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师大附校教师备课便笺纸 八年级 语文 学科 备课人 乔绪伟
备 课 记 录 ____月____日 第____周 星期______
课 题
雪
第___1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结构层次
3、把握作者笔下南、北方雪的特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笔下南、北方雪的特不同特点。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班级展示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2、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3、组织自读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推荐展示
说说雪的内涵
回顾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
说文体
复习回顾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字词,自主整理,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把握结构,梳理层次
1、根据画面分层、概括层意
思考:鲁迅笔下写了哪两处不同的雪景。你能找到概括它们特点的词句吗?
感受两幅画面,
根据画面梳理层次
交流两幅画面的特点
要求学生讨论,品析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词语。
2、探究两幅画面的特点
南方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绚丽有趣
北方雪———孤独寒冷、奔放张扬
五、美读
1、指导: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
六、展读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七、课堂小结
听读课文
交流感受
自读课文
学生展示朗读,师生评价
教学
反思
备 课 记 录 ____月____日 第____周 星期______
课 题
雪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班级展示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
探究(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层次、手法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冬花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塑雪罗汉”部分,从塑造的过程、雪罗汉的形象、孩子的欢乐等角度感受情感。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尤其关注雪罗汉融化处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 探究内容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热情的赞美。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直接阅读书后资料
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体)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探究(三)研讨课后练习二
三、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组讨论 课堂交流
学生自读思考
组内相互讨论
班级集体交流
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