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生 物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某科学工作者准备从菜豆植株中提取细胞分裂素,最理想的部位是( )
A.幼叶 B.幼嫩的种子 C.幼根 D.种子
3.水稻出现疯长(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称恶苗病这是
哪种激素的作用(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乙烯
4.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B.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液浓度升高,造成水肿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小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
水分进入组织液,“大头娃娃”就是这种情况造成。
5.关于HIV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HIV在内环境中不能增殖 B.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能力
C.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6.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7.下列关于代谢与调节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多尿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尿素增加而带走大量水分
B.水平放置的幼苗,其茎的背重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在200m短跑比赛中,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
D.甲状腺激素需要通过血浆和组织液的运送才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
8.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9.一块退耕的农田因未及时补种树木,若干年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林,
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10.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11.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1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1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14.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15.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16.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浆细胞 B.过敏反应
C. 记忆淋巴细胞 D.免疫反应
17.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③表示将抗原呈递给④ B.细胞②、④、⑦能够直接识别抗原
C.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是细胞⑦的特征之一D.⑦能分泌抗体,而④不能分泌抗体
18.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题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19.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芽和根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
A.芽↖,根↘ B.芽↖,根↙ C.芽↗,根↘ D.芽↗,根↙
20.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21.下列调查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23.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24.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6.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7.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缺乏相应受体,则可能导致( )A.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B.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C.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28.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的哪一种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 )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29.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表示“没有”),乙肝抗体呈阳性(“+”表示“有”)。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的合理解释是( )
A.小明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小明母亲怀孕时传递给他的免疫力
C.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他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并痊愈了
D.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小明父母遗传给他的免疫力
30.下列各项中依次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的激素名称、该激素的作用,错误的一项是
A.胰岛B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B.肾上腺、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
C.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增加 D.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增强机体代谢
31.对于激素间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是激素间拮抗作用的例子
B.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精确调节
C.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一种激素能促进另一种激素的分泌
D.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利,而拮抗作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利
32.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不久就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大小,则去除部分甲状腺后的狗体内发生变化的顺序是
①垂体 ②大脑皮层 ③甲状腺肥大 ④甲状旁腺
⑤促甲状腺激素 ⑥甲状腺激素减少
A.⑥→①→⑤→③ B.②→①→⑤→③ C.⑥→②→①→③ D.②→①→④→③
33.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与促性腺激素相互调节,二者的浓度均逐渐升高。血浆中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4.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35.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36.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白蚁和多鞭毛虫的关系是( )
A.种内互助 B.寄生 C.互利共生 D.捕食
37.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8.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39.下图为HIV造成艾滋病的过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在潜伏期时要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C.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D.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40.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41.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C.刺激d时,a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D.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
43.下列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a)和背光侧(b)生长素含量变化的是(虚线对应的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胚芽鞘的生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生长素浓度) ( )。
44.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A.①-b ②-c ③-a ④-d B.①-a ②-b ③-c ④-d
C.①-c ②-a ③-d ④-b D.①-b ②-a ③-c ④-d
45.某学生开展了“NAA溶液对草莓发育影响”的研究,下图是实验结果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是草莓的瘦果,瘦果内包含着种子。根据有关信息可知,NAA溶液 ( )。
A.导致了多倍体草莓的产生 B.在本实验中与草莓完成授粉的作用相同
C.主要起到了驱虫的作用 D.其作用类似于草莓种子发育时产生的生长素
4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47.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7分)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4)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下列不能演替为森林的是:________A.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B.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C.沂蒙山区的裸露的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48.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每空1分,共7分)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4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每空2分,共10分)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鸭子与作物害虫之间的关系是 。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但还要不断往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50.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每空2分,共12分)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做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答题卡
考号 班级 姓名
……………………………………………………………………………………………………………
47.(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_______ (3) _______阶段 _______阶段
(4) _______ _______
48. (1)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9.(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0. (1)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见49(3)旁边作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 ___________
(5)_________ ___________
假如在某农田(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只)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只)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51.请分析回答:(每空1分,共8分)
(1)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 。
(2)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_______________途径。
(3)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 ________。
(4)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 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图2-15
(5)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 。
(6)环境骤热时,写出人体体温调节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
52.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 ,试举一例证明具有该特点 。
(2)如图(一)为桃树,图(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释原因。
① 桃树 ,龙爪槐 。
② 原因是 。
(3)松柏、杉树的树冠都明显呈宝塔形,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4)要使贮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绿色,应给蔬菜喷洒 植物激素,解释使用这种激素的原因 。
(5)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 ,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 处理。
DCCAC DDCAC BCCCD BBBDA DDBBD BCDCC DADCA CACDB ACAAD D
47答案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4)A B
48.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49.(每空2分,共10分)
(1)水稻杂草 捕食和竞争 样方法
(2)氮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时间
K
种群大小
(3)
50.答案:(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3 200 鲫鱼种群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等
(3)①如图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
51. (1)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协同作用 (2)神经调节 (3)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以下神经部位 (4) = (不计) (5)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6)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汗腺
52(1)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长素的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强,在较低浓度下,生长就被抑制,而单子叶植物水稻在这一浓度时却能正常(或促进)生长。
(4)这是一种顶端优势现象。越往下,离顶芽越远,侧芽积累的生长素就越少,发育形成的侧枝就越长。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细胞分裂素,因为它有防止叶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