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淬火”“攒聚”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想象文中描写的彝家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3、感受彝族特有的名俗风情,理解并学习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将历史形成的风习和当下时代的风尚自然地统一来看待,揭示出今天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捉鸭子导入,活动更多更精彩的还有凉山彝族的火把节。
二、检查预习:
1、字音:闾 lǘ 彝家yí 祭品jì 淬水cuì
差役chāi 吞噬 shì 蒿秆 hāo 箐qìng
披毡 zhān 攒聚 cuán 参差 cēncī 翱翔 áo
2、字形、字义:彝
淬水:文中指将水泼在烧烫的石头上的意思。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涅槃: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3、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围绕火把节,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火把节的地位、由来、活动现场、意义。)
三、研读课文:
(一)火把节在凉山彝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第一方面,火是圣物,起着净化作用。第二方面,视火为神物。第三方面,火是中心,火能聚集人气。
(二)火把节的来历是什么?传说
(三)参观表演:白天:彝家女儿的表演和选美活动
精彩激烈的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等
夜晚:持火把游行的欢腾热烈的场面(时间、路线、场景)
1、参与活动:见PPT
2、赏析语句:
(1)、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
a. “登高四望”在全句中起什么作用?(用的是全视角)
b. 为什么“漫山遍野”后还要写“到处都有”?(进一步具体化,因为火把节是在山野中举行的。)
c. “金龙”的比喻好在哪里?(火把是明亮的,似金,游行的队伍在上下起伏的山野中迅速行进,宛如游龙。)
d. 在“起伏游动”后又写“浩荡奔腾”,有什么表达效果?(队伍很壮观,很有气势,用“浩荡奔腾”来表现,相当贴切。)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a. 这一句与句1哪一处前后照应?(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
b. 怎样理解“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这组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一组排比句,凉山大地自然环境无非是山、水、天空,是指火弥散在整个自然空间之中,火映照这一切,这里成了火的世界。用排比句,有气势,显示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怀。)
3、感受作者对火的礼赞:
面对星河火海,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声朗诵诗句。
(四)总结火把节的意义:(与《端午日》类比)传统精神与现代人文心理需求的统一。
四、合作探究:
1、火把节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彝族的哪些风俗特点?
2、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的精神世界有哪些了解?
五、课堂总结:
《火把节之歌》是作者凉山行观光记,但不是纯客观的风土纪实,而是着意于表现在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并揭示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