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词的阅读过程与赏析方法
一、 阅读过程
1、 反复朗读。
2、 知人论世。
3、 借助注解或者工具书,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4、 想象情景,进入意境,感知形象,体味感情,了解主旨。
二、 赏析方法
1、 描绘情景。
2、 写法、修辞及其作用。
3、 炼字。
4、 作者的情感。
5、 诗歌的主旨。
6、 流派及其风格。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名句赏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 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该句描写了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
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斜晖水悠悠。”是写景,又寓情于中,含义深刻。眼望着江面上千帆过去,都不是丈夫归舟,时近黄昏。江面上只剩下斜阳余晖含情脉脉,江水东流悠悠不断。意境悠远凄情,着力渲染思妇的离愁,把行人去而不返,辜负了闺中人脉脉多情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盼夫归来痴心之深的心情表现出来。 结句“肠断白苹州。”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蘋洲,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懒,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之极呢?末句直写心境,揭出题意,余味隽永。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双溪再好,再美,诗人也只不过是动动念头而已。“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作者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诗人心中郁结了太多太多的忧愁,太多太多的悲苦,纵有千江流水也承托不起,又岂是一只小小的船只载得动呢?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词句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作用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写出了边塞秋景与家乡不同,流露出思乡之情。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内容上,这句用的是互文:白发不但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为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思想感情上,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9、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秋色初降,虫声悦耳,景色宜人,所以反过来对春色之温暖才有更深的体会。这样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1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1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1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1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夫?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14、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人们再也看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满目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 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这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