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例如,在讲有关钢的性质的内容时,首先学习金属和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等,给学生提供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作为影响认知结构的变量,这不仅是研究学习与迁移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组织者的功能之一在于为在它后面呈现的学习材料提供观念构架,使那些更加明细的和分化的材料得以稳固的结合和保持。另一种功能就是增加学习的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的类似的或者表面上矛盾的那些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由于它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了认知结构的变量,改进了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所以对促进有意义学习有重要作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教学过程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和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3年),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实验到《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创立。在这个时期,奥苏贝尔与其同事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试对象进行研究,虽受到肯定评价,但未广泛推广,且未给出先行组织者的操作定义和设计方法,故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第二时期(1964 年以后),先行组织者理论得到广泛验证,扩大了研究范围,也克服了第一时期的方法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