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常见仓储害虫.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44532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仓储害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见仓储害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虫类,1、玉米象,2、谷蠹,3、赤拟谷盗,4、锯谷盗,5、长角扁谷盗,6、绿豆象,7、豌豆象,8、蚕豆象,9、大谷盗,10.黑皮蠹。 蛾类,1、麦蛾,2、印度谷螟,3、粉斑螟,4、地中海粉螟,5、粉虱。 螨类,主要是粉螨。 1 玉米象 1.1.1.1 百科名片    玉米象 玉米象成虫:体长2.9~4.2毫米。体暗褐色,鞘翅常有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见图)。喙长,除端部外,密被细刻点。触角位于喙基部之前,柄节长,索节6节,触角棒节间缝不明显。前胸背板前端缩窄,后端约等于鞘翅之宽,背面刻点圆形,沿中线刻点多于20个。鞘翅行间窄于行纹刻点。前胸和鞘翅刻点上均有一短鳞毛。后翅发达,能飞。雄虫阳茎背面有两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较尖。 1.2 概述   分类地位: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的1种。   种属分布:世界性分布。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惟新疆尚无记录。 1.3 形态特征   玉米象卵:椭圆形,长约0.65-0.70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下端稍圆大,上端逐渐狭小,上端着生帽状圆形小隆起;谷象的卵与其相似。   玉米象幼虫:体长2.5-3.0mm,乳白色,体多横皱,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全体肥大粗短,略呈半球形.无足.头小,淡褐色,略呈楔形.谷象幼虫与其相似。   玉米象蛹:体长3.5-4.0mm,椭圆形,乳白色至褐色.头部圆形,喙状部伸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上有小突起8对,其上各生1根褐色刚毛.腹部10节,腹末有肉刺1对。   玉米象成虫:体长2.9~4.2毫米。体暗褐色,鞘翅常有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见图)。喙长,除端部外,密被细刻点。触角位于喙基部之前,柄节长,索节6节,触角棒节间缝不明显。前胸背板前端缩窄,后端约等于鞘翅之宽,背面刻点圆形,沿中线刻点多于20个。鞘翅行间窄于行纹刻点。前胸和鞘翅刻点上均有一短鳞毛。后翅发达,能飞。雄虫阳茎背面有两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较尖。 1.4 生活习性   寄生于玉米、豆类、荞麦、花生仁、大麻子、谷粉、干果、酵母饼、通心粉、面包等。幼虫只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高粱受害重。1年发生1代至数代,因地区而异。既能在仓内繁殖,也能飞到田间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均较强,发育速度较快。 1.5 危害   玉米象是中国储粮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玉米象属于钻蛀性害虫,成虫食害禾谷类种子,以及面粉、油料、植物性药材等仓储物,以小麦、玉米、糙米及高粱受害最重;幼虫只在禾谷类种子内为害。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是一种最主要的初期性害虫,贮粮被玉米象咬食而造成许多碎粒及粉屑,易引起后期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后能使粮食水分增高和发热。能飞到田间为害。 1.6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在粮面或粮堆四周铺上麻袋,引诱成虫来袋下潜伏,收集并予以消灭;春天,在仓外四周喷一条马拉硫磷药带,防止在仓外越冬的成虫返回仓内。诱杀成虫。暴晒及过筛。药剂熏蒸。 1.7 与米象、谷象的区别   米象也是重要储粮害虫,与玉米象外形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米象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钝圆。米象的前胸和鞘翅较瘦,前胸沿中线刻点少于20个,体长通常小于3毫米。主要为害稻谷、花生等;只在仓内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较弱,发育较慢。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纬27°以南地区。 谷象也是重要的储粮害虫,其危害与玉米象、米象相似。分布仅限于新疆和甘肃,是重要的植检对象。谷象前胸刻点稀,椭圆形,鞘翅无斑点,后翅退化,不能飞,体长2.8~3.5毫米。 2谷蠹 2.1介绍   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也叫“米长蠹”,贮藏谷物的重要害虫,长蠹科。成虫体长约2.6毫米    谷蠹 ,暗褐色,头部隐藏于前胸下面与胸部垂直,触角末端三节膨大呈片状;前胸圆筒形,背面有小刺。幼虫体形弯曲,头部细小,胸部肥大,全体疏生淡黄色微毛。一般年生2代。成虫及幼虫为害谷粒、豆类、面粉等。防治法:降低贮粮水分及温度,进行粮食贮藏的科学管理,必要时用氰酸气、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等药熏蒸。 1.8 分布 长蠹科昆虫的1种。分布于南北纬40°以内地区。中国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贮粮的重要害虫。除谷类外,还为害豆类、植物性药材。幼虫在仓库内喜寻木质板壁,蛀孔化蛹,造成仓木的严重破坏。此虫在取食谷粒时大量咬碎颗粒,使贮粮遭受更多的损失。在野外,它生活在树木内。 1.9 特征   成虫体长约3毫米(见图)。圆筒形,有光泽,深赤褐色至黑褐色,除后胸腹板前半部外腹面色淡。头被前胸背板覆盖,从上方不可见。触角10节,端部 3节向内侧扩展。前胸背板前半部有一列弯成弓形的钝圆形的齿,后半部有许多大而密的颗粒状突起。鞘翅具数条纵列小刻点,并着生稀疏黄色毛。 1.10 习性   幼虫体略弯曲,乳白色。头部小,褐色。3对胸足细小,气孔小,环形。 性喜温暖,能在较高的温度发育。幼虫为蛀食性。成虫产卵于粮粒表面或粮屑内。最适温度为34℃。产卵量高,发育快。成虫不能破坏完整的稻粒,只能从有伤口的地方侵入,能钻到粮堆的底部。气候温暖时则多飞翔。 3赤拟谷盗 1.1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赤拟谷盗   [学名]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 目 ] 鞘翅目   [ 科 ] 拟步行虫科   [寄主] 食用菌、玉米、小麦、稻、高粱、油料、干果、豆类、中药材、生药材、生姜、干鱼、干肉、皮革、蚕茧、烟叶、昆虫标本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面粉,该虫有臭腺分泌臭液,使面粉发生霉腥味,其分泌物还含有致癌物苯醌。 1.12 特征描述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3—4.5mm,比杂拟谷盗略小些,全身赤褐色至褐色,体上密布小刻点,背面光滑,具光泽,头扁阔;触角锤状11节,锤端3节膨大,复眼黑色,两复眼腹面距离约与复眼的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呈矩形,两侧稍圆,前角钝圆,有刻点;小盾片小,略呈矩形,鞘翅长达腹末,与前胸背板同宽,上具10条纵刻点行。前、中、后足5R节分别为5、5、4节。幼虫细长圆筒形,长6—8mm,有胸足3对,头浅褐色,口器黑褐色,触角3节,长为头长之半,胸、腹部12节,各节前半部骨化区浅褐色,后半部黄白色。臀叉向上翘。腹末具1对伪足状突起。 1.13 发生规律   年生4—5代,以成虫在包装物、苇席、杂物及各种缝隙中越冬,雄虫寿命547天,雌虫226天,把卵产在仓库缝隙处,卵粒上附有粉末碎屑一般不易看清,每雌产卵327—956粒。最适发育温度27—30℃。相对湿度70%,30℃完成一代27天左右。把气温调到44℃,相对湿度77%,幼虫10小时、成虫7小时即死亡;50℃1小时即死亡;低于-1.1℃各虫态17天即死亡;-6.7—-3.9℃5天全死亡。 1.14 防治方法   (1)仓贮玉米等种子或粮食要纯净干燥,颗粒完整。(2)控制成品含水量在12%一13%,贮藏中发现成品含水量超过上限时,要及时晾晒或置入55—60℃烘干机内烘焙。(3)干菇、干耳最好贮藏在3—5℃条件下,成品包装要密封在不透气容器中。(4)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1.15 地理分布   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世界热带与较温暖地区。 4锯谷盗     1.16 锯谷盗介绍   亦称扁谷盗   flat grain beetle   亦称扁谷盗。   鞘翅目(Coleoptera)锯谷盗科(Silvanidae)昆虫,与扁甲(flat bark beetle)近缘,有时并入扁甲科(Cucujidae)。长度一般不到3公釐(0.1吋),多数生活在树皮下;有的吃谷物(如苏里南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为贮粮的重要害虫。   [中文名] 锯谷盗   [学名]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e   [ 目 ] 鞘翅目   [ 科 ] 锯谷盗科 1.17 生活习性     [寄主] 稻谷、小麦、面粉、干果、药材、禾谷类、豆类、粉类、干果类、药材、烟草、各种肉干、淀粉等。   [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喜食破碎玉米等粮食的碎粒或粉屑。为害食用菌时,幼虫蛀食子实体干品,成虫也可为害。 1.18 外形特征   黄褐色密的细毛   成虫扁长椭圆形,深褐色,长2—3.5mm,体上被黄褐色密的细毛。头部大三角形,复眼黑色突出,触角棒状11节;前胸背板长卵形,中间有3条纵隆脊,两侧缘各生6个锯齿突;鞘翅长,两侧近平行,后端圆。   纵刻点列及4条纵脊   翅面上有纵刻点列及4条纵脊,雄虫后足腿节下侧有1个尖齿。幼虫扁平细长,体长3—4mm,灰白色,触角与头等长,3节,第3节长度为第2节二倍,胸足3对,胸部各节的背面两侧均生1暗褐色近方形斑,腹部各节背面中间横列褐色半圆形至椭圆形斑。 1.19 发生频率与防治办法   年生2—5代,以成虫在仓库内外缝隙、砖石下或树缝中越冬。翌春又返回仓库内,寿命3年以上,成虫活泼,喜群聚,喜把卵产在缝隙处或碎屑中,每雌产卵量数十粒至300粒,发育适温30—35℃。当仓库内相对湿度90%左右,气温35℃时18天即可完成1代,30℃21天,25℃则需30天,耐寒力较强。   (1)仓贮玉米等种子或粮食要纯净干燥,颗粒完整。(2)控制成品含水量在12%一13%,贮藏中发现成品含水量超过上限时,要及时晾晒或置入55—60℃烘干机内烘焙。(3)干菇、干耳最好贮藏在3—5℃条件下,成品包装要密封在不透气容器中。(4)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世界各地。 5长角扁谷盗 1.20 基本信息   中文名:长角扁谷盗    学名: Cryptolestes pusillus Oliver   英文名:flat grain beetle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扁谷盗科(Laemophloeidae) 1.21 形态特征   体长1.3~2.0mm,淡红褐色至淡黄褐色,头部额区的刚毛呈辐射状指向,两侧的刚毛为前侧方指向;雄虫触角稍长于体长之半,其第5~11触角节比雌虫的长;雌虫触角长等于或稍长于体长之半。前胸背板明显横宽,宽为长的1.2~1.3倍,前角不突出,后角钝,两侧向基部方向梢狭缩。鞘翅短,其长最多为两翅合宽的1.75倍;第1、2行间各具4纵列刚毛。 1.22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3~6代,以成虫在较干燥的碎粮、粉屑、底粮、尘芥或仓库缝隙中越冬。成虫羽化后,在茧内静止1至数日,便开始交尾产卵。卵散产,产于疏松的食物内或谷物缝隙内,卵上粘附着食物颗粒。每头雌虫产卵20~334粒。30℃时在相对湿度50~90%范围内,产卵量随湿度的增加而锐增。温湿度条件和食物的质量都对该虫的发育有很大影响。在不利的营养条件下可发生同类相残现象。   该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8~38℃,相对湿度范围为45~100%。发育最适温度为35℃,最适相对湿度为90%,每月虫口最大的增殖速率为10倍。32.5℃及相对湿度90%最适于产卵。 1.23 经济意义   该虫属第二食性,成虫及幼虫为害破碎或损伤的谷物、油料、粉类、豆类及干果等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时虫口密度极高。除直接取食外,也往往导致农产品发热霉变。在非洲为害可可豆及油料种子。 1.24 分布   世界性分布;国内各省区。 6绿豆象 1.24.1 目 名   鞘翅目   科 名 豆象科Lariide   学 名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innaeus)   寄 主 菜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绿豆、赤豆。       绿豆象 为害特点 幼虫蛀荚,食害豆粒,或在仓内蛀食贮藏的豆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5mm,宽1.3—2mm,卵圆形,深褐色;头密布刻点,额部具一条纵脊,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锯齿状;前胸背板后端宽,两侧向前部倾斜,前端窄,着生刻点和黄褐、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1对被白色毛的瘤状突起,中部两侧各有一个灰白色毛斑。小盾片被有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小刻点密,灰白色毛与黄褐色毛组成斑纹,中部前后有向外倾斜的2条纹。臀板被灰白色毛,近中部与端部两侧有4个褐色斑。后足腿节端部内缘有一个长而直的齿,外端有一个端齿,后足胫节腹面端部有尖的内、外齿各一个。卵长   约0.6mm,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略有光泽。幼虫长约3.6mm,肥大弯曲,乳白色,多横皱纹。蛹3.4—3.6mm,椭圆形,黄色,头部向下弯曲,足和翅痕明显。   生活习性 年发生4—5代,南方可发生9—11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成虫可在仓内豆粒上或田间豆英上产卵,每雌可产70一80粒。成虫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豆粒。 1.25 生活习性   年发生4—5代,南方可发生9—11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成虫可在仓内豆粒上或田间豆英上产卵,每雌可产70一80粒。成虫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豆粒。 1.26 高温处理   1.日光暴晒。炎夏烈日,地面温度不低于45℃时,将新绿豆薄薄地摊在水泥地面暴晒,每30分钟翻动1次,使其受热均匀并维持在3小时以上,可杀死幼虫。   2.开水浸烫。把绿豆装入竹篮内,浸在沸腾的开水中,并不停地搅拌,维持1-2分钟,立即提篮置于冷水中冲洗,然后摊开晾干。   3.开水蒸豆。把豆粒均匀摊在蒸笼里,沸水蒸馏5分钟,取出晾干。由于此法伤害胚芽,故处理后的绿豆不宜留种或生绿豆芽。   以上经高温处理的绿豆色泽稍暗,适宜于家庭存贮的食用绿豆。   对于大批量绿豆可用暴晒密闭存贮法。即将绿豆在炎夏烈日下暴晒5小时后,趁热密闭贮存。其原理是仓内高温使豆粒呼吸旺盛,释放大量CO2,使幼虫缺氧窒息而死。 1.27 低温处理   1.利用严冬自然低温冻杀幼虫。选择强寒潮过境后的晴冷天气,将绿豆在水泥场上摊成约6-7cm厚的波状薄层,每隔3-4小时翻动1次,夜晚架盖高1.5m的棚布,既能防霜浸露浴,又利于辐射降温,经5昼夜以后,除去冻死虫体及杂质,趁冷入仓,关严门窗,即可达到冻死幼虫的目的。   2.利用电冰箱、冰柜或冷库杀虫。把绿豆装入布袋后,扎紧袋口,置于冷冻室,控制温度在-10℃以下,经24小时即可冻死幼虫。对于其它豆类也可用上述方法处理。 1.28 药剂处理   1.磷化铝处理。温度在25℃时,1立方米绿豆用磷化铝2片,在密闭条件下熏蒸3-5天,然后再暴晒2天装入囤内,周围填充麦糠,压紧,密闭严实,15天左右杀虫率可达到98%-100%,防治效果最好。这样既能杀虫、杀卵,又不影响绿豆胚芽活性和食用。注意一定要密封严实,放置干燥处,不要受潮伤热,以免出现缺氧走油。   2.酒精熏蒸。用50g酒精倒入小杯,将小杯放入绿豆桶中,密封好,1周后酒精挥发完就可杀死小虫子。   3.敌敌畏熏蒸。将敌敌畏装入小瓶中,用纱布封口,放在绿豆的表层,将绿豆密封保存5-7天后,取出敌敌畏瓶,然后密封保存。此法杀虫率在95%以上。每贮藏100kg绿豆,需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ml。 1.29 防治方法   (1)将有虫绿豆装入篮子中,置入开水中浸25—28秒后,迅速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备用。(2)用磷化铝熏治。把200kg绿豆种子置入密闭的容器内,用56%磷化铝3.38(1片),熏3天后,晾4天,备用。(3)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具体方法参见印度谷螟。 7豌豆象   中文学名: 豌豆象 英文名:Pea Weevil   拉丁学名: Bruchus pisorum(Linnaeus) 别称:豆牛、豌豆虫   界: 动物界 纲: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 鞘翅目   科:豆象科 为害作物: 主要危害豌豆、扁豆   分布区域: 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尤以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省为重[1]。 1.30 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色,体长4~5毫米,宽2.6~2.8毫米;触角基部4节,前、中足胫节、跗节为褐色或浅褐色;头具刻点,背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较宽,刻点密,被有黑色与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三    豌豆象 角形毛斑,前端窄,两侧中间前方各有1个向后指的尖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条纵纹,覆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后向外缘有白色毛组成的1条斜纹,再后近鞘翅缝有1列间隔的白色毛点;臀板覆深褐色毛,后缘两侧与端部中间两侧有4个黑斑,后缘斑常被鞘翅所覆盖;后足腿节近端处外缘有1个明显的长尖齿。雄虫中足胫节末端有1根尖刺,雌虫则无。   卵:橘红色,较细的一端具2根长约0.5毫米的丝状物。   幼虫:复变态,共4龄。体乳白色,头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无行动能力,胸部气门圆形,位于中胸前缘。1龄幼虫略呈衣鱼型,胸足3对短小无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虫体长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皱褶,略弯成C形。   蛹:长约5.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头部、中胸、后胸中央部分、胸足和翅转为淡褐色,腹部近末端略呈黄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略前方各具1个向后伸的齿状突起;鞘翅具5个暗褐色斑。 1.31 为害特点   幼虫蛀害豆英,取食豆粒,影响产量,并且受害豆英气味难闻,不能食用。 1.32 生活习性   一年1代,以成虫在贮藏室缝隙、田间遗株、树皮裂缝、松土内及包装物等处越冬。翌春飞至春豌豆地取食、交配、产卵。成虫需经6—14天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叶片,进行补充营养后才开始交配、产卵。卵一般散产于豌豆英两侧,多为植株中部的豆英上,每雌可产卵700—1000粒,产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幼虫期约37天,老熟时在豆粒内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8—9天(此期随收获的豌豆入库),成虫羽化后经数日待体壁变硬后钻出豆粒,飞至越冬场所,或不钻出就在豆粒内越冬。成虫寿命可达330天左右。成虫飞翔力强,可达3—7千米,以晴天下午活动最盛。豌豆象发育起点温度为10℃,发育有效积温为360日度[2]。 1.33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现除澳大利亚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调查,除张家口外,全省都有发生。1965年传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区,检疫人员虽及时发现,但无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两个物种严重发生区。90年代以来甘肃中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决明、金雀儿、山黧豆等植物。 1.34 控制方法   严格检疫,尤其是从疫区进口的豆类产品。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适时对仓库的缝隙、旮旯以及仓外的草垛、垃圾等卫生死角清理,因为这些地点都有可能成为越冬成虫的栖身场所。种植豌豆期间,可进行田间喷药,降低豌豆象的发生率。豌豆收获后,在半个月内使用塑料薄膜密封气控保管或熏蒸处理。停止种植豌豆3年,彻底消灭豌豆象。 1.35 防治措施   ①田间防治 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常与豌豆结荚盛期相吻合)及幼虫孵化盛期喷药防治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0.6%灭虫灵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并尽量使每个豆荚均匀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②豌豆脱粒后,立即曝晒5~6天,可杀死豆粒内幼虫90%以上。③当豌豆量不太大时,可将曝晒后立即收到塑料袋中并扎紧,或埋进干净麦糠堆里,密闭贮藏半个月至一个月,可杀死所有成幼虫。④当豌豆量大时,在豌豆收获半个月内,将脱粒晒干后的种子,置入密闭容器内,用56%磷化铝熏蒸,每200千克豌豆用药量3.3克(1片),密闭3天后,再晾4天。必须严格遵守熏蒸的要求和操作规程,避免人畜中毒。 8蚕豆象 1.35.1.1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文学名: 蚕豆象 拉丁学名: 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豆象科 属: 豆象属 英文名: Broad bean weevil 原产地: 欧洲 传播途径: 随被害豆类的调运而传播。 1.36 入侵情况   地区   已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华中、华南、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许多省份,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时间   抗日战争期间(二十世纪30年代)从日本军马饲料中大量带入。[1] 1.37 寄主对象   主要危害蚕豆,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1] 1.38 为害特点   成虫略食豆叶、豆荚、花瓣及花粉,幼虫专害新鲜蚕豆豆粒。被害豆粒内部蛀成空洞,并引起霉菌 侵入,使豆粒发黑而有苦味,不能食用;如伤及胚部,则影响发芽率,质量大大降低。幼虫随豆粒收获如仓,继续在豆粒内取食为害,造成严重损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1] 1.39 形态特征 蚕 豆 象 成虫体长4~5mm,宽2.6~2.8mm,椭圆形,体黑色,体被黄褐色与灰白色毛。触角基部1~4节或1~5节、上唇、前足浅褐色。头顶狭而隆起,头密布小刻点。唇基被黄褐色毛,额以上被淡黄色毛,触角锯齿状,向后伸达前胸背板后缘。复眼黑色,呈“U”包围触角基部。颊间着生灰白色毛。   前胸背板显著横宽,侧齿位于侧缘中央,短而钝,水平外指向;侧缘在齿后的部分稍凹。侧齿上布小刻点,被褐色与灰白色毛,形成明显小毛斑,近翅缝向外缘有灰白色毛点形成弧形的横带。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钝。腹部每节两侧各有1个灰白色毛斑。臀板不横宽,端部无黑斑或黑斑不明显。腹部末节背面露出在鞘翅外面,密生灰白色细毛。卵长约0.4~0.6mm,椭圆形,一端稍尖,半透明,淡橙黄色,表面光滑。幼虫体长约5.5~6mm,乳白色,肥胖,弯曲,胸足退化呈肉突状。头部很小,死后大部缩入前胸,淡黄白色。胸腹节上通常通常具明显的红褐色背线。   蛹长约5~6mm,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腹部较肥大。前胸背板及其鞘翅密布皱纹。前胸两侧各具1不明显的齿状突起,中胸背面后缘向后突出,后胸中央有沟。腹节中央及两侧均有隆起线。[1] 1.40 生物特征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以及在田间、晒场、作物遗株内、杂草或砖石下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飞到田间取食豆叶、花瓣、花粉,随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蚕豆幼荚上,每雌虫一生产卵35~40粒,最多达96粒。4月中旬起孵化后即侵入豆荚蛀入豆粒中,被贮豆粒表面留有1个小黑点。每豆一般有虫1~6个。蚕豆收获后,幼虫在粒内被带到仓内继续为害。成长幼虫约于7月上旬在豆粒内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即进入越夏、越冬阶段。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习性。[1] 1.41 防治方法 1.41.1 可选择晴天摊晒粮食   一般厚3-5厘米,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粮愠升到50℃,再连续保持4-6小时,粮食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晒粮时需在场地四周距离粮食2米处喷洒敌敌畏等农药,防止害虫窜逃。 1.41.2 低温冷冻除虫   多数贮粮害虫在0℃以下保持一定时间可被冻死。北方冬季,气温达到-10℃以下时,将贮粮摊开,一般7-10厘米厚,经12小时冷冻后,即可杀死贮粮内的害虫。如果达不到-10℃,冷冻的时间需延长。冷冻的粮食需趁冷密闭贮存。含水量在17%以-卜的种子粮和花生,不能用冷冻法,其余各种粮食、油料都可采用此法。 1.41.3 开水浸烫   此法仅适用于蚕豆和豌豆。将生虫的蚕豆、豌豆放入竹篮或竹篓等可沥水的容器中,待水煮开后,将容器浸入,边烫边搅拌种子,经25-28秒钟后,迅速取出,入凉水中冷却,摊开晾凉,等豆粒充分干燥后,再贮存。此法可完全杀死豆粒内的豌豆象、蚕豆象,且不影响发芽力。用开水烫种,应掌握在豆象羽化为成虫以前。 1.41.4 拌沙拌糠除虫   摺子囤放的蚕豆、豌豆、绿豆、豇豆等,在发生绿豆象以前,将豆类进行暴晒,使种子内的水分降到12%以下。先在囤底铺上3一5厘米厚的稻壳(或抄),然后放一层蚕豆等豆子,约10-15厘米厚,再铺一层稻壳或沙3~5厘米厚,再放一层豆,如此一层稻壳,一层豆,到最上层用20~30厘米厚的稻壳完全密闭,外边的绿豆象不能进入,内部绿豆象钻不出来。防虫效果好,还可防止蚕豆变色。注意稻壳或沙要晒干,并筛去灰尘,囤席和蚕豆之间要多放些稻壳或沙防止绿豆象在囤席处的缝中的豆粒上繁殖为害。缸贮、水泥柜等容器存放的以上豆类也可用此法。 1.41.5 植物熏避除虫   将花椒、茴香或碾成粉末状的山苍子等,任取一种,装入纱布小袋中,每袋装12~13克,均匀埋入粮食中,一般每50公斤粮食放2袋。 1.41.6 药剂防治   磷化铝是一种高毒杀虫剂。杀虫效果高,使用方便。但必须按照操作要求使用。   首先将粮食晒干,达到规定贮粮含水量标准(一般在12%左右)。贮粮容器在处理前,除留一施药口外,其余都必须做好密闭工作。有缝隙的容器,要在缝隙处用废报纸糊2~3层,先窄后宽。使用摺子或地龙的要用不破无洞的塑料薄膜把四周及底层扎好,不可漏气。施药前准备好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布片若千块,带色塑料绳,以及施药后封口用的浆糊、废报纸、扎口的绳子等。   施药时选择晴天,按每200~300公斤粮食用磷化铝1片(3.3克/片)的用量,打开磷化铝瓶盖,取药,盖好瓶盖,迅速用布片将药分片包好,立即将药包埋入粮食中,并将有色塑料绳的一端留在粮面上,以便散气后取出药包处理。只用一包药的,即将药包埋在粮堆或粮袋中间,多药包时,则应均匀分点埋入,粮堆高度在2米以上的,要采取粮堆面施药与粮堆中埋藏药相结合。投药后立即做好容器的密封工作,粮堆数量较大的,粮面上部与薄膜间应留出10厘米的空隙,以利于磷化铝。[3] 9大谷盗       [别名] 米蛀虫、乌壳虫   [学名] Tenebrioides mauritanicus Linne   [ 目 ] 鞘翅目   [ 科 ] 谷盗科   [寄主] 禾谷类、豆类、油料、药材、干果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大米、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胚部,失去发芽率,破坏包装物,造成其他仓库害虫入侵。 1.42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6.5—11mm,扁长椭圆形,深褐色至漆黑色,具光泽。头略呈三角形,前伸,额稍凹,上唇、下唇前缘两侧具黄褐色毛,上颚发达,触角11节棍棒状,末端3节向一侧扩展呈锯齿状,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胸、翅脉之间颈状连接,鞘翅长是宽的2倍,每1鞘翅上具7条纵刻点行。卵长1.5—2mm,椭圆形细长,一端略膨大,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18—21mm,头黑褐色,体灰白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央分开,中后胸背板各具黑褐色圆斑1对,腹部后半部粗大,尾端具黑褐色钳状臀叉1对,臀板黑褐色。蛹长8—9mm扁平形,乳白色至黄白色。 1.43 [发生规律]   温带、热带地区年生2—3代,多以成虫,少数以幼虫潜伏在仓库的各种缝隙或粮包褶缝中越冬。翌年3—4月间越冬成虫产卵,越冬幼虫化蛹后于5—6月间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长达1—2年,每雌产卵500—1000粒,产卵期2—14个月,卵单产或成块,卵常混入碎屑或缝隙中。成虫、幼虫性凶猛,经常自相残杀或捕食其他仓虫。喜在阴暗处、粮堆底层活动,幼虫耐饥力、抗寒性强。在4.4—10℃条件下,成虫耐饥148天,幼虫耐饥2年。幼虫4—6龄或7—8龄,老熟后蛀入木板内或粮粒间或包装物折缝处化蛹。 1.44 [防治方法]   1)冷冻杀虫,冬季把库温降至0.6℃以下,持续7天以上,也可在仓库中把虫粮在仓外薄摊后冷冻。(2)高温杀虫,把粮库内温度升到55℃,可杀死该虫。(3)生物防治法。当小麦中除虫脲剂量达1—10mg/kg时,能有效防治谷蠢一年之久。(4)采用磷化铝熏蒸法,具体方法参见蚕豆象。(5)农户或小型粮库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可有效地防治小麦、玉米、粟、豆类、稻谷害虫,同时还可防止霉变,有效期2年,对已生虫的粮食,装入袋后一周,杀虫效果80%,二周后杀虫效果达100%。   [地理分布]  分布中国及世界各地。 10黑皮蠹 1.45 黑皮蠹   学 名 Attagenus minutus Olivier异名Attagenus piceus Olivier鞘翅目,皮蠢科。别名黑鲤节虫、日本鲤节虫、毛毡黑皮蠢。分布除西藏不明外,各地均有发生,是世界性害虫。 1.46 寄主   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及其加工品、粉粮、麦夫皮、米糠、油菜籽、豆类、贮烟、蚕茧、丝毛织品、毛皮、皮革、昆虫标本。 1.47 为害特点   幼虫3龄前取食碎屑粉末和碎粮粒,4龄后取食整粮粒。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4—6mm,雄虫体长2.8—5mm,体赤褐至黑褐色,体上密生褐色至黑色细毛,前胸背板基部生黄褐色毛。头扁圆形,密布黑色小点,后面中央具1赤褐色单眼,触角浅褐色或黄褐色,末节暗褐色,共11节,末端3节膨大;雌虫末节长略长于9节、10节之和,雄虫末节长为9、10节之和的3—4倍。前胸背板后缘宽于前缘。鞘翅上刻点行不清楚。卵椭圆形,长0.6—0.9mm,乳白色略具光泽。末龄幼虫体长9—10mm,长圆筒形,背面隆   起,腹面平坦,胸部宽,向后虫体渐细,全体赤褐色,各节间及腹面色浅,全体具褐色细长毛,腹末簇生一束黄褐色细毛,长与体长近似。蛹长5—6mm,浅黄色,扁椭圆形,体上具浅褐色细毛。 1.48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幼虫群集在室内或仓库里缝隙中或杂物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延续到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8月上中旬出现,于5月中下旬产卵至8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出现开始为害直至越冬。成虫喜欢在粮谷中栖息,喜在黑暗的底层。不取食粮食,常飞到野外食花蜜或花粉、菌类。有趋光性,能飞善爬,白天多在仓外向阳处或仓库内光亮的地方活动、交配,把卵产在幼虫食物的表面或附近。卵多散产,18.3℃产卵期7—14天,23.8℃4—16天,29℃3—4天,12.7℃停止产卵。幼虫共7—12龄,抗寒耐饥能力强,喜欢潮湿环境。蛹常夹杂在粮食中。 1.49 防治方法   (1)清除仓底杂物,保持清洁。(2)清除仓库四周的蜜源植物和杂草,防止引旧成虫。(3)采用气调防治法或磷化铝熏蒸法。 米象 1.50 基本资料   [中文名] 米象   [学名] Sitophilus oryzae Linne   [ 目 ] 鞘翅目   [ 科 ] 象虫科   [寄主] 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各种谷物。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   [地理分布] 广布于全世界,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 1.51 特征描述   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成虫啮食谷粒,幼虫蛀食谷粒内部。危害米、稻、麦、玉米、高粱等。成虫体长2.4—2.9mm,宽0.9—1.5mm,体卵圆形,红褐至沥青色,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头部刻点较明显,额前端扁平。喙基部较粗。触角着生于基部1/3—1/4处,顶端圆形。前胸长宽约相等,基部宽,向前缩窄,背面密布圆形刻点。小盾片心形,有宽纵沟。鞘翅肩明显,两侧平行;行纹略宽于行间,行纹刻点上各具1根直立鳞毛;每鞘翅基部和翅坡各有1椭圆形黄褐至红褐色斑。腿节棒状:胫节刻点与毛排列成纵列,端部有钩。雄虫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本种与玉米象很相似,不同的是米象体瘦小,后翅骨片完全呈三角形,雄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而玉米象体较胖大,后翅骨化片呈菱角形,个别为长靴形,雄阳茎背面有2条纵沟,雌虫“丫”形骨片的两臂端部尖锐。卵长椭圆形,长约0.65—0.7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幼虫头壳短卵形,头顶区较宽;内隆脊直,且两端等粗,近乎线状;唇基侧突较小,前端略尖;口上片侧隆线长,几乎伸达额区3、5刚毛间;上唇基近基部至近端处骨化程度深,呈折扇形;上唇杆棍棒状,中叶突出不明显。   体长2.3~4.5mm。本属有3种是世界各地共通的种类,其中玉米象(S. zeamais)和米象体色为褐色或黑褐色;翅鞘前後共有4块不明显的橙色斑,区分鉴定困难。谷象(S. granarius)体色则为单纯褐色或黑褐色。这3种微小的象鼻虫是贮粮谷物的大害虫,也就是俗称的「米虫」。有些地方也称为“铁鼓牛”。    1.52 发生规律   在甘肃陇东年生1代,东北年生1—2代,山东约2代,浙江、陕西3—4代,广东7代。主要以成虫潜伏在仓内阴暗潮湿的砖石缝中越冬,也可在仓外松土、树皮、田埂边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在仓内越冬的成虫就地继续产卵繁殖,仓外越冬的成虫一部分迁入仓内,另一部分飞至大田,把卵产在麦穗上,成虫产卵时,用口吻啮食麦粒,形成卵窝,把卵产在其中,后分泌粘液封口,卵期7—16天,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粒内,幼虫期约30天,7月中下旬化蛹,蛹期7—10天,8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有假死性,喜光,趋温、趋湿,繁殖力强,雌虫可产卵约500粒,10月上旬气温低于l 5℃,成虫开始越冬。 1.53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有清洁仓库、用磷化铝等药剂熏蒸。(1)清洁仓库,改善贮存条件,堵塞各种缝隙,改善贮粮条件,可减少为害。(2)改进贮藏技术,如在粮堆表面覆盖一层6—10cm厚的草木灰,用塑料膜或牛皮纸隔离;如已发生虫害,要先把表层粮取出去虫,使其与无虫粮分开,防止向深层扩展。必要时在入仓前暴晒也可达到防虫目的。(3)用药剂触杀和重蒸,每40kg粮食用粮虫净4—5g,防效可达85%,此外,用磷化铝38/m3,熏空仓,如系实仓10g/m3,闭熏4天后防效95%。(4)农户或小型粮库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具体方法参见谷蠹。 谷斑皮蠹 谷斑皮蠹是一种危害性很大,极难防治的害虫,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它能严重危害多种植物性产品,如小麦、大麦、麦芽、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稻谷、面粉、花生、干果、坚果等谷类、豆类、油料等植物贮藏品。也取食多种动物性产品,如奶粉、鱼粉、血干、蚕茧、皮毛、丝绸等动物性物品。对谷类造成的损失一般为5%-30%,有时高达75%。    1.54 鉴别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1.8~3.0mm。前胸背板近中央及两侧有不明显的黄色或灰白色毛斑,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触角11节,极少数个体为9~10节。卵长筒形稍弯曲,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老熟幼虫,体呈纺锤形。离蛹,淡黄色,扁圆锥形,体表着生多数细毛。 1.55 生物学特性   :在东南亚,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仓库缝内越冬。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尾,卵多散产,每次产卵50~90粒,多可达120粒。耐干性强,在食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繁殖和发育;耐冷耐热能力也很强,比一般的仓库害虫能够忍耐更冷更热的环境;还有突出的耐饥力,当食物缺乏时,接近成熟的幼虫甚至可以钻入缝隙处休眠。幼虫多集中于粮堆顶部取食,进入3龄后又钻入缝隙中群居。 1.56 原产地: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 1.57 中国分布现状   :我国内地地区危害不严重,在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