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无效试题”当休矣.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5836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无效试题”当休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无效试题”当休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研论文·测试评价 中考“无效试题”当休矣 作者:王 凯 地址:湖北省枣阳市教研室 邮编:441200 邮箱:xfwk@ 电话:13972200234 一考牵动万人心!2014年中考将于6月在全国拉开帷幕,目前,千万学子正进入紧张复习备考之中。然而回顾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不难发现:中考试题的命制仍存在着不少理念上或技术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试卷中的“无效试题”,更是遭到考生和教师诟病。广大师生希望在2014年中考时,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一份既能科学、客观、全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所特有的灵动智慧及其辩证思维的试卷。 下面结合2013年全国116套中考试题中存在的部分“无效试题”现象作以分析: 一、书写改错:脱离实际。 为推动考生传承传统文化,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书写汉字,不少中考试题设置了“书写改错”题,但在拟题时却脱离实际,以个人的“想当然”来设计,如: 【2013年湖北襄阳卷】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分) 真山水登高跳远,大文章搏古通今。 命题人的本意是想让考生先辨别错别字,然后改正,考查考生汉字的识别、书写能力。但设计的别字“跳”,与正确字“眺”,差距太远,并且根本不是考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别字,就如一考生所说“根本不可能跑到山上去跳远”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命题人“不接地气”,脱离实际,以教师的“想当然”,来确定学生的“当然”,不了解学生平时哪些字易读错,易写错。这就需要命题人在设计中考书写改错试题时,选择平时考生易写错的字、生活中易用错的字,且与正确字,音近或形近的,如“眺”字可设计别字“窕”或“迢”。 再看同样是襄阳市2011年中考试题中的书写改错题: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2分) 山青水秀古隆中,日新月移新襄阳。 这道试题的“含金量”就相对高些,因为成语“山清水秀”中的“清”字,很多考生易写成“青”字,“日新月异”中的“异”字,考生又易写成“移”字。设置这两个成语,既是常见常用的,又是易混淆写错的,对本届考生是考查能力素养,对下届考生和教师又有着借鉴和提示作用。但如果命题人把“清”设计成“亲”,把“异”设计成“依”来让学生改错后书写,则就远远脱离实际了! 二、名著阅读:不读照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每学年要阅读两至三部文学名著,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所以各地名著阅读题从不缺失,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名著阅读题是“假考”,即:考生不读名著,照样作答!如: 【2013年江苏泰州卷】5.名著阅读。(2分) 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这样的名著阅读试题价值和作用不大,即使考生没有真正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影响答题,照样可以做全对,得满分!其实不止是江苏泰州,类似这样的中考名著阅读题屡见不鲜。正因为名著阅读题大都没有真考,答案大多是教材后面附录上的,只要学生把相关知识点背熟记牢就可以应对中考,至于是不是真的读过名著则就没有更多人关心了。 其实,这样命题违背了名著阅读题的考点设计初衷。考名著阅读,就是以此衡量考生的素养和能力,检测考生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这对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教学)导向是一个指引。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考生没有读过就回避或考的简单,只有真考,才能促进教师真正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据统计,农村初中生真正读过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的,人数不多。因为没有真考,只考教材附录上的名著内容,或把主要情节、人物编成资料卡片备考。这样以来,名著的文学、文化、审美价值散失殆尽!另外,名著阅读题大多分值为2至3分,为这少量分数而去花大量时间读原著,有些教师、学生认为不值;试题简单,不能真正检测学生实际阅读名著的情况,脱离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建议在2014年中考试题命制时真考名著阅读,从了解作家作品知识,掌握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主要人物及性格,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到体验,对作品内容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等方面来设计考点,引导初中生多读名著,真正深入到名著中去,读出体验,读出感悟。 三、口语交际:不合常理。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口语交际主要考查初中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准确倾听、表达和应对;准确、得体和完美的交流和互动;表达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下面这道中考试题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2013年湖北襄阳卷】8.爸爸经常教育晓阳不要爱慕虚荣,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可是有一天,他带晓阳去餐馆陪客人吃饭,饭后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晓阳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 如果你是晓阳,此时,你会怎样委婉地说服爸爸?(2分) 这道题明显不合常理,既然语境中前面提到“爸爸经常教育晓阳不要爱慕虚荣,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那为什么后面突然又不让孩子打包呢?是爸爸喝醉了?还是爸爸以前的话有假?这会让孩子怎么看爸爸?反倒让孩子教育起曾经教育自己的爸爸来?!语境的设置明显有问题,这道口语交际题成为从考场出来后考生的笑柄! 所以,中考口语交际题的语境设置与表达很重要,创设一个合情合理的语境,给考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从而让考生对语言信息理解、辨析,再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和谐地利用口语进行语言交际。作为日常口语,中考命题更应注重其交际的实用性,不要脱离生活实际,不要有悖常理。 四、古诗文默写:枯燥无味。 纵观2013年全国116套中考试题,没有一套试卷不涉及古诗文默写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各地对积累古代诗词、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视。然而从试题的呈现方式来看,有些古诗文默写题型枯燥无味,过于简单,如: 【2013年辽宁沈阳卷】 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2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②           ,江春入旧年。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          。 ④关关雎鸠,     。 ⑤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夕阳西下,       。 ⑦浮光跃金,       。 ⑧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⑨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⑩江山如此多娇,          。 ⑪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在满分120分的试卷中,沈阳卷的古诗文默写就占了十分之一!可见对古诗文默写的重视。但从题型的呈现方式来看,只有两种:直接默写和理解默写,且理解默写只有第⑪小题。这样过于单一的试题并不受考生欢迎,也没有体现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运用之目的。 针对古诗文默写题型单一的情况,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一、打破传统的根据上、下句填空默写的机械形式,多考些理解、运用性默写。因为学习古诗词的目的除了欣赏就是运用,考理解运用型的默写题,旨在鼓励学生把优美词句运用到写作中,上下对句默写太多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最好诗、词、曲三类体裁兼顾,这样具有代表性。三、考理解运用型默写,可以用概括性提示语开头,给考生正确的思考方向,调动知识积累,再用一段并列、排比的段落,用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创造语境,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既是回忆并撷取积累知识的过程,又是再次感悟诗词意境的过程。这样使名句积累也更诗意。山西省每年中考都这样命题,反响很好。 五、综合性学习:杂乱拼凑。 近几年各地中考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呈现一种乱象:大杂烩。不仅把成语、病句、仿写、口语交际、提取信息等考点朝里装,有些地区甚至把注音、改错字、名著阅读等积累内容也放到综合性学习里,综合性学习承载的太多,却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任务和本质。如: 【2013年山东潍坊卷】三、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化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9.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①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②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10.同学们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就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获得如下信息。 ①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②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③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④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 上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1)第 句,修改意见: (2)第 句,修改意见: 11.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2分)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这道综合性试题冠以综合性学习之名,却名不符实:试题没有探究性,虽以“专题”或“主题”形式出现,但试题却没有以这种形式呈现,“语文性”“综合性”“活动性”“自主性”在这里没有得以体现。即使考生没有参与过类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照样可以答题,因为第10题和第11题,假“综合”之名,而无“综合”之实,这两小题其实是修改病句和仿写,属积累运用方面的考点。 综合性学习试题设计一定要体现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强调考生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强调考生合作探究;强调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考生学科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运用。另外,既然是以活动为载体,那就应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最终目的来设计考点,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拼盘”。 六、现代文阅读:套路作答。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试卷中的“大块头”,一般选取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中的两种,单篇阅读的题量一般在5题左右,分值在15分左右。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部分考点设计僵化,考生易按套路作答,如: 【2013年湖南娄底卷】阅读说明文《足球也能发电》,回答问题。 19.第⑤段中“额外增加的质量约为150克”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约”表估计,去掉就变成了确数,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实际上,没有一年中考不见到此类题型的!教师见够了!学生做腻了!为什么?因为诸如“说明文中加点字能否去掉”的试题学生见多了(年年都有这种题),学生作答都能当歌唱了(不能删去。“某某”一词表示什么,去掉就变成了什么,如果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生当然喜欢做这样的试题,因为答题已有套路,答案已能当歌唱!教师也喜欢试卷中出现这样的试题,因为难度太低!难道中考说明文关于说明语言的考查,只能这样命题?如此一来,学生习惯用固定的公式进行套答,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既考不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也体现不了区分度。 还有,如: 【2013年福建福州卷】阅读散文《快递》,回答问题。 18.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案:联系原文,结合实际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开放性试题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是最常见的,也是命题人最容易拟的考点。本意是拓展考生思维,由客观题变主观题,更利于考生发挥。但现实情况是,开放性题并不“开放”,考生只需按“文章主旨+个人感受+语言表达”这个套路来答,一般是能得分的! 开放性试题在评分标准上大都指出: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这个“言之成理即可”既给阅卷教师出了难题:何谓言之成理?评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时候是靠阅卷教师的个人素质来决定本题考生的得分;从另一个方面,也给阅卷教师出了简单的题:只要“差不多”就行,就给分,给分总比扣分好,也少惹麻烦!所以,这样的主观开放性试题,也可以说是中考卷中技术含量最不高的试题、无效的试题。 根据试题需要适当设计一些能拓展学生思维的题是一件好事,只是在设题时不能简单地“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悟”,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不能仅是“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设开放性试题,就要通盘考虑这个题目究竟可能有几种答法,可能有几个答题角度,这些答法与角度有没有交叉的地方,如果有,就应归并,然后把可行的答法与角度加以比较,看其中有没有最佳答案,如果有,就分等记分,没有,就平等记分。这样阅卷教师也好操作,赋分也更公平,不再仅凭阅卷教师个人主观打分。 七、作文命题:问题不少。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2013年山东东营卷】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静水深流,树大根深;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枯树发芽,铁树开花……亲爱的同学,自然界的什么树哪株树是你熟悉或是令你赞叹敬仰,抑或给了你生命的启迪呢?自然之外,你是不是也得到了生活之树或像树一样的人给予的恩泽与荫庇?其实啊,你不就是一棵小树吗?在阳光雨露和俯仰艰辛的人生经历中,你的思想是否因吸收了天地的精华而变得身骨坚硬了?你葱绿的枝叶间,是否已经开出了灵魂的灿烂花朵,结出智慧的芬芳果实?…… 请以“ 的树”为题写一篇文章。 中考作文命题时,命题人常常会对作文题设置一段导语,一般情况下导语语言优美,在题目中起打开考生思维作用,但有时导语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导语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太长,200多字,要费时读完;二是干扰太多,要考虑每句话的含义,太浪费时间;三是导语只在谈一个主题,而半命题作文可补题的可写的很多,这样的导语与题目之间关联不大,甚至会误导写作。所以有考生说,写这篇半命题作文还不如不要导语! 作文命题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作文难度过大,命题人大多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设计题目,而学生可能没有相应的生活、情感体验,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考查不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二是文体过于单一,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虽然是文体不限,但题目本身已隐性告诉考生,只能写一种文体,并且,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不好写说明文,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的要求是相背的。全国116套中考试题几乎没有要求写说明文和应用文的,这就导致现在的中学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 总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做得还不够,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只是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与我们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离得太远,不能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014年中考在即,如果命题人多“接地气”,站在学生学习角度,多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命制试题,今年中考试卷就会少些“无效试题”,就会更好服务教学、导引教学。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