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短文三篇》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短文三篇》
二. 教学目标:
《短文三篇》
1.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思想。
2. 诵读品味本文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 通过阅读领会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重难点:
《短文三篇》
1. 领悟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
2. 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其观点的语句
四. 知识分析:
《短文三篇》
1. 了解作者
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开创了随笔式文学的先河,对法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全书共3卷,107章,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行文旁征博引,语言平易流畅。另有日记《旅行日记》。
帕斯卡尔(1623—1662),生于法国奥维涅州的克勒蒙——菲朗城。法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卓越的数理科学家。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主要著作是《外省通信》和《思想录》,前者常被看做是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的以《真空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著作,已成为科学史上和思想史上的光辉典籍。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号畅销书。
2. 把握主旨
《热爱生命》用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了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倡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表达了有了思想,人就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以超越自然,通向无限,使人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条》,本文从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信条谈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阐述了生活、生命的信条,其实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 艺术特色
《热爱生命》:① 以议论为主,间有叙述
② 对比论证的运用
③ 语言正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① 对比论证的运用
② 语言简洁而富有警示意义
《信条》:① 从小事入笔,小中见大,平凡中寓深意。
② 语言透彻,简洁,语义丰满,富有渗透力。
【典型例题】
1. 选出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永载(zǎi)史册 潜(qián)水
B. 大腹便便(pián) 畜(xù)养
C. 挑肥捡(jiǎn)瘦 投奔(bēn)
D. 风驰(chí)电掣 文盲(máng)
2.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在农业化时期,农民安土重迁,共同语用处不大。
B. 全世界一年出版的图书,等于中国过去三千年图书的总和。浩浩荡荡的图书,要求缩小储藏和快速检索。
C. 自信息化以来,“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话题。
D. 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3.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项是( )
A. (1)(3) B. (2)(4) C. (2)(3) D. (1)(4)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们把名词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等。同一小类相对,叫做“工对”。
B. 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
C. 《文心雕龙》用大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D. 我们要学习人民的语言,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小市民的语言,我们都要学。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B. 评价文学作品语言,不在于看它用了多少华美的词句,还在于它的词句是否贴切,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C. 他非常好学,又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所以到工厂不久,就搞了许多发明创造。
D. 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万年前开始了农业化,采集改进为耕种,狩猎改进为畜牧,个体觅食改进为集体生产,流散栖息改进为屋宇定居。于是,物质生活之外发展了文化生活。
农业化的一万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五千年是口语生活时期,只有听觉信号的语言,没有视觉信号的文字,这是“单信号”时期。后一阶段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文字,进入听觉和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能够完备地按照语词次序记录语言的成熟水平。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五千五百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在东亚,文字的成熟比西亚和北非晚二千年。三千三百年前中国的甲骨文是已经释读的最早汉字。在美洲,文字的创造更晚,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马亚文从创始到今天不到两千年。
跟甲骨文相同的时代,地中海东岸从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中发展出纯表音的字母。字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然后诞生的。比拨罗字母是已经释读的最早字母,它向四方传播,经过不断变化,成为今天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
6. 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谈“文字的发明”,为什么一开始用大篇幅谈“农业化的发展?”
7. 文中主要列举了哪几个地方的哪几种古文字?
8. 第二段“这是‘单信号’时期”中的“这”指代什么?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语言的产生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① 把整幅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② 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③ 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衍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像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相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9. 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B. 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 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 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10. 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图画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 “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 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D. “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答案及分析:
1. C 析:投奔bèn 捡—拣
2. A 析:B. 浩浩荡荡:广阔无边,多形容水势浩大。C.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D. 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
3. A 析:考虑上下文的语境。
4. B 析:A. 冒号和“如”删去一个。 C. 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D. 人民包括农民小市民,不能是并列关系。
5. A 析:B. “是否”前主语应为“文学作品的词句”。C. 应为“他就搞了许多发明创造”。D. 删去“取得的”
6. 因为“农业化的发展”是文字发明的物质、社会基础。析:理解农业化发展的作用。
7. (1)西亚两河流域:钉头字。(2)北非尼罗河流域:圣书字。(3)东亚:甲骨文。(4)中美洲:马亚文。析:从原文直接提取信息。
8. 指农业化第一阶段的口语生活时期。析:联系上下文,找出所指代的内容。
9. D 析:分辨先后顺序。
10. D 析:图画是表意系统。
【模拟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谛(dí)听 横(héng)祸 丢三落(là)四
B. 沮(jǔ)丧 窥(kuī)视 宁(nìng)缺毋滥
C. 褒(bǎo)贬 透辟(pì) 卓(zhuō)尔不群
D. 当(dàng)真 牵掣(chè) 屡见不鲜(xiǎ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谐调 栉风沐雨 俊工 嗔目结舌
B. 粗犷 气宇轩昂 陨落 飞扬跋扈
C. 寒暄 金榜提名 遐想 耳提面命
D. 慰藉 性命悠关 毗邻 功败垂成
3. 依次填往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在美国遭恐怖袭击后,为防止经济衰退,英国中央银行 利率,并向金融部门注资,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2)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诸如英国、香港的绿色组织 人们参与“绿色圣诞行动”,不寄或少寄贺卡,而代之以其他的问候方式。
(3)新建成的京广高速将 整个东部地区,成为南北运输的一条大动脉。
A. 削减 呼吁 贯穿
B. 减少 倡议 贯穿
C. 削减 倡议 贯串
D. 减少 呼吁 贯串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有了理想,你就会特别注重诚信;确立了目标,你就不会再为小事斤斤计较,而让诚实在目标设定下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出来。
B. 他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寡言少语的,而且也从不与同学来往,卓尔不群。
C.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D. 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先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5.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本时间跨度逾三十年的散文序跋集,编者的方针是求全。全,就必然杂,难免挟鱼龙泥沙、精华糟粕以俱下。但这也有好处。因为有了比较,才能于杂中见纯,纯中见杂;劣中见优,优中见劣。 。我希望读者能由此较为清晰地看到昨日文坛的一角,并及于昨日世界的一角。
A. 纯是经过澄滤的假象,杂才是本相
B. 纯的才是精华,杂的都是糟粕
C. 杂是未经澄滤的假象,纯才是本相
D. 杂中也有精华,纯中亦见糟粕
6. 剩下的生命愈是 (短少、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7.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尊重),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8.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 (实行、实施、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命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9. 在本段中有多个词语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
10.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这句话中的“他们”指代谁?为什么要提出“他们”的观点?
。
11. “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12. 作者为什么要把人比喻成苇草?
。
13. 为什么说“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
14.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
【试题答案】
1. B 2. B 3. A 4. A 5. A
6. 短暂 7. 尊严 8. 实践
9. 不同,前七个是强调,最后一个表示讽刺,是反语。
10. 指代“哲人”们。提出他们的观点是为了和正确的态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11. 不是,这是一个作比较的句子。
12. 目的是为了突出“思想”的重要。没有思想,人是“脆弱”的苇草;有了思想,人就成了高贵、有尊严的人。
13. 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14. 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必须提高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