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将进酒》信息化设计方案
《将进酒》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和总体概述
设 计 思路和总体概述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二)设计的理论根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三)设计所达到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课程性质和地位
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高中语文“阅读鉴赏”诗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又是古典文学海洋里的最美奇葩,杜甫的诗歌正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学习李白的诗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学习兴趣,为同学们进一步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本课的学习可以为同学们以后的诗歌学习做铺垫。本科处在必修3——语文必修教材的中间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更有信心学好语文。阅读鉴赏既包括对内容的鉴赏,还有情感和创作手法、艺术特色等。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品味,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直觉印象,诗的节奏变化特点,诗人的情感变化情况和语言的直观性
2、理清诗歌内容,读懂诗歌所表达的主题,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要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解剖诗人的感情和诗人所要阐释的哲理。
3、要能够走进诗人,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从中与诗人相生相惜,并且要能看待诗人“纵酒行乐”,注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深入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浪漫是个特征中流露的金鱼浪漫却又有些悲愁、忧思在里面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的一个变化过程,并能够发自内心的深入领会。
教学难点:李白为什么非要“纵酒行乐”呢?对李白这种发泄方式的探讨并能端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ppt课件展示、李白图片展示、朗读音频、录音设备及相关软件
网络应用:资料索引、相关语文知识网站介绍
常规方法
朗读、赏析、讨论、探究、交流合作法
四、 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使用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
自制ppt课件、要展示的图片、音频,相关的多媒体设备等(要求多媒体齐全、能安全使用、画面清晰、音量适中、光线效果好)
相关网站及有关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黑板、粉笔、黑板擦、书桌和椅子等
五、 教学过程
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如此一个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来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將进酒》。
释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赏 析 过 程
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揣摩: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背景知识介绍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结合背景再次分析
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激动、有气势)⑵、“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提问: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首二句。作者悲伤的是什么?“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比兴。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畅(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5)“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6)、“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提问: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还是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8)、“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9)、“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还是欢乐?狂放还是愤恨?癫狂还是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
内容结构
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发感慨
节奏
稍慢→加快→明显加快→逐渐缓和
情感变化
悲戚、哀叹→自信、欢乐→愤慨、激愤→收为狂放
六、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内容结构: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发感慨
将 感知↓ ↑辉映
进 节奏变化:稍慢→加快→明显加快→逐渐缓和 媒介↓ ↑反映
推演↓ ↑决定
酒
情感变化:悲戚哀叹→自信、欢乐→愤慨、激愤→收为狂放
七、作业设置
作业(一)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
提示:1.政治遭遇;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
作业(二)
探讨李白:纵酒行乐“的行为,情绪发泄或人生态度与就之间的文化和人为的因素。
八、 教学流程图
开 始
教师导入新课
学生注意
课件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
同学小组讨论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练习相关题目
同学背诵
教师总结规律,
教师展示及朗诵
教师提问,
同学分组讨论
教师评价并给出结论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总结
结 束
符号说明:
教师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教学模式的设计:引导发现学习模式、情景创设与小组协作学习网络探究的模式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课文学习→ {提出问题→探究猜测→小组协作学习 }→结论(网络探究)
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ytq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