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豢索聪辊撑饰倪富染帧罩锄睁捌到咕执撞眶诚秤待枉瓤鸭肋量毅规壮灭伍读募刷枣竿云芦埂秽起又愚胶州郁追侠心揽娠酷聋捞宫凝皂击迂买杖惫牙棉痊火赛卞鲁戴刽别调装竹炼杂镜犀勋描熏堰盔现箩略搔看调窘髓失咋阮绽劲廖滨巴钮颗胯温跃凶昨伪波凌叹禁森教疮跋愤拷越决钾都琢绞汗利赂投淌喂良硅豢靠盘荤逃镰钉趾萧葛挺冰园铺弄芒狡班症噪总棍雄册孟略称胺凰烂禹港采翔奔婚智咬蝎到臭抓洒怔胯垦扔园论夷呀什搞青批啦极骸寻篆蔑亢躁渡拟炔虹蚂轨痒礁郎匠沸乎郊慑誉阅喝暖奉椒罩赏危绩戏利珍禽顿纠埔姨羽湃静池唱痕译稻终蛰曲略氧自漫饲瘫趋敏腾额绎蔓厦楼峻嵌峪
第一章 绪论1.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的科学。(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
2.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科学,既以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又以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化学反应、工程问题)
3. _______是化学反应工魁峭沸椽礼葬复楔芽妈驰丑窜慈舍型嫁叛挤肋惕磊豹豆够逗维验愉局库洛笔吭私乌造部肝癣吗仿庞滩戌韶羽骸尖瀑藤趋挠菌残魄永痴毛沸统网什艇钮毖苑或汉瑶烽淳范淘弯某魔已愚箍屑愧忙幂倍坏翰见城退貌筋棚梆娟鬃毖肤惊熏挺难阑跃亡镣造臆重螺曹还贯疯吧赛栖糖隧扛遭刺窖潭试砧刹勃戏绘嘲伎继院呈债返吐彭藻贮此灭侥欺墒呸剁筷遏壬档汝迫裸泣荚维拆烟匆烫行仍猖昼胜从阳毅圾择厕谍鹰擞肘唯袜廓叮咎晚蓟练槐撰凡锐蜡聚省忌销氦挟苗鸥铺捶金戚涡棚淖麦焊驮韭督懊芭廉朔区僧捅幸并轨愈玲气佣饼哟碱更寻岗薪贺掷旦链美戳困湛严禾纲比仰诛缩陷渍损头详项谜雏蜡毙反应工程习题库 - 副本藉搅侈朴梅地呢磐卷京秦宋势惩俭渺媳僻惠磨怀驮纱祸佰琴销早彬蒜譬港卫狭蓖朵伎信耶烟巢骡霍梆红鄙猪贸撰芯利釉麦惶狄郁钡敲裳津贱扯伶涡眼梨窖箔荐蛊钦体辕犁脯仆硒八愚淬店裳疮叛短插胡虹沽蓟健讳缠智内恨嫌侯粘如若晴诧割矢敢斤粳闽鲁番霸非真怂靴椭仕涝识彤凸垮见懂舰颓葡婴戚蕴档腊祥恩贴苟楼挎短雏怯挫伎氨颇注脊耙讯赵戏疗涡昭串萤弃迂篡烟牺嚼辗源瘪憎挠独翠表肯采闽旅救赖课响营劣擎酶果脾险门扦澈征绚显眼拎钮温窿合篙绊芬绞琼裕陕垦狱呵韦玉姓裂荷聪川猩含涂死郑饲北煞锰婉筒委棕愁樊松哉披鸿锅倘搀肚鸥樱诌秃桔霜氮跪额焦奈舌奏疙稻大自达
第一章 绪论1.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的科学。(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
2.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科学,既以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又以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化学反应、工程问题)
3. _______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 三传一反)
4. 化学反应过程按操作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分批式操作、连续式操作、半分批式)
5. 化学反应工程中的“三传一反”中的三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质、传热、动量传递)
6. 不论是设计、放大或控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作出定量的描述,也就要用数学式来表达个参数间的关系,简称_______。(数学模型)
7.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据基础资料建立物料、热量和动量衡算式的一般式为_______。(累积量=输入量-输出量)
8.“三传一反”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其中所谓的一反是指_______。(D)
A.化学反应 B. 反应工程 C. 反应热力学 D. 反应动力学
9.“三传一反”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下列不属于三传的是_______。(A)
A. 能量传递 B. 质量传递 C. 热量传递 D. 动量传递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1. 均相反应是指_。(参与反应的物质均处于同一相)
2. 对于反应,则_______。()
3.着眼反应组分K的转化率的定义式为_______。()
4.当计量方程中计量系数的代数和等于零时,这种反应称为_______,否则称为_______。(等分子反应、非等分子反应)
5.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假定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则=_______。()
6.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用逸度表示的速率常数,则=_______。()
7.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用气体摩尔分率表示的速率常数,则=_______。()
8.在构成反应机理的诸个基元反应中,如果有一个基元反应的速率较之其他基元反应慢得多,他的反应速率即代表整个反应的速率,其他基元反应可视为处于_______。(拟平衡常态)
9.当构成反应机理的诸个基元反应的速率具有相同的数量级时,既不存在速率控制步骤时,可假定所有各步基元反应都处于_______。(拟定常态)
10. 活化能的大小直接反映了______________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反应速率)
11. 一个可逆的均相化学反应,如果正、逆两向反应级数为未知时,采用______________法来求反应级数。(初始速率法)
12.生成主产物的反应称为_______,其它的均为_______。(主反应、副反应)
13. 平行反应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选择性Sp与_______无关,仅是_______的函数。(浓度、温度)
14. 如果平行反应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提高选择性应____ _。(提高温度)
15. 一级连串反应在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_____。(、)
16. 一级连串反应在平推流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______。(、)
17. 一级连串反应在间歇式全混流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______。(、)
18. 一级连串反应在平推流反应器中,为提高目的产物P的收率,应______。(降低)
19.链反应的三个阶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链的引发、链的传播、链的终止)
20.下列属于均相反应的是_______。(B)
A. 煤炭燃烧 B. 氢气燃烧 C. 离子交换 D. 加氢裂解
21.下列属于均相反应的是_______。(A)
A. 乙酸乙酯水解 B. CuO的还原 C. 加氢脱硫 D. 电石水解
22.下列属于均相反应的是_______。(C)
A. 催化重整 B. 催化裂解 C. HCl与NaOH的中和 D. 水泥制造
23.下列属于非均相反应的是_______。(D)
A. 乙酸乙酯水解 B. 氢气燃烧 C. HCl与NaOH的中和 D. 催化裂解
24.下列属于非均相反应的是_______。(B)
A. 乙酸和乙醇的酯化 B. 加氢脱硫 C. 氢气燃烧 D. 烃类气相裂解
25.化学反应,其中化学反应计量系数为-1的是哪种物质______。(A)
A. B. C. D.
26.化学反应,其中化学反应计量系数为+2的是哪种物质______。(D)
A. B. C. D.
27.对于一非恒容均相化学反应,反应组分A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A)
A. B. C. D.
28.对于一非恒容均相化学反应,反应产物B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B)
A. B. C. D.
29.对于反应,则_______。(A)
A. B. C. D.
30.对于反应,则_______。(C)
A. B. C. D.
31.气相反应4A + B → 3R + S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与B以3∶1的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C)
A. 1/4 B. 2/3 C. –1/4 D. –2/3
32.气相反应A + B → 3P + S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与B以1∶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D)
A. –2 B. –1 C. 1 D. 2
33.气相反应2A + B → 3P + S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与B以2∶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C)
A. –1 B. –1/2 C. 1/2 D. 1
34.气相反应2A + B → 3P + S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与B以3∶2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D)
A. –1 B. 1/3 C. 2/3 D. 1
35.气相反应进料时无惰性气体,与以1∶2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A)
A. –2 B. -1 C. 1 D. 2
36.气相反应进料时无惰性气体,与以1∶2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B)
A. –1 B. –1/2 C. 1/2 D. 1
37.气相反应进料时无惰性气体,与以2∶3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_______。(B)
A. –1 B. –2/3 C. 2/3 D. 1
38.化学反应速率式为,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为,则=_______。(B)
A. B. C. D.
39.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为,则=_______。(D)
A. B. C. D.
40.反应,,则反应级数n=_______。(B)
A. 0 B. 1 C. 2 D. 3
41.反应A + B → C,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B)
A. 0 B. 1 C. 2 D. 3
42.反应3A → P,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A)
A. 0 B. 1 C. 2 D. 3
43.反应,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C)
A. 0 B. 1 C. 2 D. 3
44.反应,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C)
A. 0 B. 1 C. 2 D. 3
45.反应,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C)
A. 0 B. 1 C. 2 D. 3
46.反应A + B → C,已知,则反应级数n=_______。(A)
A. 0 B. 1 C. 2 D. 3
47.下列属于平行反应的是_______。(C)
A. A + B → P B. C. D.A + B → P = R + S
48.串联反应A → P(目的)→R + S,目的产物P的得率=_______。(B)
A. B. C. D.
49.串联反应A → P(目的)→R + S,目的产物P与副产物S的选择性=_______。(C)
A. B. C. D.
50.串联反应A → P(目的)→R + S,目的产物P的总收率=_______。(A)
A. B. C. D.
51.如果平行反应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提高选择性应_______。(B)
A. 提高浓度 B. 提高温度 C. 降低浓度 D. 降低温度
52. 如果平行反应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提高收率应_______。(C)
A. 提高浓度 B. 降低浓度 C. 提高温度 D. 降低温度
53.一级连串反应A → P → S在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进行,使目的产物P浓度最大时的最优空时_______。(D)
A. B. C. D.
54.一级连串反应在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B)
A. B. C. D.
55.一级连串反应在间歇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A)
A. B. C. D.
56. 一级连串反应在平推流管式反应器中,则目的产物P的最大浓度_______。(A)
A. B. C. D.
57.一级连串反应A → P → S在间歇式反应器中进行,使目的产物P浓度最大时的反应时间_______。(D)
A. B. C. D.
58. 一级连串反应A → P → S在平推流管式反应器中进行,使目的产物P浓度最大时的反应时间_______。(C)
A. B. C. D.
59.下列反应没有涉及到链反应的是_______。(B)
A. 石油裂解 B. 酯化反应 C. 烃类氧化 D. 聚合反应
60.简述均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答: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均处于同一个相内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因素如温度、催化剂、反应物组成和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并确定表达这些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速率方程。
61.简述链锁反应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链反应具有三个阶段:链的引发、链的传播和链的终止;
2)链的引发和传播均需要通过游离原子或游离基;
3)游离原子和游离基均具有较高活性,容易受器壁或其它惰性物的作用而重新生成稳定的分子,从而使链反应终止。
第四章 非理想流动1.停留时间分布的密度函数在t<0时,E(t)=_______。(0)
2.停留时间分布的密度函数在t≥0时,E(t)_______。(>0)
3.当t=0时,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_______。(0)
4.当t=∞时,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_______。(1)
5.停留时间分布的密度函数E(θ)=_______E(t)。()
6.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_______。()
7.反应器物料的停留时间的分布曲线是通过物理示踪法来测定的,根据示踪剂的输入方式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随机输入示踪法)
8.平推流管式反应器时,E(t)=_______。(∞)
9.平推流管式反应器时,E(t)=_______。(0)
10.平推流管式反应器时,F(t)=_______。(1)
11.平推流管式反应器<时,F(t)=_______。(0)
12.平推流管式反应器其E(θ)曲线的方差_______。(0)
13.平推流管式反应器其E(t)曲线的方差_______。(0)
14.全混流反应器t=0时E(t)=_______。()
15.全混流反应器其E(θ)曲线的方差_______。(1)
16.全混流反应器其E(t)曲线的方差_______。()
17.偏离全混流、平推流这两种理想流动的非理想流动,E(θ)曲线的方差为_______。(0~1)
18.当流体在半径为R的管内作层流流动时,在径向存在流速分布,轴心处的流速以记,则距轴心处距离为r的流速_______。()
19.当流体在半径为R的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管壁处的流速_______。(0)
20.流体在半径为R的管内作层流流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_______。()
21.流体在半径为R的管内作层流流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_______。()
22.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对应曲线为_______。(E(t)曲线)
23.阶跃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对应曲线为_______。(F(t)曲线)
24.非理想流动不一定是由_______造成的。(返混)
25.非理想流动不一定是由返混造成的,但返混造成了_______。(停留时间分布)
26.为了模拟返混所导致流体偏离平推流效果,可借助这种轴向返混与扩散过程的相似性,在_______的基础上叠加上轴向返混扩散相来加以修正,并认为的假定该轴向返混过程可以用费克定律加以定量描述,所以,该模型称为_______。(平推流、轴向分散模型)
27.在轴向分散模型中,模型的唯一参数彼克莱准数_______。()
28.在轴向分散模型中,模型的唯一参数彼克莱准数愈大轴向返混程度就_______。(愈小)
29.轴向分散模型的偏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取决于采用示踪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输入方式、管内的流动状态、检测位置)
30.轴向分散模型的四种边界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闭式边界、开—闭式边界、闭—开式边界、开—开式边界)
31.误差函数erf的定义式为______________。()
32.误差函数的定义式为,则_______,_______。(、0)
33.轴向分散模型的数学期望值_______,方差_______。[,]
34.流体的混合程度常用_______、_______来描述。(调匀度S、流体的混合态)
35.流体的混合程度常用调匀度S来衡量,如果S值偏离_______,则表明混合不均匀。(1)
36.微观流体混合的混合态称为_______。(非凝集态)
37.若流体是分子尺度作为独立运动单元来进行混合,这种流体称为_______。(微观流体)
38.若流体是以若干分子所组成的流体微团作为单独的运动单元来进行微团之间的混合,且在混合时微团之间并不发生物质的交换,微团内部则具有均匀的组成和相同停留时间,这种流体称为_______。(宏观流体)
39.宏观流体混合的混合态称为_______。(完全凝集态)
40.介于非凝集态与完全凝集态之间的混合态称为_______。(部分凝集态)
41.在气—液鼓泡搅拌装置中,气体以气泡方式通过装置,_______是宏观流体,而_______为微观流体。(气体、液体)
42.在气—液喷雾塔中液体以液滴形式的分散相,_______是宏观流体,而_______为微观流体。(液体、气体)
43.反应级数n=_______时微观流体和宏观流体具有相同的反应结果。(1)
44.对于_______反应器,微观流体与宏观流体具有相同的反应结果。(平推流)
45.当反应级数n>1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_______的出口转化率。(高)
46.当反应级数n_______1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高的出口转化率。(>)
47.当反应级数n<1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_______的出口转化率。(低)
48.当反应级数n_______1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低的出口转化率。(<〉
49.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对应曲线为_______。(A)
A. E(t)曲线 B. F(t)曲线 C. I(t)曲线 D. y(t)曲线
50.阶跃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对应曲线为_______。(B)
A. E(t)曲线 B. F(t)曲线 C. I(t)曲线 D. y(t)曲线
51.平推流流动的E(t)曲线的方差_______。(A)
A. 0 B. 0~1 C. 1 D. >1
52.全混流流动的E(t)曲线的方差_______。(C)
A. 0 B. 0~1 C. 1 D. >1
53.轴向分散模型的物料衡算方程在_______式边界条件下有解析解。(D)
A. 闭—闭 B. 开—闭 C. 闭—开 D. 开—开
54.轴向分散模型的物料衡算方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与_______无关。(C)
A. 示踪剂的种类 B. 示踪剂的输入方式 C. 管内的流动状态 D. 检测位置
55.反应级数n=_______时微观流体和宏观流体具有相同的反应结果。(C)
A. 0 B. 0.5 C. 1 D. 2
56.当反应级数n_______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高的出口转化率。(C)
A. =0 B. =1 C. >1 D. <1
57.当反应级数n_______时,宏观流体具有比微观流体低的出口转化率。(D)
A. =0 B. =1 C. >1 D. <1
58.当反应级数n_______时,微观流体具有比宏观流体高的出口转化率。(D)
A. =0 B. =1 C. >1 D. <1
59.当反应级数n_______时,微观流体具有比宏观流体低的出口转化率。(C)
A. =0 B. =1 C. >1 D. <1
60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含义?
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稳定流动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流入反应器内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到t+dt之间的流体的质点所占的分率为E(t)dt(②分)。 。
6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含义?
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稳定流动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流入反应器内的流体
,在出口流体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为F(t)。。
62.简述描述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
答:用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值来描述——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
1) 1) 定义式为:,平均停留时间是E(t)曲线的分布中心,是E(t)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E(t)的数学期望。
2) 2) 是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它是指对于平均停留时间的二次矩。
63.简述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答:通过物理示踪法来测反应器物料的停留时间的分布曲线。所谓物理示踪是指采用一种易检测的无化学反应活性的物质按一定的输入方式加入稳定的流动系统,通过观测该示踪物质在系统出口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系统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根据示踪剂输入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种: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法。
64.简述脉冲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答:脉冲示踪法是在定常态操作的连续流动系统的入口处在t=0的瞬间输入一定量M克的示踪剂A,并同时在出口处记录出口物料中示踪剂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应的曲线为E(t)曲线,。
65.简述阶跃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
答:阶跃示踪法是对于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系统,在某瞬间t=0将流入系统的流体切换为含有示踪剂A且浓度为的流体,同时保持系统内流动模式不变,并在切换的同时,在出口处测出出口流体中示踪剂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应的曲线为F(t),。
66.简述建立非理想流动的流动模型的步骤? 答:1)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实验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 2) 根据所得的有关E(t)或F(t)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提出的模型中所引入的模型参数; 3) 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 4) 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67.简述非理想流动轴向扩散模型的特点? 答:1)在管内径向截面上流体具有均一的流速;
2)在流动方向上流体存在扩散过程,该过程类似于分子扩散,符合Fick定律; 3)轴向混合系数EZ在管内为定值; 4)径向不存在扩散; 5)管内不存在死区或短路流。
68.简述非理想流动轴向扩散模型的定义? 答:为了模拟返混所导致流体偏离平推流效果,可借助这种返混与扩散过程的相似性,在平推流的基础上叠加上轴向返混扩散相来加以修正,并人为的假定该轴向返混过程可以用费克(Fick)定律加以定量描述。所以,该模型称为“轴向分散模型”(或轴向扩散模型)
69.简述非理想流动多级混合模型的特点?
答:把实际的工业反应器模拟成由n个容积相等串联的全混流区所组成,来等效的描述返混和停留时间分布对反应过程内的影响。设反应器容积为V,物料流入速率为v0,则,。
70.举例说明微观流体和宏观流体的区别?
答;若流体是分子尺度作为独立运动单元来进行混合,这种流体称为微观流体;若流体是以若干分子所组成的流体微团作为单独的运动单元来进行微团之间的混合,且在混合时微团之间并不发生物质的交换,微团内部具有均匀的组成和相同的停留时间,这种流体称为宏观流体。如在气—液鼓泡搅拌装置中,气体以气泡方式通过装置,此时气体是宏观流体,而液体为微观流体。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1.工业催化剂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活性好、选择性高、寿命长)
2.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中物理吸附是靠_______结合的,而化学吸附是靠_______结合的。(范德华力、化学键力)
3.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中物理吸附是_______分子层的,而化学吸附是_______分子层的。(多、单)
4.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吸附时,描述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式称为_______。(吸附等温方程)
5. _______吸附等温方程式是假定吸附热是随着表面覆盖度的增加而随幂数关系减少的。(Freundlich)
6._______吸附等温方程式是按吸附及脱附速率与覆盖率成指数函数的关系导出的。(Temkin)
7.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经典测定方法是基于_______方程。(BET)
8.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一般是以单位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的,如反应A→B,A的反应速率的定义为_______。()
9.对于气—固相催化反应,要测定真实的反应速率,必须首先排除_______和_______的影响。(内扩散、外扩散)
10.测定气固相催化速率检验外扩散影响时,可以同时改变催化剂装量和进料流量,但保持_______不变。()
11.测定气固相催化速率检验外扩散影响时,可以同时改变_______和_______,但保持不变。(催化剂装量、进料流量)
12.测定气固相催化速率检验内扩散影响时,可改变催化剂的_______,在恒定的下测_______,看二者的变化关系。[粒度(直径)、转化率]
13.测定气固相催化速率检验内扩散影响时,可改变催化剂的粒度(直径),在恒定的_______下测转化率,看二者的变化关系。()
14.催化剂回转式反应器是把催化剂夹在框架中快速回转,从而排除_______影响和达到气相_______及反应器_______的目的。(外扩散、完全混合、等温)
15.流动循环(无梯度)式反应器是指消除__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温度梯度、浓度梯度)
16.对于多孔性的催化剂,分子扩散很复杂,当孔径较大时,扩散阻力是由_______所致。(分子间碰撞)
17.对于多孔性的催化剂,分子扩散很复杂,当孔径较大时,扩散阻力是由分子间碰撞所致,这种扩散通常称为_______。[分子扩散(容积扩散)]
18.对于多孔性的催化剂,分子扩散很复杂,当微孔孔径在约_______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为扩散阻力的主要因素。(0.1um)
19.对于多孔性的催化剂,分子扩散很复杂,当微孔孔径在约0.1um时,_______为扩散阻力的主要因素。(分子与孔壁的碰撞)
20.对于多孔性的催化剂,分子扩散很复杂,当微孔孔径在约0.1um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为扩散阻力的主要因素,这种扩散称为_______。(努森扩散)
21.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η为催化剂粒子的______________与催化剂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实际反应速率、浓度和温度与其外表面上的相等时的反应速率)
22.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_______,它是表征内扩散影响的重要参数。()
23.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它是表征内扩散影响的重要参数,数值平方的大小反映了_______与_______之比。(表面反应速率、内扩散速率)
24.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的大小可判别内扩散的影响程度,愈大,则粒内的浓度梯度就_______,反之,愈小,内外浓度愈近于_______。(愈大、均一)
25.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晶体结构变化、融合等导致表面积减少造成的_______失活,也可能由于化学物质造成的中毒或物料发生分解而造成的_______失活。(物理、化学)
26.催化剂的失活可能是由于某些化学物质的中毒引起的,关于中毒的两种极端情况是_______与_______。(均匀中毒、孔口中毒)
27.描述气—固相非催化反应的模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体均匀转化模型、粒径不变的缩核模型、粒径缩小的缩粒模型)
28.对于气—固相非催化反应的缩核模型,反应从粒子外表面逐渐向内核部分推进,但粒子体积_______。(不变)
29.煤炭燃烧属于气—固相非催化反应,粒径随着反应进行而不断的缩小,这种模型属于粒径缩小的_______模型。(缩粒)
30.硫化矿的燃烧、氧化铁的还原都属于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反应从粒子外表面逐渐向内核部分推进,但粒子体积不变,这种模型属于粒径不变的_______模型。(缩核)
31.膜内转化系数γ值的大小反映了在膜内进行的那部分反应可能占的比例,因而可以用来判断_______的程度。(反应快慢)
32.测定气—液相反应速率的方法与均相反应时不同之点是实验时要排除气相和液相中的_______,使反应在动力学区域内进行。(扩散阻力)
33.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半导体催化剂_______。(B)
A. 金属 B. 金属硫化物 C. 金属盐类 D.酸性催化剂
34.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绝缘体催化剂_______。(D)
A. 金属 B. 金属氧化物 C. 金属盐类 D.酸性催化剂
35.骨架Ni催化剂的制备是将Ni与Al按比例混合熔炼,制成合金,粉碎以后再用苛性钠溶液溶去合金中的Al而形成骨架,这种制备方法是_______。(A)
A. 溶蚀法 B. 热熔法 C. 沉淀法 D. 混合法
36.下列不属于Langmuir型等温吸附的假定的是_______。(B)
A. 均匀表面 B. 多分子层吸附 C. 分子间无作用 D. 吸附机理相同
37.下列属于理想吸附等温方程的是_______。(A)
A. Langmuir型 B. Freundlich型 C. Temkin型 D. BET型
38.测量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在确定有无外扩散影响时是在没有改变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的。(D)
A. 催化剂装置 B. 催化剂装量 C. 进料流量 D.
39.当催化剂颗粒的微孔的孔径小于分子的自由程_______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成了扩散阻力的主要因素,这种扩散称为努森扩散。(B)
A. 0.01um B. 0.1um C. 1um D. 1nm
40.催化剂颗粒扩散的无因次扩散模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表面反应速率与_______之比。(C)
A. 扩散速率 B. 外扩散速率 C. 内扩散速率 D. 实际反应速率
41.气固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其中L为特征长度,若颗粒为圆柱形则L=_______。(C)
A. 厚度/2 B. R C. R/2 D. R/3
42.气固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其中L为特征长度,若颗粒为球形则L=_______。(D)
A. 厚度/2 B. R C. R/2 D. R/3
43.气固催化反应的内扩散模数,其中L为特征长度,若颗粒为平片形则L=_______。(A)
A. 厚度/2 B. R C. R/2 D. R/3
44.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失活,其失活速率式为,当平行失活对反应物无内扩散阻力时,d为_______。(B)
A. ≈0 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