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七年级语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作者
刘艳梅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认识到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期学生仍然处于有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为此,运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 过程与方法
(1).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分析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借事说理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自主朗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全班同学合作)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利用多媒体展示)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教师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适时引导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5 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
(1)本文主题:本文通过方仲永由天资聪明到才能殆尽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
(2)本文写法:详略得当 ,借事说理
(3) 学后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课外拓展
1交流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记下来。
2、交流你知道的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结合注释口译课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仲永)指物作诗立就
(借事) (父)利其然也,环谒于人 不使学
(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
(众人)泯然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和努力没有达到要求)
(说理)
Power point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