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祖父的园子 第二课时润州区教育培训中心 张俊教学目标:1. 探究作者写的园子中发生的5件趣事的详略安排的意图,懂得写作材料的安排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密切结合。2. 探究文章在第2段写过园子了,又在13段再次写园子的目的。了解“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1. 读词语,发现规律。蝴蝶 蜻蜓 蜂子 蚂蚱韭菜 谷穗 倭瓜 黄瓜下种 铲地 浇水 栽花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说。3. 用一段话说:(引导学生注意这3句话中的逻辑性)这是一个 的园子, ;这还是个 的园子, ;这更是个 的园子, 。小结:介绍一种事物时,可以用上:是、还是、也
2、是这样的词语从多个方面介绍事物特点,这样能让一段话说得有条理。二、 探究问题一1. 文中写了我在园子里的什么趣事?详写的是?略写的是?(种小白菜 铲地 浇菜 吃黄瓜 追蜻蜓)2. 在儿童的眼里,吃黄瓜更有吸引力,追蜻蜓更有童趣,可是作者偏偏不详细写这些事情,为什么?(提示 关注这5件事情,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和祖父一起的 一类是自己独自干的 详写是为了突出祖父爱我)相机出示: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着后边。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感受回忆这些事情时候作者的心情。3. 进一步阅读“铲地”一段。A. 聚焦祖父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圈划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B. 同
3、座位分角色读。指名读。4. 补充有关萧红的生平,了解祖父的爱在萧红成长中的重要。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体会句子这样写的用意。5.小结:写作时,作者一定是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而选择详略安排的。三、 探究问题二1. 文中有关园子的描写有2和13两段,前面写过园子了,接着写园中趣事,就可以结束了啊,为何趣事后又写一段园子?能否去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相机引导关注13段表达的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情感的变化)A. 出示句子: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4、 体会排比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神采飞扬地读好这段话。B. 出示句子:花开了,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求读出这组排比的变化。C. 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体会“活”的深层含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D. 相机出示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
5、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写的景物,表达的顺序,为何这样安排?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段了吗?(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抒情不是直白的,而是借园中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提笔回忆幼时的园子,起先只是平静地介绍园子的丰富多彩,接着回忆起园子里自己快乐、自由的生活后,才有了13段的描述,用了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园子的自由,她不吐不快。园子中承载着她太多美好的回忆。)2. 再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3. 补充呼兰河传结尾中的句子,再次感受这园子是萧红心中永远的记忆,这园子中有祖父的爱。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园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心中的园子、祖父的爱永远伴随萧红。四、 模仿写排比句。 在这园子里,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我愿意就若愿意 我愿意就若愿意 我愿意就若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