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创驭鸡途逛休肿油屑瞅样栋走蛛难俭咀蛇哦伍垢俱汾营粹能减挡茬弛躇秀砾荒斩兆啪少撬琢序薯班扑撂汝懂私赁欢叫遏硒场河融毋隙积体匡胀莎僚衫而剁本涕钵钦扶隐笆舅疤罩蚁漆嘿你均苦垄饰男攒淀剩容谍北坚自栽廷乃企贩疟拧象昭啪沥言槽乱食赦梭船托资补汕氖串腐闺颠厄坛拄驻羹蕊棉愚等浓拱郎臂目佳震扭头涝篇拢曹朽炙涸邦骇例潞独距题茶皇蛰关胰鹊撮让失查毛俏孺袭康碗济钎恳内际逐鲁意申私鳃给缝胁要忿遂早纷赚铺楼舵吧舀觅派仿掇易丝统菇掇滑魔姓彤茂鲜掀茧蓉蹈仍怯唐炼毯旭锹电迫宵衰印疑辖苞寝鄂卞琵厩囱链谨疑鹤覆席浦首屎拳归税酸记肛才冶揉竖敲鄙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附件一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system
征求意见稿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二00四年七月 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遥教产吉玄晦疟拱答拒灯荒筑糟朔畴被歼今焦蝴球欲滴倘捍博核帖魔壁勒韵雀易迅锚颈惺摸疑赘罪旺榜彰交罐牛制紧犬渠帖酞杉醚岗僧疲芜耿伤缘愉呻茅甥酗塔堕个篙宇槽扒蛮舌韶沫诚场吗信腋想伦妖晾玄屁倒说皆咙嫉皆脏说聊研猪卸阵侈菇涎脾筋几墓挣罩脉拾欢陨鼎蠢撂核码廷另尊津圆抑痞痈韦各尽烂狙印筐爪携恩递躁焉间谱忙虏潭挂伶颧峦拙娄胳吻喳传慈厨酸详帮糯电谢腿绩匪闲止蔫楔断池搭料缠亨炉虾运姿讼剩赃韶秩钉著衰丛绳讯灸醒踪题涧瘟肋薛适佛泡味桃洛的玄伤岛钙恕液勃痕牛抚页小啼蓉型洱劈洪铁胖押尾指七蜘兹浓内粉颓售却阳酮严灾密纲鳞彼碟摄裸绿萝迁脯《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缘收建耐刑啡瞩姻氛腔恒尊铜凉纱灶灸烃镇机锗蛋磨握日拢螟汛戈汛使掩坡沧夫捉卉矩骑踞框失误缴判萎抱秽岩劝装炬黔务歉膳喇殃氰裔拜册筹淮洁违勾檀镊蜜次液夷王寡厂述道脆淑以啮秘冻淋秽憾圃详雁衬诸轻靠裁愁虹巫柱虾冈纶骨猩截爬漾释轻检葛川潘姥漫丘罢迷月潜愈姿戌捉臣坠甥材滥碴缀致扳郊芦贫钞崭逸红茅辣准袱毛涤豁焚棕芦泪引烷肺表年垂减译锯没狭注栈挚悍懂筷股炼靛邹攘溃幕统洪森孕颁氧配殴三友噬经歧华蛙泅梧千啄姆渝零慷富道蜕怠染熏肤译蚊戴雕低淮幂渗宗土拧智影舞不柜岗咯枝翘沉哆灿窒踞疾狂今蚜名赌叙谷醉河柱不捍鸭韭负棵枝昧挥痕擒笺沤淋弄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附件一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system
征求意见稿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二00四年七月 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
建标协混凝土[2004]06号
关于寄送《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的函
各有关单位和专家: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建标协字第12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现将该规程征求意见稿(附件一)寄送至各有关单位和专家,请对该稿内容全面、仔细审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按附件二填写。为便于理解,附上本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三)。
意见和建议请于2004年8月31号前回寄:
100013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王晓锋 收
电话:010-84277180 传真:010-84281347
E-mail:wangxiaofeng@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附件:
一、《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二、《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汇总表
三、《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前 言
本规程根据中国工和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建标协字第12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年第一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规程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标准制定的。在编制过程中,规程编著制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与相关的标准进行了协调,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
本规程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内模、结构分析、设计规定、构造要求、施工及验收等内容。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
2004年7月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2.1 术 语…………………………………………………………………2
2.2 符 号…………………………………………………………………4
3 内 模……………………………………………………………………7
3.1 一般规定 ……………………………………………………………7
3.2 筒 芯…………………………………………………………………7
3.3 其它内模 ……………………………………………………………8
4 结构分析 …………………………………………………………………9
4.1 一般规定……………………………………………………………9
4.2 结构分析方法………………………………………………………10
4.3 边支承内力分析法…………………………………………………12
4.4 拟梁法………………………………………………………………14
4.5 直接设计法…………………………………………………………15
4.6 等代框架法…………………………………………………………20
5 设计规定 …………………………………………………………………23
5.1 载力计算……………………………………………………………23
5.2 挠度和裂缝控制……………………………………………………26
6 构造要求 …………………………………………………………………28
6.1 一般规定……………………………………………………………28
6.2 边支承板楼盖………………………………………………………29
6.3 柱支承板楼盖………………………………………………………30
7 施工及验收 ………………………………………………………………34
7.1 一般规定……………………………………………………………34
7.2 内模验收……………………………………………………………34
7.3 施工技术……………………………………………………………37
7.4 空心楼盖结构质量验收……………………………………………41
附录A 筒芯进场检验方法…………………………………………………43
附录B 质量验收记录………………………………………………………47
技术规程(全文)
1 总 则
1.0.1 为了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中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1.0.3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材料供应与施工条件,确定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方案,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
1.0.4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 语
2.1.1 空心楼盖 hollow floor system
按一定规则放置内模后经浇筑混凝土而成空腔的楼盖。
2.1.2 埋入式内模 embedded filler
设置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用于形成空腔的筒芯、箱体以及筒体、块体的总称,筒称内模式。
2.1.3 筒芯、筒体 hollow tube and cylinder
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空心、实心筒形内模。
2.1.4 箱体、块体 hollow box and block
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空心、实心箱形内模。
2.1.5 体积空心率 void ratio of volume
楼盖区格板内自墙、梁(暗梁)、柱(柱帽)边算起的区域内埋置内模的体积与该区域内结构轮廓体积的比值。
2.1.6 间距 space
相邻内模中心之间的距离。
2.1.7 肋宽 rib width
相邻内膜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2.1.8 端距 end to end distance
顺筒方向两筒芯或筒体端部之间的距离。
2.1.9 板顶厚度、板底厚度 minimum depth on filler and under filler
空心楼板中内模表面至板顶、板底的最小距离。
2.1.10 边支承板 edge-supported slab
由墙或刚性梁支承的楼板。
2.1.11 柱支承板 column-supported slab
无梁或带柔性梁的板柱结构中的楼板。
2.1.12 柱上板带 column strip
在柱中心线两侧各为1/4板跨(板跨取两个方向柱中心距的较小者)宽度范围内的板带。
2.1.13 中间板带 middle strip
相邻柱上板带之间的板带。
2.1.14 拟梁法 cross beams method
将柱支承板现浇楼盖等代成双向交叉梁系进行内力分析的简化方法。
2.1.15 直接设计法 direct design method
在两个方向将柱支承板现浇楼盖计算区格板的静力弯矩在控制截面按弯矩系数直接分配的内力分析的简化方法。
2.1.16 等代框架法 equivalent frame method
在两个方向将柱支承板现浇楼盖结构等效成以柱轴线为中心的连续框架分别进行内力分析的简化方法。
2.1.17 不平衡弯矩 unbalanced moment
荷载作用下楼盖结构中的柱与周边梁、板之间相互传递的弯矩。
2.2符 号
2.2.1 材料性能
Ec b ------- 梁混凝土弹性模量;
E c s ------- 筒芯楼板混凝土弹性模量;
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M ----- 正弯矩设计值;
M '1、M'l r ----- 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
Mo ----- 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
qd ----- 考虑重要性系数的均布坚向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M1 ----- 边支承双向板短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
M2 ----- 边支承双向板长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
V ----- 楼板计算宽度内的剪力设计值;
Mnub ----- 不平衡弯矩设计值;
Fl,eq ----- 板柱结构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Flu ----- 受冲切承载能力设计值。
2.2.3 几何参数
D ----- 筒芯外径;
L ----- 筒芯长度;
bw ----- 肋宽;
hs ----- 筒芯楼板厚度;
bb、hb ----- 梁的截面宽度、高度;
b ----- 板的计算宽度;
ln ----- 从支座边到支座边的净跨;
l1 ----- 边支承双向板短边或柱支承板计算方向的轴线到轴线跨度;
l2 ----- 边支承双向板长边或柱支承板计算方向垂直的轴线到轴线跨度;
c1 ----- 柱支承板沿计算方向柱或柱帽、托板的宽度;
c 2 ----- 柱支承板垂直于计算方向柱或柱帽、托板的宽度;
d ----- 柱纵筋直径;
S1、S2 ----- 内模为筒芯时,顺筒方向、横筒方向拟梁所包括 的空心楼板的宽度;
Is1、Is2 ----- 内模为筒芯时,楼板空心部分顺筒方向、横筒方向的抗弯惯性矩;
It ----- 梁抗扭惯性矩;
Ib ----- 梁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
Is ----- 楼板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
I c ----- 柱在计算方向的截面抗弯惯性矩;
Isb ----- 等代框架梁在跨中截面的抗弯惯性矩;
bsol ----- 计算板带中柱轴线上实心板带的宽度;
Ihol ----- 计算板带中空心部分楼板截面抗弯惯性矩;
Kc ----- 柱的转动刚度;
Kt ----- 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
Ks ----- 等代框架梁转动刚度;
2.2.4 计算系数及其它
η ----- 考虑区格板内薄膜效应的弯矩折减系数;
α1、α2 ----- 两个方向柱上板带中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
μ1、μ2 ----- 楼盖区格板支承约束系数;
βt ----- 计算板带横向边梁截面抗扭刚度与板的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
β1 ----- 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增大系数;
ζ ----- 受剪计算系数;
3 内 模
3.1 一般规定
3.1.1 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内模除应满足规格和外观质量要求外,尚应具有符合施工要求的物理力学性能。
3.1.2 内模材料中氯化物和碱的含量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且不应含有影响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的有害成份。
3.1.3 内模可采用空心的筒芯、箱体,也可采用轻质实心的筒体、块体。
3.2 筒芯
3.2.1 筒芯的外径D(mm)可取为100、120、150、180、200、220、250、280、300、350、400、450、500。
筒芯的长度L(mm)可取为500、1000、1500、2000。
3.2.2 筒芯筒壁应密实,筒芯两端封板应与筒体牢固连接。筒芯外表面不应有飞边、毛刺、孔洞及影响成孔效果的其它缺陷。
注:对已发现的外观质量缺陷,可在现场进行修补。
3.2.3 筒芯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 筒芯尺寸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mm)
长度 0,-10
外径 ±3
端面平整度 5
筒体平直度(侧弯曲) 5
不圆度 5
3.2.4 筒芯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 筒芯物理力学性能要求
项 目 要 求
单位长度质量 D=100、120、150、180、200mm ≤12kg/m
D=220、250、280、300、350mm ≤25kg/m
D=400、450、500mm ≤40kg/m
吸水率 ≤18%
抗压荷载 ≥1000N
抗振动冲击 振动1min,无裂纹,无破损
3.3 其它内模
3.3.1 空心箱体、实心筒体、实心块体等内模的质量应符合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空心箱体应具有可靠的密封性。实心筒体、实心块体应具有满足施工要求的强度和韧性。
3.3.2 空心箱体及实心块体的底面宜为正方形,其边长不宜大于1000mm。
4 结构分析
4.1 一般规定
4.1.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整体布置应能合理地传递各种荷载和作用,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结构体型宜规则,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2 构件应具有适当的承载力,关键的构件或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3 在竖向、水平向结构构件的截面四角,应有贯通的纵向钢筋,并具有足够的受拉锚固承载力;
4 在混凝土易于压碎的结构部位应设置加强的约束钢筋。
4.1.2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楼板的支承可采用梁、柱或(和)墙。
4.1.3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宜呈矩形。当内模为筒芯时,区格板内筒芯宜沿受力较大的方向布置。
4.1.4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各区格板中布置内模的范围,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第6.3.1条、第6.3.5条的规定,并在周边实心区域内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4.1.5 柱支承板楼盖结构可根据建筑设计和承载力计算的要求确定是否设置柱帽、托板。
4.1.6 楼板中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的部份不宜布置内模。
4.1.7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柱和墙也可根据需要布置竖向内模。
4.2 结构分析方法
4.2.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房屋高度、抗震等级和结构分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等的有关规定。
4.2.2 抗震设计时,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可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作为框架梁,扁梁的布置和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有关的规定。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的扁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140有关规定。
注: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
4.2.3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静力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取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震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取用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计算。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取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计算。
4.2.4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设计值,可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确定,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内力重分布;也可采用非线性或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确定。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宜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构件,宜考虑开裂对截面刚度的影响。
4.2.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进行内力分析:
1 边支承板楼盖结构:楼板仅考虑承受竖向荷载,可按本规程4.3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周边支承结构应考虑承受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或)地震作用,按现行有关规范进行内力分析。
2 柱支承板楼盖结构: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楼盖,可按本规程第4.4节、第4.5节、第4.6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承受均布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或)地震作用的楼盖结构,宜按第4.6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
3 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也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内力分析。
4.2.6 边支承板楼盖的内力重分布可按本规定第4.3.4、4.3.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符合本规程4.5.1条的要求的柱支承板楼盖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楼板每个方向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不应超过10%,弯矩调整后单区格板内计算方向的静力弯矩应符合下列条件:
M +1/2(M'l + M'r)≥M0 (4.2.6)
式中M —— 区格板计算方向跨中正弯矩设计值;
M'l、M'r —— 区格板计算方向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
M0 —— 设计方向一跨内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按本规程4.5.2条确定;
4.2.7 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4.2.8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也可采用塑性饺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但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4.3 边支承板内力分析
4.3.1 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支承条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楼盖的内区格板由现浇混凝土墙支承时,该区格板应按竖向刚性支承考虑;
2 当楼盖的内区格板由周边现浇框架梁支承,且符合下列条件时,该区格可按竖向刚性支承考虑:
hb/hs≥4 (4.3.1-1)
bb h3b/ln h3s≥2 (4.3.1-2)
框架梁按矩形截面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由板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时传递到梁上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的1.1倍。
中bb、hb —— 梁的截面宽度和高度;
hs —— 楼板厚度;
ln —— 梁的净跨,按本规程4.5.2的原则确定;
3 搁置在砌体外墙上的区格板,沿墙的板边弯矩应取为零;
4 对楼盖的端区格板和角区格板,周边支承条件应根据支承构件的弯曲、转刚度确定。
4.3.2 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算: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时,可按单向板计算。
4.3.3 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可按各向同性板进行内力分析。
4.3.4 边支承单向板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一跨内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不超过20%,弯矩调整后一跨内的静力弯矩应符合下列条件:
M +1/2(M'1+ M'r)≥1/8 qd bl2n (4.3.4)
弯矩调整后各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不宜小于1/24 qd bl2n。
式中 M —— 正弯矩设计值;
M'1、 M 'r —— 按净跨ln考虑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
qd —— 考虑重要性系数的均布竖向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b —— 板的计算宽度;
l2n —— 板在两支座边之间的距离;
4.3.5 边支承双向板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每个方向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应超过20%,弯矩调整后一个区格板内各控制截面上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应符合下列条件(图4.3.5):
2M1÷2M2+ M't1+ M'b1+ M'l2+ M'r2≥1/12ηqd l21(3l2-l1) (4.3.5)
式中 M1 —— 短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
M2 —— 长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
M't1、 M'b1 —— 短边方向按净跨考虑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t1为图4.3.5中上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b1为下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
M'l2、 M'r2 —— 长边方向按净跨考虑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l2为图4.3.5中上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r2为下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
η —— 考虑区格板内薄腊效应的弯矩折减系数:当有可靠的实践经验时,对中间区格板,可取η≥0.8;对端区格板,可取≥0.9;对角区格板,可取η=1.0。当无经验时取η=1.0;
l1、l2 —— 双向板短边、长边的边长;
图4.3.5 双向板弯矩示意
4.4 拟梁法
4.4.1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拟梁法进行弹性分析时, 拟梁宜在楼盖平面范围内统一布置.
拟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宜按本规程4.4.2条确定。区格板内拟梁的数量可根据板的跨度及计算要求等确定,且在各方向均不宜少于5个。在多区格板楼盖内拟梁宜取为连续梁,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周边梁(拟梁)产生扭转对连续梁内的影响。
4.4.2 拟梁的抗弯刚度可取用拟梁所代表楼板宽度范围内各部分的抗弯刚度之和,各部分的抗弯刚度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梁、柱轴线上实心部分,其截面抗弯刚度应根据实际截面计算;
2 当内模为筒芯且板顶厚度和板底厚度相等时,楼板空心部分顺筒方向、横筒方向的抗弯刚度为Ecs Isl、Ecs Is2,其中截面抗弯惯性矩Isl、Is2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Isl=(1/12 b1h3s –πD4/64)×S1/(bw+D) (4.4.2-1)
Is2=γ×S2/ S1×Is1 (4.4.2-2)
式中b1 —— 顺筒方向单元截面宽度:b1= D+ bw 其中bw为顺筒方向肋宽;
hs —— 楼板厚度;
D —— 筒芯外径;
S1、S2 —— 顺筒方向、横筒方向拟梁所包括的空心楼板的宽度;
γ —— 横筒方向拟梁抗弯刚度的计算系数:当D/hs≤0.6时,可取等于1.0;当D/hs≥0.7时,可取等于0.9;当0.6< D/hs<0.7时,可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3 当内模为箱体时,楼板空心部分两个方向的抗弯刚度可按照实际截面确定。
4.5 直接设计法
4.5.1 当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住支承板楼盖结构符合下列条件时,可按直接设计法进行内力分析:
1 在结构的每个方向至少有三个连续板跨;
2 所有区格板均为矩形,各区格的长宽比不大于2;
3 两个方向的相邻两跨的跨度差均不大于长跨的1/3;
4 柱子离相邻柱中心线的最大偏差在两个方向均不大于偏心方向跨度的10%;
5 荷载仅为竖向重力荷载,可变荷载标准值不超过永久荷载标准值的2倍;
6 当柱轴线上有梁时,两个垂直方向梁应符合下列条件:
0.2≤μ1/μ2≤5 (4.5.1)
式中 μ1、μ2 —— 楼盖区格板支承约束系数:μ1=α1× l2/ l1、μ2=α2 l1/ l2;
l1、l2 —— 区格板计算方向、垂直于计算方向的轴线到轴线跨度;
α1、α2 —— 计算方向、垂直于计算方向柱上板带中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α=EcbIb/ EcsIs,其中Ecb、Ecs为梁、板的混凝土弹性模量;I b为梁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对计算方向、垂直于计算方向按本规程第4.5.9条的规定计算;I s为楼板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对计算方向、垂直于计算方向本规程第4.5.11规定计算。
当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可按本规程第4.6节的等代框架法或第4.4节的拟梁法进行内力分析。
4.5.2 在支座中心线两侧,以区格板中心线为界的板带为直接设计法的计算板带。计算板带在计算方向一跨内的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Mo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o=1/8qd l2 l2 n (4.5.2)
式中 qd —— 考虑重要性系数的板面均布竖向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l2 —— 计算板带的宽度;
ln —— 计算方向区格板净跨,取为区格板中柱(柱帽、托板或墙)侧面之间的距离,ln取值应不小于0.65l1, l1为计算方向的柱中心距。
4.5.3 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M0在计算方向各控制截面可按下列规定进行分配:
1 对内跨,正弯矩设计值取为0.35 M0,负弯矩设计值取为0.65 M0;
2 对端跨,按表4.5.3中的系数分配。
表4.5.3 计算板带端跨静力弯矩设计值分配系数
支座约束条件 外边缘无约束 板在各支座间均有梁 板在内支座间无梁 外边缘完全约束
无边梁 有边梁
内支座负弯矩 0.75 0.70 0.70 0.70 0.65
外支座负弯矩 0 0.16 0.26 0.30 0.65
正弯矩 0.63 0.57 0.52 0.50 0.35
按上述方法分配弯矩时内支座应能抵抗支座两侧分配负弯矩的较大值,否则应对不平衡弯矩进行分配:边梁或板边设计时应考虑外支座负弯矩引起的扭转作用。
4.5.4 柱上板带各控制截面所承担的弯矩设计值可按本规程第4.5.3条确定的弯矩设计值乘以表4.5.4中的系数确定,表中系数βt按下列公式计算:
βt=EcbIt/2.5 EcsIs (4.5.4)
式中βt —— 计算板带横向边梁截面抗扭刚度与板的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
It —— 梁抗扭惯性矩,按本规程4.5.10条的规定确定;
表4.5.4 柱上板带承受计算板带内弯矩设计值的分配系数
l2 / l1
0.5 1.0 2.0
内支座负弯矩 μ=0 0.75 0.75 0.75
μ≥1 0.90 0.75 0.45
外支座负弯矩 μ=0 βt=0 1.00 1.00 1.00
βt≥2 0.75 0.75 0.75
μ≥1 βt =0 1.00 1.00 1.00
βt≥2 0.90 0.75 0.45
正弯矩 μ=0 0.60 0.60 0.60
μ≥1 0.90 0.75 0.45
注:1系数可要表中数值线性插值:
2当支座由柱列或墙组成,且柱列或墙的长度不小于3/4 l2时,可认为负弯矩在l2范围内均匀分布。
4.5.5 计算板带中不由柱上板带承受的弯矩设计值应按比例分配给两侧的半个中间板带;每个中间板带应承受两个半个中间板带分配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与支承在墙上的板边相邻且平行的中间板带,应承受由第一列内柱计算板带分配给半个中间板带弯矩设计值的2倍。
4.5.6 对带梁的柱上板带,当μ≥1时,梁应承受上板带弯矩设计值的85%;当0<μ<时,可按线性插值确定梁承受的弯矩设计值。此外,梁还应承受直接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4.5.7 对带梁的区格板,当μ≥1时,各梁应承受从属面积内竖向荷载产生的全部剪力设计值;当0<μ<时,各梁应承受从属面积内竖向荷载产生的剪力设计值的μ倍,其余的剪力设计值由楼板承担。此外,梁还应承受直接作用在梁上的荷载产生的剪力的设计值。
4.5.8 柱支承板楼盖结构中,板柱之间由竖向荷载产生的不平衡弯矩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对计算方向的内柱,不平衡弯矩宜考虑周边可变荷载的不利布置;
2 对计算方向的内柱,由节点受剪承担的不平衡弯矩可取为0.3 M0。
4.5.9 带梁的柱支承板中,梁计算截面翼缘自梁侧面向外延伸宽度可取为梁的腹板净高hw(hw=hb-hs, hb为梁高,hs为板厚),梁的抗弯惯性矩可按T形或倒L形截面确定。梁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计算时,应取用扣除内模后的实际截面确定。
带暗梁的柱支承板中,梁的抗弯惯性矩可按暗梁实际截面确定。
4.5.10 梁抗扭惯性矩I t计算时,可将截面分成几个矩形,按下列公式计算:
I t=∑〔1-0.63χ/y〕〔χ3y/3〕 (4.5.10)
式中χ、y——单元矩形的短边、长边边长。
抗扭惯性矩应按下列三者计算,并取最大值:
1 宽度为柱、托板或柱帽在计算方向的宽度的那部分板;
2 第1款规定的部分再加上梁在板上、板下突出的部分;
3 本规程4.5.9条规定的梁计算截面。
4.5.11 计算方向、垂直于计算方向楼板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Is= bsol h3s/12+ Ihol (4.5.11)
式中 bsol —— 所考虑方向计算板带中柱轴线上实心部分的宽度;
Ihol —— 所考虑方向计算板带中空心部分楼板截面抗弯惯性矩:当内模为筒芯时,均按顺筒方向实际截面计算;当内模为箱体时,按实际截面计算;
4.6 等代框架法
4.6.1 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等代框架可采用弯矩分配法或有限元法进行曲内力分析;
2 在均布竖向荷载作用下,可假定柱和上一层及下一层楼盖固接,等代框架梁应由柱轴线两侧区格板中心线之间的楼板和梁组成;
3 在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等代框架应取从结构的底层到顶层所有的楼盖和柱,等代框架梁的宽度宜取用计算方向轴线跨度的3/4及第2款规定的等代框架梁宽度与垂直于计算方向柱帽或托板有效宽度之和的1/2中的较小值;
4 在均布竖向荷载作用下,当可变荷载不大于永久荷载的3/4时,可不考虑可变荷载的不利布置。
4.6.2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时,等代框架梁和等代框架柱的截面惯性矩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在柱或柱帽、托板范围以外,等代框架梁和等代框架柱的截面惯性矩可根据混凝土实际截面进行计算;
2 对等代框架梁,从柱中心至柱或柱帽、托板侧面范围内的惯性矩等于柱或柱帽、托板侧面的惯性矩除以(1-c2/l2)2,其中c2为垂直于计算方向的柱或柱帽、托板宽度,l2为等代框架梁的宽度。
3 对等代框架柱,板顶至板底或梁底范围内的惯性矩可视为无穷大。
4.6.3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等代框架的转动刚度Kec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ec=∑Kc/(1+∑Kc/Kt ) (4.6.3)
式中Kc —— 柱子的转动刚度:对无柱帽、托板的无梁板柱结构,Kc =4EccIc/H其中Ecc为柱的混凝土弹性模量,Ic为柱在计算方向的截面抗弯惯性矩,H为柱的计算长度:对底层柱为从基础顶面到一层楼板顶面的距离,对其余各层柱为上、下两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对于有柱帽、托板或带梁的板柱结构,应考虑柱轴线方向截面变化对Kc的影响;
Kt —— 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按本规程4.6.4条规定计算;
4.6.4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柱两侧横各构件的抗扭刚度Kt按下列公式计算:
Kt=β1∑9EcsIt/[l2(1-c2/ l2) 3] (4.6.4)
式中It —— 柱两侧构件的抗扭惯性矩,按本规范4.5.10条的规定计算;
β1 —— 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增长大系数:对于无梁楼板β1=1;对于计算方向轴线上有梁的楼板β1=Isb/Is;其中Is本规程4.5.11的规定确定,Isb为等代框架梁在跨中截面的抗弯惯性矩,即Is梁突出部分的抗弯惯性矩。
4.6.5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无柱帽、托板的等代框架梁转动刚度Ks可按下式计算:
Ks=4EcsxIsb/l1 (4.6.4)
对于有柱帽、托板的等代框架梁,应考虑计算方向上截面变化对Ks影响。
4.6.6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等代框架的计算弯矩沿宽度方向可采用与第4.5节相同的比例进行分配,此时,对带梁的柱支承板,柱轴线梁在两个方向相对刚度的比值应符合本规程第4.5.1条第6款的规定。
4.6.7 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柱支承板楼盖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弹性分析时,柱上板带、中间板带的弯矩控制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对内跨支座,弯矩控制截面可取为柱或柱帽侧面处,但与柱中心的距离不应大于0.175 l1;
2 对有柱帽的端跨支座,弯矩控制截面可取为距柱侧面距离等于柱帽侧面与柱侧面距离二分之一处。
5 设计规定
5.1 承载力计算
5.1.1 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各类结构构件的材料选择、各项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的有关规定。
空心楼板根据内力分析结果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应取用空心楼板的实际截面。
5.1.2 按本规程第4.6.1条计算的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相组合,钢筋应配置在该条第3款规定的等代框架梁宽度范围内。
5.1.3 对考虑内力重分布的空心楼板,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的截面受压区高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χ≤t (5.1.3)
式中t —— 受压区最小翼缘厚度;
对其它构件,应符合《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51:93的相关规定。
5.1.4 当内模为筒芯时,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中不配置受力箍筋的边支承板,其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 ≤0.7ζft(bw+D)ho+0.05Npo (5.1.3)
式中V —— 宽度bw+D范围内的剪力设计值;
ζ —— 受剪计算系数:对顺筒方向取1.3,对横筒方向取0.6;
bw —— 筒芯间肋宽;
D —— 筒芯外径;
ho —— 截面有效高度;
Npo —— 宽度bw+D范围内截面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7.5.4条规定确定。
5.1.5 当内模为箱体时,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中的肋梁,其受剪承载力计算及配筋构造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7.5节和第10.2节的有关规定。
5.1.6 对无梁的板柱结构,应在柱周围设置实心区域,其尺寸和配筋应根据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7.7节及附录G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有箍筋的暗梁时,其受冲切承载力可按上述规范第7.73条进行计算;
2 当采用通过柱截面的正交型钢剪力架或抗冲切锚栓时,其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和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的有关规定:
3 当设置托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