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案
时间:2013-11-8
教师:张秀文
班级:2013机电1
内容: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视图的概念;
(2)掌握三视图成图原理及规律;
(3)掌握三视图一般绘图规则。
2、能力目标
(1)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绘制;
(2)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生产中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机械工程意识。
(2)通过学习中互联网搜寻与探究等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2)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
2、教学难点
(1)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
1、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丰富的互联网网络资源,学习三视图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自建三投影面体系,利用网络视频演示,观察体验、研究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采用由简单机械零件三视图的画法入手,由简至繁,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基本绘图能力。
3、采用自学辅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案例解说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复习:投影法的概念——中心投影法、平行投影法(斜投影法和正投影法)。
( 2 ) 复习: 三投影面体系
(3)苏轼《题西林壁》
【教师活动】
组织播放苏轼《题西林壁》网络视频,开展引导学生进入“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事物”的活动过程。接着进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投影法的概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或者网络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展开讨论。
2、【新课讲授】
(1)三视图的形成
【教师活动】
教师在学生观察了前面的投影法视频的基础上,自己也同时要把握住学生对上节课投影法概念的掌握程度,重点提到正投影法,引出视图的概念;接着,通过网络视频,课件展示,在感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专业的术语表达三视图的概念,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轻松的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1) 视图的概念:
2) 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是通过动画的教学视频,结合老师的讲解,并通过老师发放对应的教具模型进行实验演示,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视图演示活动主要是分小组进行,3-5人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合作,实验展示简单组合体的三个视图的形成过程。
(2)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三视图:为了确定物体的长、宽、高和结构形状,通常采用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投影面(正投影面V、水平投影面H、侧投影面W)建立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再用正投影法将物体(所有面)同时向三投影面投影形成图形。
【教师活动】
1) 与学生一起讨论三视图的位置关系,方位关系,通过网络多媒体课件演示,总结三视图投影的规律。
2) 我们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通过三角板和圆规规范地画出组合体的三视图。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新鲜感,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看懂轴测图与三视图的联系,为今后的学习和作业打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 根据严格的机械设计绘图要求,通过简单的绘图步骤,通过“讲一步,画一段”的办法,帮助学生完成简单模型三视图的绘制,使学生养成细致的、严谨的设计习惯,同时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课件展示】
六棱柱的三视图投影:
正四棱锥三视图投影:
圆锥的三视图投影:
简单组合体三视图投影: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老师演示过程,理解并记忆正投影特性、三视图投影方法和原理。在定义三维投影面时,让学生举出教室里的三维投影面,如墙角。 帮助学生理解互相垂直的三维投影面。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手上的简单的零件模型,进行实验,绘画出它的三视图。有了这种直观的感受,采用逆向思维学习方法,返回来探索、总结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得出简单模型的三视图绘制方法。
3、【课堂练习】
本节知识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就是没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都安排有对应的练习或实验,主要是以学生动手为主,帮助我们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
4、【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投影规律等内容。本次课题的总结,我主要是通过一个网络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系统的条理地总结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也会给我的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一)三视图的形成
1、视图的概念
2、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二)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1、三视图的尺寸对应关系
2、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3、三视图的位置关系
六、 教学反思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想办法把这个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展示出来,使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多角度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亲历有效的知识探索,在教师的主导下建构系统的知识。探究后的思考总结和探究的过程同样重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做到动静结合。再一个要做到的是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个过程的统一,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和拓展实践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