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
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于莲花的诗句呢?
生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生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
1、知人论世——作者知多少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博学多识,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2、品味领悟——题意知多少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
2、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指导朗读
①、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②、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检查自读情况
ⅰ、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ⅱ、古今异义(无)
ⅲ、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香远益清)
ⅳ、一词多义
之:
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ⅴ、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ⅵ、成语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品读课文
1、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①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②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2、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①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文中那句话揭示的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②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小结: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③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课后总结
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陶渊明━━独爱菊━隐逸者━正衬━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富贵者━反衬━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4、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③、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5、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没把握好,拖堂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