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石嘴山市第七中学2016-2017 年第二学期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王兴刚 审核人:李书琴 授课人:王兴刚学案编号:8-4-13学生姓名: 八年级 班 小组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授课时间:2017 年6 月 2日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学习者。
【知识链接】
1.作者以及演讲背景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2.阅读导航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议论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阐述的。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前置预习(课前有学生独立完成)
1.熟读课文,积累课后字词,复习议论文知识,完成优化设计·自主预习积累和夯基达标。
2.精读课文,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理出课文论证思路。
二、导入课文
1.观察图画,激发兴趣(见多媒体课件1)
2.常设情境,引出课题。(见多媒体课件2)
3.介绍作者,介入背景(见多媒体课件3)
三、课堂预习检查(课堂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反馈)
1. 优化上交检查;
2.语文书组长检查后汇报;
3.教师课上检测(见多媒体课件4)
四、认读目标,明确任务(见多媒体课件5)
1.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 教师板书重点,强调问题。
五、初读感知,自主学习(见多媒体课件6-7)
1.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并用作者的观点进行简洁归纳。
[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划分层次并归纳。
(1)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例子,分析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跳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见多媒体课件8)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查物体而得知识,“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4.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见多媒体课件9-10)
(2)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5.本课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要把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本文促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们的学习应多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三、测评反馈
1.当堂检测: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评星:优秀个人: ;三星小组: (组长: )。
第二课时
一、前置预习
1.预习任务
①再读文本,完成优化设计·课内品读。
②判断文中作者使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书上做好批注。
2.检查预习
①优化上交检查;②语文书组长检查后汇报。
二、以导促学
1.导入:回顾本文的论证思路。
2.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本节课以目标2为主。
3.自主独学(精讲点拨)
(1)聚焦本文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及作用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及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2)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明确任务: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5.本课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三、测评反馈
1.当堂检测: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评星:优秀个人: ;三星小组: (组长: )。
【我的反思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