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
黄石中英文学校 罗玲
【教学内容】
第92、9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学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彩笔、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圆纸片、各样图形纸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活动体会平均分
1、情境创设
师:孙悟空和猪八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有功,唐僧决定将这些食物奖赏给他俩,怎么分公平呢?(多媒体出示: 4个桃子,2个西瓜)
把4个桃子和两个西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个?(课件展示分的过程)
( 师边说边板书:2 1)
2、活动一:回顾“平均分”
(1)回顾“平均分”概念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和公平,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师板书:平均分)
(2)分月饼活动,巩固平均分概念
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
(师板书: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
(板书: 一半)
把手中的圆形纸片当成月饼。看你能不能用折一折方法表示出比月饼的一半吗?
师:看来,把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3)揭示课题
师: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表示了月饼的“一半”,可是在数学上又能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1/2能表示一半的意思,它是什么数?这节课老师像大家介绍一种科学简便的方法—分数。板书-分数
1、联系情境观察思考。
汇报自己分的结果。
(桃子)每人分得2个。
数字2来表示
(西瓜)每人分得1个。
数字1来表示
2、回顾“平均分”
(1)齐说:平均分
(2)(月饼)学生可能说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半个。
动手操作,表示月饼的一半
展示:
体会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3)明确学习内容
生可能回答:1/2;0.5……
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法,回顾“平均分”的概念。
只有一个饼怎么分?引发冲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体会一半所表示的数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
激发学生探究分数的愿望并明确学习内容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活动构建
1、活动二:认识1/2。
(1)直观演示,体会1/2。(课件展示平均分月饼的过程)
师问:仔细观察,我们把饼平均分成几份?这“一半”是其中的一份
课件展示“1/2”,瞧,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这份是月饼的1/2;而另一份呢?
板书并小结:把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明确“它”指的是什么?)
(2) 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得到饼的1/2的。
(3) 1/2读法和写法以及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4)实际操作,理解 1/2。
师:这是饼的1/2,其实在我们的图形中也藏着1/2,想把它找出来吗?
请同学们从信封里选择喜欢的图形折出1/2并涂色表示出来。
a、 学生动手操作完后同桌互相交流1/2怎么得来的?
b、 师收集作品
C、引导启发,总结发现
师:都是长方形,图形相同,但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现在是图形不同,为什么
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4) 出示判断题
2、活动三:创造其它的几分之一
(1)动手操作,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
师:认识了图形的1/2,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
请同学们用学具纸创造出其它的几分之一
(1)学生动手操作
(2)展示学生的作品。
板书贴出并标出分数
(3)自主学习,促进内化
3、活动四:游戏,看谁能用最快捷、准确的方法表示绳子的1/8
小结:像1/2、1/4、1/8、这样的都是分数,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分数吗?1/3、 1/6···说的完吗?
4、活动五:读写分数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会写吗?
请同学们做数学书第93页做一做第一题
1、(1)展示得到这个饼的1/2的过程
跟读分数1/2
理解1/2的意义
(2) 说说饼的1/2是怎么得到的。(看板书提示口述)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明确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同桌说,指名说,齐说一次
(4)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
说说怎么样找到这个图形的1/2。学生理解不管是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4) 判断题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理解看来,不管是一个饼,还是各样图形,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1)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纸平均分成4份或8份、将其中的一份涂色
(2)汇报,口述正方形纸的1/4或圆形只1/8的形成过程
3、 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并理解分数跟整数一样,有无数个。
4、 做完师生集体评价
由研究1/2入手,初步构建起分数学习的模式,然后通过活动操作,类比迁移进一步深化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强调对折就是“平均分”、另一半也是二分之一。马上对新知识加以巩固。
学生目的是为了平均分,找对称轴只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因此不必强化对称轴,以免弱化了平均分的概念。
注意展示不同的分法的1/2 ,为进一步探究1/4、1/8打下伏笔。
认识分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明确平均分;涂了其中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这三个层次。学生从初步感知——课件呈现并老师语言提炼——板书归纳——完整准确表述这一过程,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转化迁移、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在指导学生书写分数、认识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教材,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真正起到了引导者角色的作用。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本环节老师要注意抓学生的生成,处理得好将会是亮点。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与提升
1、考眼力
2、生活中的分数
5、 多美滋广告,让学生在画面中联想分数
提出要求,边看广告的边注意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
看完广告,这些定格的画面中你联想到了几分之几。
第一题:考眼力
第二题:联系生活找分数
第三题、带着数学眼光看画面。(关于小朋友分蛋糕的故事情景: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共 8个人,他会怎么办呢?正当把问题解决好的时候,又来了第9个孩子,他又会怎么办呢?)
第一题,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
做第二题,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从生活实际中联系数学,从广告中找分数,提升认识分数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平均分
像1/2、 1/4 、 1/8 、1/3、1/6……都是分数 (根据学生情况展示)
【教学反思】
在省“十二五”健康课堂建设大背景下,我校也结合校情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探讨交流—少将精炼—当堂作业—提出问题”课题研究,我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模式如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始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知识间的联系,矛盾冲突及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课我是用孙悟空猪八戒分东西情境入手,再提问:“怎样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月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我们知道仅仅认识月饼的二分之一是不够的。课中,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或生产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认识月饼的二分之一之后,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同学们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该怎样表示?”接着提问不同的折法为什么都能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呢?这里面存在一个数学里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异,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学们通过思考,他们给出答案,它们都是对折的,都是两份,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但是我要告诉同学们,一个东西怎样对折无所谓,这不是分数的本质的属性,它的本质的属性是它本身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是第一层次的比较。 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创造分数,学生创造完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图形为什么都可以表示二分之一呢?根据孩子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二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二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至少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两个层次的对比之后,孩子们对分数的意义基本都了解了。
“当堂作业”是检查、反馈教学效果和及时补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关注“差生”和实施补差在课堂的最佳机会,于是我设计的已下联系,练习估一估: 首先这里面有个估计意识和估计策略的培养,尤其在1/6里面,孩子的估计结果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估计背后所支撑的就是不同的估计策略。这就涉及到有人是蒙的,有人是借助数学推理来进行估计的。那么这里边有学生站起来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他说:“老师,老师,我看第三条里面1/3是这么长,第四条里面这一段正好是上面的一半,一半不就正好平均分成六份吗?让孩子们知道原来估计不应该仅仅是第一个孩子那种我是看出来的,我是蒙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来估计,这是估计策略和估计意识的培养。
接着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巧克力这一题让学生理解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课末“提出问题”。最后通过一则多美滋广告结尾。向学生提出1/8的1/2是几分之一?东东到底拿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个问题是课后延伸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或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