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外 源 沉 积 岩 的 肉 眼 鉴 定 和 描 述 要 求
外源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要求
一、 火山碎屑岩的描述要求和实例
(一) 火山碎屑岩的观测和描述要求
1.颜色
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有时需要描述颜色的分布的均匀程度。
2.碎屑岩的特征
(1) 岩石中的火山碎屑物的百分含量。
(2) 火山碎屑物的粒级、各种粒级的含量及分选程度。
(3) 火山碎屑物的物态种类(岩屑、晶屑及玻屑)、各种物态的大小、形状、含量等。
(4) 火山碎屑成分(同源碎屑及异源碎屑)特征。
3.胶结物特征
包括铰接物的成分(熔岩物质、细小的火山碎屑物、化学沉积物质)和含量、成岩作用的方式(胶结、熔结、压紧)。
4.其他
次生变化,特征构造,有无细脉穿插等。
5.确定岩石名称
(二) 描述实例
褐红色至紫红色,火山角砺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火山碎屑物质占90%以上,其中以粒径在10mm--5mm的熔岩角砺为主(约占75%),此外含少量的长石和石英晶屑和玻屑。火山角砺外形不规则,呈尖棱状。胶结物主要为褐红色细小的火山灰、尘组成。岩石次生变化不明显。
命名为火山角砺岩。
二、 砾岩的描述要求和实例
(一) 砾岩观察和描述的一般程序
1.砾岩的颜色
2.砾岩的结构
(1) 砾石的结构;(2)填隙物的结构;(3)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
3.砾岩的成分
(1) 砾岩的成分及含量;(2)杂基的成分及含量;(3)胶结物的成分及含量。
4.砾岩的沉积构造特征
5.成岩后生变化
6.命名
7.岩石成因(形成过程及沉积条件)
(二) 砾岩标本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1.砾岩的颜色
砾岩的颜色反映其组成成分和环境,因此应认真描述新鲜面的原生色,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岩石的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颜色。描述时主要颜色放后、次要颜色放前,如紫红色、灰白色、灰绿色等。注意,砾石的颜色往往反映母岩的颜色,基质的颜色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这一点应与其他岩石的颜色加以区别。
2.砾岩的结构
1)砾石的结构 即砾石的粒度、圆度、球度、形状及表面特征。
目估各粒级砾石占砾石总量的百分含量(将砾石总量视为100),按粒度分类命名原则进行结构命名并确定分选性。
观察砾石的圆度。圆状及次圆状砾石含量超过50%的岩石称为砾岩;棱角状及次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50%的岩石称为角砾岩。
观察砾石的球度、形状及表面特征。
2)填隙物的结构 即杂基及胶结物的结构。砾岩中的杂基物相对较粗,除黏土外可以包括粉砂甚至砂级颗粒。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其结构常见有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肉眼不能分辨晶粒)等。在观察时要认真估计杂基及胶结物百分含量。
3)观察和描述胶结类型及支撑关系 首先观察碎屑颗粒是否彼此接触,确定是杂基支撑还是颗粒支撑,如果是颗粒支撑,则观察孔隙中是否有胶结物或杂基;如颗粒间孔隙均被填充,则为孔隙交接;如孔隙未被填充或部分填充者,则为接触交接或孔隙--接触胶结。
3.砾岩的成分
1)观察和描述砾石的成分
(1)观察并统计岩屑的成分及含量。岩屑在砾岩中含量最高。各种岩石都有可能呈岩屑出现,但以细晶或隐晶岩石的碎屑为主。常见的岩屑类型如下:
岩浆岩岩屑:多为火山岩(如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部分细微的岩脉(如细晶岩、辉绿岩等),少见粗粒的侵入岩(如花岗岩)。
变质岩岩屑:多为浅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变质石英岩等)少见片麻岩等。
沉积岩岩屑:多为泥岩、页岩、燧石等,少见微晶灰岩、粉砂岩等,个别有砂岩。
(2)观察并统计主要矿物碎屑的成分及含量。矿物碎屑在砾岩中(尤其在较粗的砾岩中)含量相对较少,而在砂岩中含量相对较多。常见的矿物碎屑有石英、长石、云母、重矿物等。观察和描述砾石成分及含量主要是为了对砾岩或角砾岩进行成分分类命名。
砾岩或角砾岩按碎屑成分的单一和复杂程度,分为但成分砾岩(角砺岩)和复成分砾岩(角砾岩)。
2)观察和描述填隙物成分及含量
(1)观察和描述杂基的成分和含量。杂基包括机械成因的黏土以及粉砂和砂级颗粒。
(2)观察和描述胶结物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常见种类有钙质、铁质、硅质等。手标本鉴定特征如下:
硅质:灰白色或乳白色,致密而坚硬,遇盐酸不起泡。
钙质:灰白色或乳白色,硬度小,结晶粗大的可见解理面。滴冷稀盐酸起泡剧烈为方解石,滴酸不起泡或热酸起泡者则为白云石。常可见连生结构和粒状结构。
铁质:紫红色、红色、褐色,致密坚硬,如果已风化为褐铁矿则不坚硬。
磷质:灰色或灰黑色,致密坚硬,相对密度大,准确鉴定需要磨薄片或做点磷试验。
4.砾岩的沉积构造特征
观察和描述能见到的层理类型、层面构造、冲刷--填充构造和砾石的排列性质以及排列方向等。
5.砾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注意观察是否有交代溶蚀现象,重结晶程度,细脉成分及穿切关系和新生矿物等。
6.砾岩命名
命名原则:颜色+胶结物+砾石成分+粒级。例如黄色黏土质石英质细砾岩。
7.岩石成因初步分析
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初步分析砾岩的形成环境。
(四) 描述实例
浅绿色,风化面为黄褐色。粒状结构,其中砾石占70%,充填物及胶结物占30%。砾石大小不一,最大的65mmX45mm,在测量的200颗砾石中,2mm--5mm砾最多,多属次圆状。砾石成分较复杂,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燧石等。其中,石英岩脉为灰白色,因风化而成黄褐色;石英砂岩砾石为灰白色、黄褐色,细砂结构,泥质胶结;脉石英砾石为灰白色,微透明或半透明;还有粉砂岩砾石,为黄绿色,圆度好,表面光滑。
胶结物为钙质,基底--孔隙式胶结,在风化面上铁质被淋滤,并充填部分黏土,使岩石发黄褐色,充填物为中粒石英砂、部分暗色岩屑和白云母片。岩石胶结致密,固结好。岩石中砾石呈杂乱排列,不显示层理,具有块状构造。
命名为浅绿色钙质细粒复成分砾岩。
三、 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要求和实例
(一) 砂岩和粉砂岩的观察及描述的一般程序
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成分、岩石的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后生变化、命名及岩石成因。
(二) 砂岩能和粉砂岩手标本的观察和描述
1.岩石的颜色
砂岩和粉砂岩的颜色反映其组成成分和形成环境,必须认真描述新鲜面的的原生色,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岩石的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颜色,描述时主要颜色放后,次要色放前,如紫红色、灰白色、灰黄色等。
2.岩石的结构
(1) 观察碎屑颗粒的结构,如粒度、形状、表面特征。目估各粒级占碎屑含量的百分含量(即将碎屑颗粒含量总含量视为100),按粒度结构分类命名原则给予结构命名并确定分选性。
观察碎屑颗粒的磨圆度分主次描述,如主要为次棱角状的,个别为圆状。如果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描述为次圆状--次棱角状。
(2) 观察和描述填隙物的结构。杂基多为细粉砂和黏土,尤其是粉砂岩中黏土含量就更多些,标本上可见比较疏松而碎屑颗粒突出。如果黏土重结晶则较硬,对砂岩而言,尤其要认真估计含量,因杂基含量低于15%者为净砂岩,超过15%者为杂砂岩。胶结物的结构用肉眼不易识别,需在显微镜下观察。
(3) 观察和描述胶结类型
3.岩石成分
1)观察和描述碎屑颗粒成分、岩屑的种类及含量
(1)主要碎屑物的特征及含量。对主要碎屑矿物应描述肉眼鉴定特征并目估百分含量,为正确定名提供矿物量的依据。
常见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其特征如下:
石英碎屑:无色,透明,粒状,无解理,具油脂光泽,硬度等于大于7,大于小刀。
长石碎屑:肉红色或灰白色,粒状或长板状,但均有磨蚀,解理发育,解理面为玻璃光泽,有时可见卡氏双晶或聚片双晶,硬度等于6,大于小刀。
云母碎屑:常见有白云母和黑云母。常沿解理面分布,闪闪发亮。白云母碎屑白色,小片状,具丝绢光泽。黑云母碎屑黑色或褐色,小片状具丝绢光泽。
目估百分含量时,把碎屑看成百分之百,然后目估每种碎屑所占百分含量。要选择成分分布均匀的部位或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目估。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