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学欣赏电子教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440624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PPTX 页数:193 大小: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欣赏电子教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文学欣赏电子教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2/1/12,#,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文学欣赏,绪论,一、文学的含义,二、文学欣赏,三、文学欣赏的过程和心理特征,四、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一、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以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一样属于上层建筑。,二、文学欣赏(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再创造,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接受活动。,文学欣赏包含了认识因素,也包含了思想教育因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一般的受教育,它的特质之一是在于审美享受。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补充艺术形象,通过思索和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同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进行再评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情感倾向,都不是随心所欲、绝对自由的,而是被欣赏客体在大体上有所规定。由于读者的能动的再创造,可能与作者所设想的会有不同。尽管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二)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是实现文学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没有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便无从谈起,正是在欣赏中,读者被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深深吸引,得到审美享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品所讲的道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文学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三)文学欣赏者的条件,作为欣赏者要具备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具备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修养和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充分地揭示了在艺术欣赏的形成中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和能力,即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欣赏者对欣赏客体(作品)有兴趣、有适应的心境,欣赏活动才能产生。,三、文学欣赏的过程和心理特征(一)文学欣赏的过程,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体味、玩赏阶段,在审美判断基础上,读者反复地体味、玩赏作品艺术形象的特别动人、特别有魅力之处,使精神的愉悦达到顶点,造成文学欣赏的高潮。当作者领悟了作品的意蕴之后,回过头来再体味作品的形式美,就会更觉其美。,(二)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充满联想和想象,由语言符号到艺术形象再到作品题旨,由作品的世界到心灵的世界再到现实世界,就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能,并使其活跃起来。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艺术形象不是单纯凝固的图画,而是由许多图画组成的形象体系,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强烈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之所以为人欣赏取决于形象性、审美性,取决于读者能否体验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四、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一)文学欣赏的差异性,由于读者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读者知识结构、文学知识和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读者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感受和见解不同,读者审美经验和欣赏情趣、艺术思维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会出现某些不同。,文学本身是有层次的。主题有明确与朦胧、内容有单一与丰富、表达方式有含蓄与直白。欣赏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对相关的文学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认识、了解的多少,必然会造成欣赏的差异。可见,读者拥有的文学知识的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等诸方面,也是形成文学欣赏差异性的原因。,(二)文学欣赏的一致性,在文学欣赏中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读者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上有某些相似,以及由此而导致在欣赏文学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大体一致性。,(三)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指在文学欣赏中读者与文学作品产生感应关系,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读者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正是通过“共鸣”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获得审美享受,完成欣赏活动。,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是“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一、诗歌的含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一种文学样式。,二、诗歌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三、诗歌的分类,从格式上来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氓,(诗经卫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本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运用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赏析】,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兴和对比的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山鬼,屈原,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交加,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赏析】,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山鬼对山中之神所处幽深昧险的环境描写是:“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描写以雷声、雨声、风声、木声、猨狖鸣声,组成萧瑟而令人怵目惊心的山中夜半:“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陌上桑,(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赏析】,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拒绝的故事。采桑女子秦罗敷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太守形象卑劣、无耻而丑恶。,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情节,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三是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罗敷夸夫,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是在客观上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在中国诗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超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欣赏】,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回,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升末期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名潜,一说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少无适俗韵”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一首。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明白清新,犹如白话,质朴无华。,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2,)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终南别业,王维,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赏析】,这首五律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尾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赏析】,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强烈矛盾,但又不得不压抑着。最后还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表现了诗人不畏权贵、不愿俯首贴耳摧眉折腰的气节。诗的主题就是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中虽然也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雄奇状丽,点出入梦的缘由,从瀛州入手,以虚衬实,给天姥胜景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段,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经过,从山景幻入仙境。第三段,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揭示主旨。,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还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句式参差,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以七言为主,兼有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而且非常协调,波澜起伏。,石壕吏,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欣赏,】,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唐德宗贞元十六(,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之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不少篇章,尖锐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均甚有名。所著有白氏长庆集。,【赏析】,此诗是元和元年,(806),,诗人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因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诗人重在讽谕,借季、杨的悲剧、以惩戒君主勿为尤物所惑。也有人认为,作者侧重歌颂两人从一而终的爱惰,对他们的遭际充满了同情。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诗人后来自编诗集时,将这首诗列在“感伤”一类,可见他是同情、感叹多于讽刺了。不过诗人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谴责仍是明显的,尤其是诗的前半部分,对唐玄宗的批评十分尖锐,较之“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略胜一筹。,第一部分,主要叙写杨贵妃的入宫和李隆基对她的专宠;第二部分,主要写事变的发生,杨贵妃的惨死,以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不尽眷恋之情;第三部分,写方士招魂见到杨贵妃的情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两句点明“长恨”的题旨。,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虞美人,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在位十五年,世称后主。他嗣位之前,南唐已对宋称臣,继位后,他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宋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南下攻破金陵,国亡。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后被宋太宗下药毒死。李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词作转为抒发亡国之痛,突破晚唐五代的传统,语言浅白洗练,直书胸臆,凄凉悲壮,意境深远,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宗师。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卷上)现存词,34,首,收入南唐二主词中。,【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词中流露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并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感染力。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蝶恋花,晏殊,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赏析,】,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蝶恋花,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赏析,】,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登飞来峰,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赏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醉花阴,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欣赏】,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上片写秋日无聊秋夜清凉,孤寂之感自生;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消魂,人比菊花。,“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赏析】,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业,放眼千古兴亡,传达豪情义愤,他的词豪放磅礴,沉雄悲壮,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充分展示了辛词豪放的风格。,上片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下片则纵怀远古寄豪情,用了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一个典故,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惘怅。,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毫无斧凿印迹,寄情委婉深沉,与典故合而为一,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临江仙,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赏析,】,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上片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词中“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分动感。,拜献,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赏析】,拜献写于,1929,年,2,月,收入猛虎集,是徐志摩后期较好的作品。在诗中表现出对弱小、孤苦、不幸生命的无限关爱与深深同情,显示出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徐志摩认为真纯的艺术“在于扩大净化人道与同情”。现代著名学者陈梦家在纪念志摩中评价说:“他对于一切弱小有可怜的爱心,真的,他有的是那博大的怜悯,怜悯那些穷苦的,不幸的。他一生就为同情别人而忘了自己的痛苦。”,本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对比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扩大,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雨景,朱湘,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太湖县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裏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赏析】,全诗共十行,总体上都是以一种快乐的调子写“心爱的雨景”的种种情态。从第二行至第五行的四行诗,每一句都描绘了一种美的“雨景”。诗人把四种雨景写得都与作者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使你读时感到句句写雨景,又句句写人情:春夜梦醒时听见窗前细雨的淅沥,使人温暖,也引人遐思;夏天急骤的雨点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给人快慰,也催人奋起;那拂人脸庞的雾一样的雨丝有温柔而缠绵的情意;而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就叫人震悚,也激发人们产生一种心理的快感。,然而。这四种雨景描写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