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一课时
过生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誰说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
2、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学习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大方法和结果。
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杯子 水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生日是怎么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1、 比较大小。
师:如果有的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
师:你为什么这么分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呢?
2、 比较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
师:第一杯我给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 生思考后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 你们能比较吗?
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的高矮、形状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 学生动手操作
3、 再观察。
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点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薄厚)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 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下课都玩什么游戏那么热闹啊?
生1:跳绳 生2:抓人 „„
师:这么多种游戏啊!一定很好玩。但要注意安全哦。同学们,淘气和他的同学下课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下课啦”,让淘气他们出来玩吧。 生齐喊:下课啦!
(出示主题图)师: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修凳子。
师:是啊,他们玩的游戏也不少。好像有人在叫我们,看看是谁?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师:原来是老师,她说想考考我们,看看谁的小眼睛看的最认真。如果能闯关拿到三个签章,就有奖品哦。想不想要?
第一关:比高矮 1、(出示比高矮图片)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比高矮。
第一关的闯关题目就是请我们同学们来当裁判,他们两个比,谁高?谁矮?
生1:他们一样高。 生2:不对,男孩子偷偷垫脚尖了,不能比。
师:那怎样比才是正确的呢?
生:两个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谁在上面谁高,谁在下面谁就矮。 老师演示并小结。
2、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师:我们也来做比高矮游戏,谁愿意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比高矮要注意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
三名高矮悬殊大的一些学生上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名学生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说清前提谁和谁比或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老师给我们签一个奖章,叫“高矮”。
第二关:比长短
第二关来考我们的是这两个跳绳的小朋友。他们的闯关题目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一比他们的跳绳,谁长?谁短? 师:跳绳我们自己也有。四个同学一组,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正确地比出长短,不出错。要注意什么? 反馈 师:谁来说说,你要怎么比? 生: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师:请你大声告诉这两个同学,让他们照着你说的方法比一比。 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长短”
第三关:选钉子
老师要修凳子,有三个钉子,请同学们认真想想选哪个钉子合适?为什么? 生:第二个。因为木板很厚,第一个太短了,第三个太长了。只有第二个刚好合适。 出示另外两个不同厚度的木板,选钉子。 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厚薄”。 恭喜你们闯关成功,等到了老师的奖品,每人一朵小红花,下课找老师领。
三、课堂练习
还想不想闯关?我们一起去闯闯智慧岛吧。(21页练一练)
1、快速回答第1题
2、第2题 问:为什么?生:因为第二条绳子没有拉直
3、第2题 演示:线越短绕的圈数越少,越长绕的圈数越多。 圈数越少绕的线越短,圈数越多绕的线越长。
4、第3题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说说为什么
5、第3题谁最高?谁最矮?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你有什么办法比高矮?引导学生寻找参照物横线。数数占几行?
6、同样是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怎样比这些笔谁长谁短?从短到长排。引导学生寻找参照物数格子。
7、提示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引导数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闯关用到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 (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比长短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第三课时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