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和世界通史体例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阶级关系变化各国改革;郡县制确立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手工业:民间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重农抑商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二、秦汉时期(前221220):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国
2、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得以推广。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儒学确立正统地位,佛教传入,道教产生。科技水平世界领先;文化作品气势恢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政治: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
3、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2、经济:南方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3、民族: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儒学及宗教发展四、隋唐时期(581907):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路上、海上丝绸之路并举,对外交流频繁。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4、对外
4、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儒学发展五、宋元时期(9601368):封建社会的继续繁荣阶段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北宋中期挽救危机的努力。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繁荣3、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4、文化:宋词和元曲的繁荣
5、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科技成就。儒学发展新阶段理学六、明清时期(13681912):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中外矛盾尖锐。5、文化:在思想领域,承古萌新,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学领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时期;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
6、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3、思想: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4、外交:国门被打开,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被打破。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
7、治运动。封建统治危机与统治者的进行自救运动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3、思想:西方思想传入,地主阶级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形成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渐进的学习西方的历程。列强的经济政治侵略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激烈的动荡、大变革时期。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处于军阀统治之下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
8、的革命指导思想并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4、对外: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四、1915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政治:五四运动爆发,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成立。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2、思想: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前期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后期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3、外交: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五、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9、1、政治: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以阶级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美国在华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3、思想文化上: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4、军事: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战略转移。5、外交:国民政府一方面对日妥协,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另一方面在积极部署抗战的准备工作。抗战的准备时期。中日民族矛
10、盾成为主要矛盾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政治:日本企图吞并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共发展壮大时期。2、经济:沦陷区:日军破坏强占掠夺;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生产自救。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并存;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国外战场。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在逐渐成熟,成为中共(七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成5、外交:参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取得了四大国之一的地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奠定了今天大国地位的基础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1、1、政治: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民主,参与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内战爆发。2、经济: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受压制,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4、军事:解放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等阶段。八、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1、政治: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关系: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
12、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民主法制: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经济: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1953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争鸣繁荣局面出现。4、独立自主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三大
13、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参与两次重大国际会议: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九、19561966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反右倾”斗争。2、经济: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19591961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
14、设中的左倾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公社体制的演变3、思想文化: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5、教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十、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政治: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3、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文革的指导思想。4、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
15、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僵局被打破。开创了外交新局面5、科技文化教育有成就也有曲折十一、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巨变。1、政治:拨乱反正;伟大的历史转折;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1997年香港、1999年澳门分别顺利回归。2、经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16、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3、外交: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巨变,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4、科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科教兴国战略。5、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经济上:1415世纪,资本主义早期阶段主流的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商业资本控制着生产。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了君主专制,客观上
17、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2、政治上:1416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瓦解,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3、思想文化上:1416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1718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近代自然科学兴起,1687牛
18、顿经典力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4、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逐渐成为国际主导力量以西班牙、葡萄牙为等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基本特征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
19、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很尖锐。出现的三大进步历史潮流,即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但它们无不服从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上: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英国开始扩展到西欧(法、德)、美国、俄国、日本等地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极大飞跃,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城市进程加快工业化实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20、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工业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思想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大思潮。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文学4、国际关系上: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
21、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占统治地位。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基本确立:垄断组织、政党政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和科学时代到来。垄断组织产生,生产关系局部变化,社会化大生产趋势加强。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发展不
22、平衡状况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走向成熟和完善。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原生型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造得比较彻底,这个时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随着经济和政治的
23、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3、思想文化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技术发明成就显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批判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电影的发明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4、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输出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殖民活动方式,并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帝国主义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4、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资本主义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厉以宁著商务出版社 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新的研究方法是:把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中的异已力量分为体制内的异已力量和体制外的异已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并以此对资本主义起源作出解释。新的理论模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体制是刚性体制,在这种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已力量和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从而导致的过渡。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一、一战后世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年1945年)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
25、与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再到战争的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尝试。1、 经济上:资本主义A、一战后,经历了短暂恢复,进入20年代恢复时期.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B、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C、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
26、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上: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资本主义世界20年代相对稳定。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危机严重,德、日、意大利为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3、思想文化上: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法西斯主义、现代主义。 4、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3
27、0年代,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英法美奉行绥靖政策。英美中苏法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二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对峙及曲折发展。1、经济上:资本主义A、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恢复时期。50年代到70年代初为“黄金时期”。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80年代后纷纷提高市场的作用,经济复苏。90年代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C、由美国独霸到美国的经济
28、霸主地位动摇,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80、9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D、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出现。社会主义国家A、苏联及东欧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失败了。B、中国在经历曲折发展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A、形成了以美国为
29、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B、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多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C、中国在经历曲折发展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思想文化上:A、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B、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4、国际关系上:A、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美苏争霸。 B、东欧剧变和苏
30、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D、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三、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1、经济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特点。高科技成为经济最主要动力2、政治上:A、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民主成为世界共识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有斗争有合作。C、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E、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插手别国事务;F、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