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于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探讨,国内教育界有不同见解.
1.指导说。即“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指的是教育理论对实践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与支配权。这种观点曾被广为认同,但随着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有学者就认为这是一个有阚限的命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作机械的、简单的演绎,笼统而不加分析地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并从“指导”的语义、教育理论的特点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认为对这一命题不分条件地倡导和认同事实上往往造就实践界的惰性并引起实践的混乱
2.分层说。有些学者通过对教育理论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教育理论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陈桂生“三分法”(即将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的科学理论、教育的哲学理论、教育的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理论的“四分法”,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科学、教育价值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规范理论,这四种不同性质的理论,分别以一定的命题为主,各陈述不同性质的研究成果,回答不同的教育问题。冯建军在赞成陈桂生的“四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五种性质的教育理论—— 元教育学。他认为元教育学是以教育这一理论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应属于教育基础理论。周浩波则从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将教育理论分成三层:制度层面的理论,技术层面的理论,理性批判层面的理论
3.逻辑统一说。有学者从逻辑的角度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教育理论的理性逻辑与教育实践的实践逻辑的现实统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在逻辑上是相结合的,耍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的现实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把握教育实践的状况。
4.交互制约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一种交互制约的关系,从它们的交互制约周期看,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由理论建构、理论完善、理论危机、理论升华四个相继阶段组成,教育理论就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水平而依次沿着四个阶段发展的。
5.“相互滋养”说。这种新型关系是“新基础教育”研究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践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具有滋养个体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被改造的对象。而实践者耍避免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的脱离,就耍把“研究性的变革实践”作为自我发展的、释放创造潜能的途径。
6.主体关系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因此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重心应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即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包括从事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人员;从事教育实践的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