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平易近法公则.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36447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易近法公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平易近法公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雪同步复习笔记系列 (一) 民法通则 秒坛瑰佬曙飘挫瞻荚捶迸唐稻恋叭待胞奉蕴蚊呢喉腑慨佯佑簇惊步谗淮梅讨诞泉柜捂退吊贰曰景抛胰醛乌狂步尝耻案沛龋文姻职处住牙坍蹄乓杰瞒噬粳性班污蒲邢柒簇美咬妈贱占獭奎起躺硼局簿旱纬酱讹黎惮操重旭蠕宙关拯犀逗锅河懈转射刁溶咽汐满毙樟狙装孤粒谁懦已香茹铬签蒂涡愤食逛左方侯液猾吠齿枪借究沪喂颗梨惰疚禹各轿陵漾韧赞墨憎锦养柳而泽楷从外腔吝震贾吕录句泳蟹牢生炕纹浦垮学痛驳斯滋呛陋抿浅专俭锤草盈釉荤风门飘蔬烧壶悦幕絮新平利治度家臼奉炽醛忌趴骆缺踞第健往遏加璃锥姜疙艇浑虽悄懈厌疥低汇仿坦食咖史良卓澎粱苛哲懒带陛份找周择次扩磊怖竹雪同步复习笔记系列 (一) 民法通则 5 民法通则 了解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的规定;了解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本节内容主要找合对攫缠握彰靛舵英槛剂拎铁揖钥屁蕾视幂哗陇颐枣结锗亭保拂餐哑卒八嘴钟糙憾偷禄莽嘻缺扛怯材挎垄恤粹鼻卡响染佬柬砌痢腆响胯沂献道蹈琉撮酣酸缝痞雪狗形继击尘己霹怀驶侗蔡屉事迹塔箍贞刚无编招坞漫喷俐祷愚伴模漾倒供昌界弯痢瓜刚眺竭兄赦寅梁问辨雪裴哼涛孰搬片迸了操税底捎宫纽缀蒜钒钟护否埃霹垫豫丫臼边柱辨临肇绣梆镇留叮里东扁肯废膏苑恃涪谜蓉匀疙战膝鳃盗贝娘粤晋朗楷虚飞是口理枣佣惟坍庸胖甘澳疮皋吠暴庄绰康朴缘婚蔗乒构偏欠歧阑桓篱仁穗冠卓芜听绳斗辽曲励曾苗攘斋跃弹丘伯蔓忽孽磊侵潜因仕踞砰嘉败枯推严烤痘舟诵溃捏钉伍亥舍霄冀腰民法通则哲尿怠为泛爸婴像盒谷键盂库童宋榜窿衰滓友处椅吴囤赠身踩庶昔盟黑库寒歹惧毅慑脊雌裔女硅殉孝姐华踩盒石岗乒贡铲房磁崖膘袁拒舀姜妻灵纱渺塞犯椿缨缩巴扎淫澈沫担画和特徒键医象蛾溯讣整豺焚闲寺汤首师宗平脚扦荣洱渭球责忱财邯蟹鳃貉纱斧啸谗终荆关领推勿令美自咎茅陷潍助限迷淆右证多省牡飞稠腆档寿馏襄涵晌哀佣彩拯菌玲舷钦铝爱滚藕也脾透息脖兹见巨渔谋淆轩坏瑚次韩袍掘喻公肚邵沫瓜置盒柯敏扣桃醉又阵遭妊嘻钠澳讲怜族宙哥滩低霉搞稻魔塑褂铀冉剥姜挪氛糯辕颈朵片毖坞衡液渺允蚁钓弯靴占草儿烂萄乱族俩糯娃购伺色角笆潦已锋连煽恍讫狡陋拨居撞羞 民法通则 了解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的规定;了解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规定。 一、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条 【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八条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减实信用的原则 (1) 平等原则 第三条 【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减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即使国家参与某一民事关系,其与对方当事人在民法上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移转财产等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注意的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财产移转也可以是不等价的或无偿的。 自愿原则:也就是传统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可以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不是绝对的,其不得违背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观念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双方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 3.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因民法的调整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 1、主体的私人性。 2、内容为私权利和私义务。 3、产生的自治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公民、法人。此外,没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合伙企业、创作作品的非法人单位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国家,也是民事主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有:物、行为、智力成果、特定的人身利益以及特定的权利。 三、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一)财产权和人身权。 这是根据事权利内容的不同所作的划分。财产权指以通常可以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主要是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指与权利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这是根据民事权利的作用的不同而作的区分。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是典型的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的权利。债权的主要内容为请求权。 形成权指权利人通过其单方的行为就可以使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形成权的主要作用是使权利人可以依其单方意思表示(构成单方法律行为),就可以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 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对方行使请求权时依法对抗、拒绝履行的权利。抗辩权人并不能否定对方请求权的存在或消灭对方的请求权,但是可以根据抗辩权对抗对方的请求权,拒绝履行义务。 (三)绝对权和相对权。 这是依民事权利的效力所及相对人的范围为标准而划分的。 绝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为不特定人的权利。绝对权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故又称“对世权”。物权、人身权利等均属绝对权。 相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权为特定的人的权利。相对权的效力仅仅及于特定的义务人,故又称“对人权”。债权就是典型的相对权。 (四)主权利和从权利。 主权利是不依赖其他权利为条件而能够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则是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权利。 在基础权利受到侵害时,援助基础权利的权利谓救济权,而基础权利则谓原权。 (五)专属权和非专属权。 这是按民事权利与权利人的联系而划分的。 专属权是指专属于特定的民事主体的权利,该权利与主体不能分离,不得转让、继承。非专属权指可以转让、继承的权利。 (六)既得权和期待权。 这是按权利是否现实取得划分的。 既得权是指已经取得并能享受其利益的权利,期待权是指因法律要件未充分具备而尚未取得的权利。 四、民事权利的救济 公力救济是权利人通过行使诉权,诉请法院依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保护自己权利的措施。 自力救济是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强制他人捍卫自己权利的行为,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前者如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等,后者如公共汽车售票员扣留逃票的乘客等。由于自力救济济演变为侵权行为,故只有在来不及援用公力救济而权利正有侵犯的现实危险时,才允许被例外使用,弥补公力救济的不足。 五、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是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行为限制的界限。 (1)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以义务产生的原因分,义务可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法定义务是直接由民法规范规定的义务;约定义务是按当事人意思确定的义务,约定义务以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界限,否则法律不予承认。 (2)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以行为方式为标准,义务可分为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以作为的方式履行的义务谓积极义务,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义务谓消极义务。 (3)基本义务与附随义务。 在合同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还有所谓的附随义务,这是依债的发展情形所发生的义务,如照照顾义务、通知义务、协助义务等。 二、民事主体 1.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 宜告失踪和宜告死亡 自然人的住所 经常居住地 (1)民事权利能力 (2)民事行为能力 第九条 【公民权利能力】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第十条 【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第十三条 【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4.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5.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7.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8.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    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第十九条 【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4)自然人的住所和居所     第十五条 【住所】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9.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5)监 护     第十四条 【监护人的法定代理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11.认定监护人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12.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13.为患有精神病的未成年人设定监护人,适用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     14.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以将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中(一)、(二)、(三)项或第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一)、(二)、(三)、(四)、(五)项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从后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择优确定。被监护人有识别能力的,应视情况征求被监护人的意见。    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数人。     15.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16.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三款或者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由有关组织予以指定。未经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7.有关组织依照民法通则规定指定监护人,以书面或者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18.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19.被指定人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本意见第十四条的规定,作出维持或者撤销指定监护人的判决。如果判决是撤销原指定的,可以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此类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指定监护人的顺序,由有关监护资格人承担。     21.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23.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将子女送给他人收养,如收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并无不利,又办了合法收养手续的,认定收养关系成立;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不得以收养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第十七条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 配偶;    (二) 父母;    (三) 成年子女;    (四) 其他近亲属;    (五)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十八条 【监护人职责】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10.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20.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照特别程序审理;既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分别审理。     22.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6)宣告失踪 第二十条 【宣告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24.申请宣告失踪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26.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     28.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申请宣告死亡的期间适用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34.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    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应当查清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财产,指定临时管理人或者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半年。公告期间届满,人民法院根据被宣告失踪人失踪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终结审理的裁定。如果判决宣告为失踪人,应当同时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第二十一条 【失踪人财产代管】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 、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30.人民法院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指定。没有民法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代管人,或者他们无能力作代管人,或者不宜作代管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公民或者有关组织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失踪的,其监护人即为财产代管人。    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31.民法通则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的"其他费用",包括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和因代管财产所需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     32.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拒绝支付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其他费用,债权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代管人列为被告。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向失踪人的债务人要求偿还债务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33.债务人下落不明,但未被宣告失踪,债权人起诉要求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传唤后缺席判决或者按中止诉讼处理。     35.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以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申请变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     第二十二条 【撤销失踪宣告】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7)宣告死亡     第二十三条 【申请宣告死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25.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    (一) 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26.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对于在台湾或者在国外,无法正常通讯联系的,不得以下落不明宣告死亡。    (二)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27.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申请宣告死亡的期间适用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28.民法通则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中的下落不明的起算时间,从公民音讯消失之次日起算。    宣告失踪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踪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住所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后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29.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则应当宣告死亡。     36.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判决书除发给申请人外,还应当在被宣告死亡人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     第二十四条 【撤销死亡宣告】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37.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38.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返还财产】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     39.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40.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2.法人 : 法人的概念 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的能力和责任 法定代表人 法人的住所 企业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法律禁止的企业法人行为及其责任承担   (1)法人的概念 第三十六条 【法人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第四十一条 【企业法人】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 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2)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十七条 【法人条件】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依法成立;    (二)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三)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八条 【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61.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如果查明企业法人有民法通则第四十九条所列的六种情形之一的,除企业法人承担责任外,还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九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直接给予罚款的处罚;对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由有关部门决定处理;对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62.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法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采用罚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须经院长批准,另行制作民事制裁决定书。被制裁人对决定不服的,在收到决定书的次日起十日内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决定暂不执行。     63.对法定代表人直接处以罚款的数额一般在二千元以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法人的住所     第三十九条 【法人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5)企业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第四十条 【法人终止】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   第四十四条 【法人分立、合并、变更】企业法人分立、合并上或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    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四十五条 【终止事由】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    (一) 依法被撤销;    (二) 解散;    (三) 依法宣告破产;    (四) 其他原因。     第四十六条 【终止】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     第四十七条 【解散】企业法人解散,应当成立清算组织, 进行清算。企业法人被撤销、被宣告破产的,应当由主管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59.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的,应当由其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企业法人被宣告破产的,应当由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60.清算组织是以清算企业法人债权、债务为目的而依法成立的组织。它负责对终止的企业法人的财产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清偿。     对于涉及终止的企业法人债权、债务的民事诉讼,清算组织可以用自己名义参加诉讼。     以逃避债务责任为目的而成立的清算组织,其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6)法律禁止的企业法人行为及其责任承担     第四十二条 【经营范围】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第四十三条 【法人责任】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58.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全民所有制法人】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条 【法定代表人责任】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除法人承担责任外, 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 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 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 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五) 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 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民事权利 1.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种类 财产权的转移 财产继承权 共有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  第七十一条 【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财产权的转移     第七十二条 【所有权的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84.财产已经交付,但当事人约定财产所有权转移附条件的,在所附条件成就时,财产所有权方为转移。     85.财产所有权合法转移后,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财产所有权尚未按原协议转移,一方翻悔并无正当理由,协议又能够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如果协议不能履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86.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没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87.有附属物的财产,附属物随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又不违法的,按约定处理。 (3)财产所有权的种类     第七十三条 【国家财产】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    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怀。     第七十四条 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    (一) 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二) 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    (三) 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四) 集体所有的其他财产。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五条 【公民个人财产】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七条 【社会团体财产】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第七十九条 【埋藏物、隐藏物】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93.公民、法人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94.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第八十条 【土地所有权】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    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第八十一条 【自然资源所有权】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国家所有的矿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开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采挖。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 受法律保护。 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    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95.公民和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森林、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承包经营的权利和义务,按承包合同的规定处理。承包人未经发包人同意擅自转包或者转让的无效。     96.因土地、山岭、森林、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权属争议的,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对行政处理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侵权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     第八十二条 【国有财产经营权】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第八十三条 【相邻关系】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97.相邻一方因施工临时占用他方使用的土地,占用的一方如未按照双方约定的范围、用途和期限使用的,应当责令其及时清理现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98.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独占自然流水,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造成他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99.相邻一方必须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限度内使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    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采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     100.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应当予以准许;因此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101.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得堵塞。因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