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38808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调动不起积极性来,数学学得不好,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是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到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举例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听懂教师的讲解,无法学好新知识。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提高。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清楚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清楚;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述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由一年级开始接触直到六年级毕业前夕仍有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怎样讲清楚数学概念 (一)引进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教师忽视小学生这个特点,而单纯抽象地进行概念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在教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既避免把体积与表面积弄混,又看到面与体的联系,我不仅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教具,还给长方体做了一个外套包在外面,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件事。防止了概念的混淆。我在外套的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涂上三种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启发了学生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   两个红面:长×宽×2   两个白面:长×高×2   两个蓝面:宽×高×2   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在形象直观的启迪下,在步步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简便,加深理解。在长方体外套的背面,沿着长、宽、高的数据,我还画出了正方形方格,算出表面积后,再用背面的方格印证他们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这节课由于使用了直观教具,学生观察得清楚、明白,对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得清晰,掌握得牢固,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拿12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一个给5支,一个给7支,分后问学生:“这样叫平均分吗?”答“不叫”。于是我把5支和7支合起来重新分,每人1支、2支、3支……直到分完。结果每人分得同样多6支。这样学生再次亲眼看到平均分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然后我又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先分一块,再每堆分一块,这样分完,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是一个折中数,又有个学生说:“从6块里拿出三块,其中的2块,放到原来的1块那一堆上,另外一块,放在原来2块那一堆上,就都是3块了。”我肯定了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总数不变”。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学习新知识之时。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我讲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就从整数乘以整数引进,边扳书、边提问:以下这些算式是什么意思?   12×4   150×4   2100×4   1.5×4   0.8×4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不过相同的加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罢了。这样从已知到未知,把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以整数乘法的意义上的同时,巩固发展,深化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又如:我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一上课我扳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随后指着板书和学生谈话。   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   答:用除法解答。   问: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答:另一个数是一倍数,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有几个1倍数,所以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所以用除法解答。   问:如果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不到一整倍时怎么说呢?   答: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师把原扳书“几倍”擦掉,改写为几分之几)   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如果用百分数表示,怎样说呢?   答:那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又把扳书“几分之几”擦掉,用红粉笔改为“百分之几”。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指扳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其实还是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说法变了、本质没变,是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发展来的,仍用除法解答。必须看准哪个数和哪个数比较,问题的顺序就是除法算式的次序,再指扳书课题,第一个数是被除数,“是”字相当除号,第二个数是除数。只不过求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这样很快很自然就引进了新概念。以旧带新,也就是由已知到未知,这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上面所举的由旧概念引出新概念以外,有时也用计算引出新概念。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般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也往往是由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或集体研究演示学具得到许多认识,形成概念的。例如:我讲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事先我让他们准备许多一平方厘米的小方片,装在塑料袋里,用白纸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复习了什么叫作面积,什么叫作一平方米、一平方厘米等,以及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后,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书上长方形面积,然后用目测比较长、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交头接耳,课堂一阵活跃,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沉默在渴望知道谁大谁小的情绪中。我要求同学先用一平方厘米方片测量,再小组讨论,讨论好选代表到幻灯机前演示。学生立即投入到求“面积”这一新知识的探讨中。我行间巡视,各组讨论得非常热烈积极,在测量长方形面积时有的顺长摆5个一平方厘米,继而摆3排,也有的竖着每排摆3个一平方厘米,一共摆5排,算出面积是15个1平方厘米,又讨论怎么算出来,最后让一位同学代表演示,列式为(平方厘米)。不少的小组表示意见一致,这时我提出质疑,长和宽是两个长度,怎么一乘就是面积多少的数呢?学生默默地想,仔细地分析,最后老师点拨了一下说:“计算面积前,已知道用面积单位,这个长方形长、宽都是厘米,所以就得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计算,并用红粉笔板书出“1平方厘米”,然后重复学生的讲解,因为长5厘米,所以第一排就是1平方厘米×5,又因宽3厘米,所以就是3排,是3个5平方厘米,接续扳书成:1平方厘米×5×3=15平方厘米,宽是多少就再乘几。所以求长方形面积就是同学所讨论的结论:用长的数乘以宽的数,就是面积多少的数。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概念的引出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理解深刻、印象牢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也不易混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观察、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1.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我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上课时,我让每个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直径1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直径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倍。   丙圆:直径1分米,周长3.1分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丁圆:直径2厘米,周长6.3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5倍。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2.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如我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认识后,再揭示图27,问它是不是梯形?当学生回答后,我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28,要求和前一样。   最后出示图29,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无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出a是梯形,有的认出b是梯形,还有的认出a+b是个大梯形。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3.要避虚求实,透彻理解概念的本质   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虚”和“浮”的现象,所谓虚指的是虚假,不实实在在地理解,“浮”即浮于表面认识,不能自觉深入去探讨其本质因素。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学生常常说成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几,这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求一个比已知数多上几的新数,用加法求。后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相差多少,用减法求。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含混不清。又如小数基本性质是“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末尾,这显然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再比如一米多长,一平方分米多大,学生比划不出长短、大小,这都说明对概念的理解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不肯定,不透彻,这都说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我教乘法分配定律时,当师生总结出“(a+b)×c=a×c+b×c”这一规律后,我马下板书“c×(a+b)”并问学生:“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定律计算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可以,因为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可以相互交换,积不变。”我又问:“a×c+b×c,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学生回答:“可以把算式中的c提出来,就是a×c+b×c=(a+b)×c,这实际上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有的学生还能举例说明:5×10+5×30=5×(10+30)就是说10个5,加上30个5,等于40个5。这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比较深刻了。 4.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除法中等分概念与包含概念、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我教了整除这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整除”与“除尽”的异同。我先让同学看下面的算式:   (1)8÷2=4 (2)48÷8=6   (3)30÷7=4……2 (4)8÷5=1.6   (5)6÷0.2=30 (6)1.8÷3=0.6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让除数“整除”或者“除尽”;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又如我教锥体体积时,为了课上实验时准确,给学生留有清楚的印象,事先我做了一个使学生看得见高的圆锥体教具,并把与圆锥等底等高的玻璃缸画上两条白漆线段,把玻璃缸容积分为三等份,实验时我用带色的水灌满圆锥形的容器里,问圆锥里边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圆锥形状)马上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缸内,正好到圆柱形玻璃缸内的第一道横线。连续倒完三次,玻璃缸内水升到缸顶面。每次倒水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其后,还让学生动手实验,印证这一关系。随即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师问: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哪个大?为什么?   生答:圆柱体体积大。因为三个圆锥体体积的水倒入圆柱体缸内才满。   师问: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哪个小?为什么?   生答:圆锥体体积小。因为我看到三个圆锥体体积才是一个圆柱体体积。   师问:以圆锥体体积为一倍,圆柱体体积相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几倍?   生答:三倍。   师问:以圆柱体体积为一倍,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   生答:三分之一。   师问:我们怎样求圆锥体体积呢?      师问:除以3和乘以1/3,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生答:乘以1/3简便,因为可以约分,计算简便。           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比如我教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我先板书九个数:1、2、4、5、6、8、9、11、12,让三个好同学在复习检查时分别写出每个数的约数来。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有意识地做如下的排列,学生写出下列答案:   1——1       2——1、2     6——1、2、3、6   4——1、2、4    5——1、5     8——1、2、4、8   9——1、3、9    11——1、11    12——1、2、3、4、6、12   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找自然数的约数规律。学生观察后发现了规律。有的说有三种规律,有的则认为四种情况。我表扬同学观察分析得好。是三种规律。于是又启发他们看是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约数;②一个自然数有两个约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约数。在这个情况下,我再次启发提问:一个约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约数?学生则发现一个的只有1;两个的则有1还有本身;三个以上的则有1、自己本身、还有其它的约数。最后老师一一肯定,并由学生看书后总结出质数、合数概念,这时学生很受鼓舞,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极为深刻永不忘记。我又有意识地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类?学生沉默了,我说:“从书上找找是怎么说的?知道的就发言”。通过学生的口,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1”的约数只占一条,算1就没有本身,算本身又没有“1”,这样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或叮咛他们注意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记忆牢固。 (三)运用概念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启发学生多思,巩固概念,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从理解中求巩固。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以后,教师要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既使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也会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想,这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概念的良好办法。如二年级小学生刚刚学过乘法概念,学完表内乘法(乘数最大是9)后,在复习乘法意义时,我问:乘数是10呢?20呢?36呢?100呢?虽然问题超出了当时的教学范围,但却起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了百分数概念,并 吗?”启发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深入思考。经过议论之后,有的说不一样,有的说一样,有的表示沉默,但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很激烈,渴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表态说:“意义不一样。你们可以再想想怎么不一样呢?”学 确切的数量。9%不能加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   又如,推导出圆面积公式之后,我提问:“‘半径×半径’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再用幻灯映出一个圆,以及这个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加以印证(见图30)。   我再问,“半径×半径”再乘以2比圆面积大还是小?(比圆面积小)随即映出图31。“半径×半径再乘以4比圆面积大还是小?”(比圆面积大)随即映出图32。这时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到圆的面积比r2×2大,比r2×4小。留一定思考时间再问:“那么乘以几才正好和圆面积相等?”(乘以3个多点)这样就使学生扩大了思考范围,加深了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 2.通过计算及用规范化语言表述,巩固概念   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如整除、约数、倍数这三个概念互相之间联系密切,不懂整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约数与倍数。当学生明确了整数概念后,我就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写出很多组除法算式:   8÷2 21÷7 18÷9 23÷5   10÷5 30÷6 24÷6 50÷10   12÷3 48÷8 35÷8 60÷12   15÷4 50÷9 40÷7 72÷14   我指着一个算式问学生:“8能不能被2整除?为什么?”,一般是先由教师示范回答问题,然后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一一回答。学生回答:“8÷2,8和2都是自然数,8除以2,商是4,没有余数。我说8能被2整除。”……我还指着50÷9问学生:“50能不能被9整除?为什么?”学生回答“50和9都是自然数,50除以9,商是5、余数是5,所以50不能被9整除。”……就这样通过大量口算,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整除的概念加以巩固。在这个基础上明确约数与倍数概念之后,仍用上述方法提问练习:“10能被5整除,10和5两个数是什么关系?”也是先由老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如:我指着21÷7问学生:“21能被7整除,21与7这两个数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答:“21能被7整除,21是7的倍数,7是21的约数。”……我又指着35÷8问学生:“35不能被8整除,35是8的倍数吗?8是35的约数吗?”学生答:“35不能被8整除,所以35不是8的倍数,8也不是35的约数。”……就这样,通过大量计算及运用概念进行叙述,使学生及时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培养训练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讲化聚法这两个概念时,如我板书出3小时=( )分钟,问学生:“3小时等于多少分钟?”要求学生按观察、思维、判断的次序回答三句话:(1)3小时变成多少分钟,属于高级单位名数变低级单位名数是化法。(2)化法用乘法计算。(3)用进率乘以要化的数,用60乘以3得180分钟。我接续板书120秒=( )分钟,问学生:“120秒等于多少分钟?”学生仍然按次序回答三句话。(1)120秒等于多少分钟是低级单位名数变成高级单位名数属于聚法。(2)聚法用除法计算。(3)用要聚的数除以进率,用120÷60得2分钟。特别是遇到化一部分,聚一部分的题,要求学生先把不化不聚的部分确定后摘出去。还按刚才要求的三句话回答。如板书出4.2吨=( )吨( )千克,提问:“4.2吨是多少吨多少千克?”学生答:①“4吨是多少吨属于不化不聚,0.2吨变千克是化法。②化法用乘法计算③用进率乘以要化的数,用1000千克乘以0.2吨得200千克。再与4吨合起来是4吨200千克。又如我板书出5平方米6平方分米=()平方米。问学生:“5平方米6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后说:①“因5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米是不化不聚部分摘出去,6平方分米变成平方米是低级单位名数变为高级单位名数,属于聚法。②聚法用除法计算。③用要聚的数除以进率6平方分米除以0率100平方分米得0.06平方米,与5平方米合起来是5.06平方米。就这样,让学生反复叙述、反复运用、反复计算,攻破这一难点,牢固地掌握住了化法、聚法这一较复杂较难的概念。 3.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数的整除这一章抽象概念很多,在学习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后,我把有关概念帮助学生进行了归纳整理。   又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又有它的基本性质,利用它的基本性质学习解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完全理解,才能学好正、反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学懂又会解比例才能用正、反比例的思路,解决归一、归总、倍比等等应用题。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通过调查老师还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小女孩和男孩调查的商品不一样,参加家务劳动的同学,注意的都是油、盐、酱、醋,萝卜、青菜、蜂窝煤等等商品。听起来很有意思。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脱掉自己的衣服看看上面有那些图形。有的同学观察分析后写出:衣服口袋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梯形的;口袋盖是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还有的写出袖子和肩部连接的地方是半圆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一般我常用下列几种形式测查学生。   (1)选择答案填空:   ①一个三角形,内角度数比为3∶1∶2,这是个( )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   ②最小的自然数是( )。〈单位“1”,个位,0,最小的一位数〉   ③周长相等的圆形和正方形,面积大的是( )〈正方形、圆形、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④圆柱的两个底是( )。〈垂直的、平行的、相邻的〉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半径是2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   ②质数2的倍数都是合数。( )   ③2和7都是质数。( )   ④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周长成正比例。( )   (3)改错〈指出错误后,改正过来〉   ①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同加数)   ②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等式)   (分母)   练习概念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按照概念的序,学生认识的序去考虑习题的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设计,借以激发学生钻研深究的兴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尤其应组织好概念性习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判断。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