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5671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 民 英 雄 永 垂 不 朽 丹江口市均县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陈思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品味作者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图片展示、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1、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品味作者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教学难点】   1、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教学方法】  自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PP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丹江口市均县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陈思斯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请学生说说画出来的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目标展示】 1.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近代史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新知研习】 (一)讨论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1)回答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问题 (2)点明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 (3)点题、总领全文。 (二)阅读2-5节,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三)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8个历史事件? 东 销毁鸦片烟 1839 旧民主主义 金田起义 1851 南 武昌起义 1911 五四运动 1919 新民主主义 五卅运动 1925 西 八一南昌起义 192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北 胜利渡长江 1949 解放战争 (五)阅读6-10节,分析十幅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4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余下几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①“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的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 威游行的情景。” ③“愤激的青年演说者” 讨论词语富于变化的特点 ①学生对武昌起义画面和五四爱国运动画面进行比较阅读。 ②讨论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都描写起义场景 异:武昌起义 先绘画面后写意义 五四运动 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好处: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六)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归纳总结】 1.带领学生归纳课文的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归纳全文中心: 介绍纪念碑 歌颂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教育学生不忘先烈、珍惜时光,完成先烈未尽之事业。 【巩固拓展】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中的碑文。 四、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介绍纪念碑 歌颂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