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质的量浓度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会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在初中学过可用什么方法表示?
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
溶质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 ×100%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但取用溶液时,一般不称质量而是量一定体积,且化学反应中,反应生成物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比质量关系简单,因此知道一定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生产和实验都很重要。
[板书]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一、 物质的量浓度
[设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后,得出结论]
[板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举例,由学生推出表达式: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
C=
n
V
举例,分别得出概念中的要点:
① 单位:mol·L-1或mol·m-3
② 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
讨论P56
1、将342g 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1mol·L-1?
③ 是溶液的体积为单位体积,并非溶剂的体积。
2、从1mol·L-1C12H22O11(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取出的溶液中C12H22O11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讨论:
④ 从某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都相同,但所含溶质的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练习:①将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是浓度为 。
②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
③2molNaOH配成2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
④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的H2SO4溶液500mL,含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⑤10molHCl能配成 L,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的盐酸。
[过渡] 在溶液中有些溶质是以分子形式存在,有些以离子形式存在,下面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
[板书]2、物质的量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
比较0.5L1 mol·L-1酒精和蔗糖溶液得出:
[板书]①对于非电解质来说,体积相同的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都含有相同的溶质分子数。
分析:1L1 mol·L-1的NaOH的1L1 mol·L-1的CaCl2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是否相同。
②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角标
对于在水中完全电离的共价化合物来说,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溶质质浓度×角标。
练习:100mL0.2 mol·L-1Ba(OH)2溶液中,c(Ba2+)= 。
200mL0.5 mol·L-1Al2(SO4)3 溶液中,c(Al3+)= ,
c(SO42-)= 。
Fe2(SO4)3中c(Fe3+)=0.6 mol·L-1,c(SO42-)= 。
其中Fe3+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比值为 。500mL溶液中Fe3+和SO42-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 。
将上述练习中c换成n做以上练习。
[承转] 既然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投影]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mol
g
溶液单位
L
g
表达式
C(B)=
W=×100%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质质量 。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物质的量 。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除了有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区别外,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溶液时,一般不去称它的质量,而是要量取它的体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要比它们的质量关系简单得多。因此,物质的量浓度是比质量分数应用更广泛的一种物理量。
[悬念]那么,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是有区别的。
[作业]请你们自己尝试找出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