写
看叙述
思联想
析感悟
看题目 结尾
(设计意图:设计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能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清课堂思路,形成思维链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后反思】
高效阅读速度训练课已实践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增强了,阅读速度明显提高,在阅读中也养成了勾画词句的习惯了。但是我发现学生阅读时对记叙类的文章能很快把握主旨,而对写物的散文却往往因为找不准物的特点,对主旨的理解不到位。
因为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呢?在这一背景下,我设计了《找准特点 把握主旨》这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把握即物抒怀类散文主旨的规律。
一节课要阅读四篇文章,我担心学生会不会为了读而读,完全忽略文章内容?所以这节课我设计总结方法,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迁移方法这四个环节。这四篇文章我按照先难后易的顺序出示给学生。在总结方法时,选取难度大的文章,合作学习中难度次之,检测选取较易的,而把学生的作品放给学生赏识。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迁移方法,让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写。实践证明,这样设计,虽然阅读材料多,因为只讲请一个问题,所以学生一节课的关注点就在这一个问题上,这些材料能充分被学生利用起来。只有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掌握灵活的写作方法,才能为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能找到特点,但不知道是什么方法找出来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要找到这个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总结出来的。为了验证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篇文章我又设计了理解主旨的题目,“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俗气”怎么理解“俗气”?“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怎么理解这句话?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在这堂课上坚持的原则就是少说,多让学生表达,主要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并且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里,我的预设是想让学生之间互相解疑,可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因为我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的解疑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协助作用,上完课后,我再一次审视了一下合作学习的材料,也许是因为文章有点简单,学生提不出疑问。由此我得到启示,只有对学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设计出有效高效的课。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树立一种理念也真的很难。但是我坚信,就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渐渐丰盈起来。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