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想念冰心》——王蒙
教学设计者:刘 海 静
教学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学校
联系电话:13716200040
《想念冰心》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师在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倾听文本的声音,更要倾听学生的声音,也就是要关注学情。
二 教学背景分析
《想念冰心》出自北京版第十四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同属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程乃珊的《我家有女初长成》、顾迈南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名家小传三则》,单元综合学习的主题是“读懂人物语言”。
编者把《想念冰心》这一课安排在第十四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而这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言行看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学习重点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初一一年的教材都是以这个为学习重点的。作为初二的学习重点,我要依托文本,交给学生什么呢?“圈画人物的言行”这个学习方法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无疑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想念冰心》这一课需要挖掘思想感情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冰心是个怎样的人,另一个是王蒙对冰心又是拥有怎样的情感。
通过前期学情调查,学生能够圈画出有关冰心言行的句子,概括冰心的品质有:爱国、幽默、认真、有爱心、善良等等。通过对学生课前导学案的整理,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文本只停留在某一句上,而忽略了句与句,句与段,以及段与段的整合阅读,所以概括上不够精准。结合课后第二题,作者评价冰心——“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显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一致。
因此,本节课就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段落阅读。研读课文4-8段,用教师引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抓中心句到抓转折句,最后抓时间词,一步步引领学生从作者与冰心的几次接触中,准确理解文中“本色”所指的内涵,进而品味“最最本色”的韵味。这样,就能在每一名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一步步体会作者笔下冰心的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目“想念冰心”的真正含义。
三 本课教学目标
1.能在圈画描写冰心言行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冰心有哪些美德。
2.通过勾连事件中解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答中,归纳冰心对什么事什么态度,体会冰心有哪些“本色”美德。
3.在研读答疑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冰心“最最本色”的美德。
4.感受冰心老人的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她的敬佩、爱戴与眷念。
四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一)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初步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王蒙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当代响当当的作家。那这样有名的作家又是如何描写刻画冰心这位文学巨匠的呢?在整理课前导学案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问题:王蒙说“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他是是如何刻画出冰心“最最本色”的特征的?
2.教师引路,分析四段3-8句,想一想冰心“最最本色”的特征是什么?
自读四段3-8句,圈画并提取有关冰心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你能说出冰心有什么美德吗?
教师引领学生逐句概括,学会抓中心句中的关键词,并理清句间关系。
冰心对自己的特色是清楚的——关心少年儿童、女作家成长、散文创作。
冰心对国家的情是清楚的——没有一点“洋气”、“反感假洋鬼子”永远不变的对祖国的深情、“有所臧否”。
由3-7句得出:
没有一点“洋气”、“反感假洋鬼子”永远不变的对祖国的深情、“有所臧否”。
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是只知爱惜羽毛的利己者。
重点分析8句“她既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深知自己的特色,知道自己适合做一些什么,她不是只知爱惜羽毛的利己者,也不是大言不惭的清谈家。”这句话是个议论句, 总结了冰心“清楚”所在。
冰心对国家的情是清楚的
关心少年儿童、女作家成长、散文创作。
深知自己的特色,
不是大言不惭的清谈家。
冰心对自己的特色是清楚的
对“不是……也不是”句式转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转换:她是任何事都以国家为前提的无私者,也是说到做到的实干家。
得出:冰心对国家(3-6句)的责任,对自己(7句)的责任“永远是那么的清楚”!
3.合作探究,巩固所学方法。
分组阅读5、6段,根据刚才的分析段落的方法,先找出冰心言行,然后逐句分析段落内容,准确概括出本段所表达的冰心“本色”美德。
小组合作后代表发言,其余学生依据课文,可提出质疑,也可作补充 。
根据段落内容,仿照四段分析方法,填写方框所需内容。
五段言行 冰心本色
六段言行 冰心本色
五段的“狡猾”是贬义用作褒义,可以理解为巧妙摆脱纠缠。
分析得出冰心本色:
五段中心句(1句)冰心的言行都在显示她是那么的是非分明(2-4句)、爱憎分明(5-7句)。
六段中心句(1句)冰心的自嘲都在显示她对自己的生死是那样的超拔而又幽默。
4. 质疑提升,理解冰心“最最本色”的美德。
课文四段到六段已经把冰心的清楚、分明、超拔、幽默介绍得非常清晰了,七八段又在讲什么,这两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小结得出:
七段紧承六段,冰心对于个人的生死是超拔而又幽默,但对国家的生死,以及文学的生死是严肃、认真的,印证“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
而八段立足于篇章“近年”在身体“易弱”到“恢复”阶段,“有一次看她”仍接受采访,可见冰心是永远保持着这样的本色的,印证“她永远是”。
5. 学以致用。
王蒙说:“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中华小”又蕴含在哪些字里行间呢?仔细阅读文章,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答案。
6.课堂寄语。
同学们,对于一篇优秀作品来说,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涵需要我们反复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挖掘,就像刚刚开启了门的一条缝儿,冰心还有更多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挖掘。愿同学们走进名家,走进文学,愿文学的雏鹰从这里起飞!
(二)教学资源:
我以“大语文观”为宗旨,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前,我让学生去阅读冰心的作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相关资料,并查阅关于“老而不死”“五不怕”“仁者寿”等的出处及含义,为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
五 学习效果评价
因为课前我把学生的导学案整理得非常详细,所以,本课学生已经通过自读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就一语带过,重点放在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不仅要倾听文本的声音,作者的声音,更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虽然台下坐着近百名听课教师,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展示的学生也能把讨论的结果还有不懂的问题都一一展示出来。正因为学生们的跃跃欲试,课堂中的教学高潮才能自然生成。课堂中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冰心最最本色的介绍,由浅入深,形成阅读成就感,这份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课堂也就能总是洋溢勃勃生机!
六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设计特色:(1)课前对学生导学案的分类整理比较细致,对学生初读文本的认知点掌握准确,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较成功。(2)采用“同伴合作,互助交流”的课堂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3)针对学生表达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我都给学生以答题思路的指导,让学生有格式可依,有方法可循,为形成解释铺上台阶。(4)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学生在接触新课文时,往往缺乏深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对文章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字词表面。通过巧妙有效的追问,加深学生的理解,活跃气氛、开拓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5)整个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三位一体”的整合思想,把课题“语文情境教学”渗透于课堂,利用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教学方式方法力求创新,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6)此设计达到拓展课文内容,完善丰富冰心形象,深刻理解其伟大人格、地位贡献,与文中作者情感高度共鸣,精神受到启迪的目的。再此基础上,自然渗透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反思:一节课,教师和学生在课上面对镜头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相对来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讨论积极,掌握了阅读方法,领悟了文章哲理,并谈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部分学生发言时显得缺乏自信,这和我上课时缺少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真诚地评价语言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受阅读的成就!
附1:板书设计:
想
念 清楚 分明
冰 最最本色 超拔 幽默
心
附2:
教学流程图:
教师引路
合作探究
质疑提升
学以致用
课堂寄语
激趣导入
由冰心王蒙引入,激发阅读兴趣。再由导学案引入,能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中。
引领分析四段3-8句,由冰心的言行体会出冰心最最本色是指“清楚”
小组探究五、六段,由冰心的言行体会出冰心最最本色是指“分明”“超拔”“幽默”
质疑课文七八段能否去掉,在质疑中深挖中心,体味冰心的人格魅力,以及王蒙对她的景仰之情。
用本节课分析文本的方法,挖掘文本“中华小”蕴含在哪些字里行间。
激发阅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体味阅读文字带来的魅力。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