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狮峰初级中学 庾瑞霞
2015、10、27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讲授,我认为有课堂亮点,也有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会学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利用橡皮泥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因此本课我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以图文转换来引领课堂。课堂以图文转换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图文转换活动来引领课堂,用图文转换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小组合作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特征,探索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48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在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比较难的问题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5种不同部位。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时,先让学生对5种山体不同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体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5种不同部位,最后顺理成章地再让他们在自制等高线模型上把山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识别。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同时锻炼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长,导致部分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的不同部位基本能够很好的判读,但是对于等高线的疏密可能还要加强。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难点较多,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图文结合,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