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模块复习指导学案——直线与平面.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10179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模块复习指导学案——直线与平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模块复习指导学案——直线与平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知识模块复习指导复习系列学案 ——直线与平面 【考点梳理】 一、考试内容 1.平面。平面的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及距离。 3.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和垂直关系)以及它们所成的角与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2.能运用上述概念以及有关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公式不要求记忆。 3.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特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4.理解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考点简析 1.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 2.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转化 3.空间元素间的数量关系 (1)角 ①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③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射影所成的角; ④二面角——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来度量。 (2)距离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长; ②点线距离——点到垂足的距离; ③点面距离——点到垂足的距离; ④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上一点到另一直线的距离; 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垂线在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长; ⑥线面距离——平行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⑦面面距离——平面上一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 ⑧球面上两点距离——球面上经过两点的大圆中的劣弧的长度。 四、思想方法 1.用类比的思想去认识面的垂直与平行关系,注意垂直与平行间的联系。 2.注意立体几何问题向平面几何问题的转化,即立几问题平面化。 3.注意下面的转化关系: 4.在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可考虑间接证法,如同一法和反证法。 5.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化归。即空间距离与角向平面距离与角化归,各种具体方法如下: (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或利用三棱锥的底面与顶点的轮换性转化为三棱锥的高,即用体积法。 (3)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般是平移转化法。方法一是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或过空间任一点分别作两异面直线的平行线,这样就作出了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构造一个含θ的三角形,解三角形即可。方法二是补形法:将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完整的几何体,这样有利于找到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4)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般先确定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斜足),然后在直线上取一点(除斜足外)作平面的垂线,再连接垂足和斜足(即得直接在平面内的射影),最后解由垂线、斜线、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5)求二面角,一般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所谓直接法求二面角,就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来解。其中有棱二面角作平面角的方法通常有:①根据定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垂面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③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先作出棱后同上进行。间接法主要是投影法:即在一个平面α上的图形面积为S,它在另一个平面β上的投影面积为S′,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θ,则S′=Scosθ。 求角和距离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融合在运算中的推理过程,推理是运算的基础,运算只是推理过程的延续。如求二面角,只有根据推理过程找到二面角后,进行简单的运算,才能求出。因此,求角与距离的关键还是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论证。 【例题解析】 例1 如图7-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L、M、N分别为A1D1,A1B1,BC,CD,DA,DE,CL的中点。 (1)求证:EF⊥GF; (2)求证:MN∥平面EFGH; (3)若AB=2,求MN到平面EFGH的距离。 解 (1)如图7-2,作GQ⊥B1C1于Q,连接FQ,则GQ⊥平面A1B1C1D1,且Q为B1C1的中点。 在正方形A1B1C1D1中,由E、F、Q分别为A1D1、A1B1、B1C1的中点可证明EF⊥FQ,由三垂线定理得EF⊥GF。 (2)连DG和EG。 ∵N为CL的中点,由正方形的对称性,N也为DG的中点。在△DEG中,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MN∥EG,又EG平面EFGH,MN平面EFGH, ∴MN∥平面EFGH。 (3)图7-3为图7-2的顶视图。连NH和NE。设N到平面EFGH的距离为h, ∵VE—NGH=VN—HEG ∴·AA1·S△NHG=·h·S△HEG 2·=h··EH·HG 又∵EH==,HG= ∴ =h··· h= 例2 如图7-4,已知△ABC中, ∠ACB=90°,CD⊥AB,且AD=1,BD=2,△ACD绕CD旋转至A′CD,使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A′B=。 (1)求证:BA′⊥平面A′CD; (2)求二面角A′-CD-B的大小; (3)求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 (1)∵CD⊥AB, ∴CD⊥A′D,CD⊥DB, ∴CD⊥平面A′BD, ∴CD⊥BA′。 又在△A′DB中,A′D=1,DB=2,A′B=, ∴∠BA′D=90°,即BA′⊥A′D, ∴BA′⊥平面A′CD。 (2)∵CD⊥DB,CD⊥A′D, ∴∠BDA′是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又Rt△A′BD中,A′D=1,BD=2, ∴∠A′DB=60°, 即 二面角A′—CD—B为60°。 (3)过A′作A′E∥BD,在平面A′BD中作DE⊥A′E于E,连CE,则∠CA′E为A′C与BD所成角。 ∵CD⊥平面A′BD,DE⊥A′E,∴A′E⊥CE。 ∵EA′∥AB,∠A′DB=60°,∴∠DA′E=60°, 又A′D=1,∠DEA′=90°, ∴A′E= 又∵在Rt△ACB中,AC== ∴A′C=AC= ∴Rt△CEA′中,cos∠CA′E===, 即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例3 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3,AC=4,PB=PC=BC。 (1)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V; (2)作出点A到平面PBC的垂线段AE,并求AE的长; (3)求二面角A—PC—B的大小。 解 (1)∵PA⊥平面ABC,PB=PC,由射影定理得,AB=AC=4。 ∵PA⊥平面ABC,∴PA⊥AC。 在Rt△PAC中,可求出PC=5。 则PB=BC=5。 取BC中点D,连AD。 在等腰△ABC中,求出底边上的高AD=。 ∴V=··5··3=。 (2)连PD,则PD⊥BC,又AD⊥BC, ∴BC⊥平面PAD。 又BC平面PBC,∴平面PAD⊥平面PBC。 作AE⊥PD于E,则AE⊥平面PBC,AE为点A到平面PBC的垂线段。 在Rt△PAD中,由PA·AD=AE·PD, 得3·=AE·, 求出AE=。 (3)作AF⊥PC于F,连EF,由三垂线定理逆定理,得EF⊥PC, ∴∠AFE为二面角A—PC—B的平面角。 在Rt△PAC中,由PA·AC=PC·AF,即3·4=5·AF,求出AF=, ∴sin∠AFE==·=, 则∠AFE=arcsin。 例4 如图7-7,已知三棱柱A1B1C1—ABC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1A与AB,AC均成45°角,且A1E⊥B1B于E,A1F⊥CC1于F。 (1)求证:平面A1EF⊥平面B1BCC1; (2)求点A到平面B1BCC1的距离; (3)当AA1多长时,点A1到平面ABC与平面B1BCC1的距离相等? 解 (1)已知A1E⊥B1B于E,A1F⊥C1C于F, 且∵B1B∥C1C,∴ B1B⊥A1F。 又A1E∩A1F=A1,∴B1B⊥平面A1EF。 ∴平面A1EF⊥平面B1BCC1。 (2)因为∠A1B1B=∠A1AB=∠A1AC=∠A1C1C=45°, A1B1=A1C1,∠A1EB1=∠A1FC1=90°,A1B1=2, ∴Rt△A1B1E≌Rt△A1C1F, A1E=A1F=, ∴B1E∥C1F,∴EF=B1C1=2, ∴A1E2+A1F2=EF2, ∴△A1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取EF的中点N,连A1N,则A1N⊥EF, ∵A1N⊥平面B1BCC1, ∵A1N为点A1到平面B1BCC1的距离。 又有A1N=EF=1, 所以点A1到平面B1BCC1的距离为1。 (3)如图7-8,设BC、B1C1的中点分别为D、D1,连AD,DD1和A1D1,则N∈DD1。 ∵DD1∥BB1∥AA1,∴A,A1,D,D1四点共面,∴AD∥A1D1, ∴A1ADD1为平行四边形。 ∵B1C1⊥A1D1,A1N⊥平面BCC1B1, ∴B1C1⊥D1D,又B1C1⊥A1N, ∴B1C1⊥平面ADD1A1, ∴BC⊥平面ADD1A1, ∴平面A1ADD1⊥平面ABC。 作A1M⊥平面ABC于M,则点M在AD上。 若A1M=A1N,又∠A1AD=∠A1D1D,∠A1MA=∠A1ND1=90°, 则有Rt△A1MA≌Rt△A1ND1, 于是A1A=A1D1=。 即当A1A=时,点A1到平面ABC和平面B1BCC1的距离相等。 例5 如图7-9,已知:PD⊥平面ABCD,AD⊥DC,AD∥BC,PD∶DC∶BC=1∶1∶。 (1)求PB与平面PDC所成角的大小; (2)求二面角D—PB—C的正切值; (3)若AD=BC,求证平面PAB⊥平面PBC。 解 (1)由PD⊥平面ABCD,BC平面ABCD,得PD⊥BC。 由AD⊥DC,AD∥BC,得BC⊥DC。 又PD∩DC=D,则BC⊥平面PDC。 所以∠BPC为直线PB与平面PDC所成的角。 令PD=1,则DC=1,BC=,可求出PC=。 由BC⊥平面PDC,PC平面PDC,得BC⊥PC。 在Rt△PBC中,由PC=BC得∠BPC=45°, 即直线PB与平面PDC所成的角为45°。 (2)法一: 如图7-10,取PC中点E,连DE, 则DE⊥PC。 由BC⊥平面PDC,BC平面PBC, 得平面PDC⊥平面PBC。 则DE⊥平面PBC。 作EF⊥PB于F,连DF, 由三垂线定理,得DF⊥PB。 则∠DFE为二面角D—PB—C的平面角。 在Rt△PDC中,求得DE=。 在Rt△PFE中,求得EF=。 在Rt△DEF中,tan∠DFE==。 即二面角D—PB—C的正切值为。 法二: 由PD⊥平面ABCD,PD平面PDB, 得平面PDB⊥平面ABCD。 如图7-11,作CH⊥BD于H,则CH⊥平面PDB。 作HF⊥PB于F,连CF, 由三垂线定理得CF⊥PB。 则∠CFH为二面角D—PB—C的平面角。 在等腰Rt△PBC中,求出斜边上的中线CF=1。 在Rt△DBC中,求出DB==, 可进一步求出斜边上的高CH=。 在Rt△FHC中,求出HF=,∴tan∠HFC==, 即二面角D—PB—C的正切值是。 (3)如图7-12,取PB中点G,连AG和EG。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GE∥BC,GE=BC。 由已知,AD∥BC,AD=BC。∴AD=GE,AD∥GE。 则四边形AGED为平行四边形, ∴AG∥DE。 由(2)的解法(一),已证出DE⊥平面PBC,∴AG⊥平面PBC。 又AG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BC。 例6 如图7-13,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矩形,PA=AD=a,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平面PCD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求证:MN⊥平面PCD; (3)当AB的长度变化时,求异面直线PC与AD所成角的可能范围。 解 (1)PA⊥平面ABCD,CD⊥AD,∴PD⊥CD。 故∠PDA是平面PCD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PAD中,PA⊥AD,PA=AD,∴∠PDA=45°。 (2)如图7-14,取PD中点E,连结AE,EN,又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EN∥CD∥AB ∴AMNE是平行四边形 ∴MN∥AE。 在等腰Rt△PAD中,AE是斜边的中线。 ∴AE⊥PD。 又CD⊥AD,CD⊥PD ∴CD⊥平面PAD, ∴CD⊥AE, 又PD∩CD=D,∴AE⊥平面PCD。 ∴MN⊥平面PCD。 (3)∵AD∥BC, 所以∠PCB为异面直线PC,AD所成的角。 由三垂线定理知PB⊥BC,设AB=x(x>0)。 ∴tan∠PCB==。 又∵∈(0,∞),∴tan∠PCB∈(1,+∞)。 又∠PCB为锐角,∴∠PCB∈(,), 即异面直线PC,AD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例7 如图7-15,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各棱长都等于a,D、E分别是AC1、BB1的中点, (1)求证:DE是异面直线AC1与BB1的公垂线段,并求其长度; (2)求二面角E—AC1—C的大小; (3)求点C1到平面AEC的距离。 解 (1)过D在面AC1内作FG∥A1C1分别交AA1、CC1于F、G,则面EFG∥面ABC∥面A1B1C1, ∴△EFG为正三角形,D为FG的中点,ED⊥FG。 连AE, ∵D、E分别为的中点, ∴ 。又∵面EFG⊥BB1, ∴ED⊥BB1,故DE为AC1和BB1的公垂线,计算得DE=a。 (2)∵AC=CC1,D为AC1的中点,∴CD⊥AC1,又由(1)可知,ED⊥AC1,∴∠CDE为二面角E—AC1—C的平面角,计算得∠CDE=90°。或由(1)可得DE⊥平面AC1,∴平面AEC1⊥平面AC1,∴二面角E—AC1—C为90°。 (3)用体积法得点C1到平面ACE的距离为a。 例8 如图7-16,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是2,侧棱与底面成60°的角,且侧面ABB1A1⊥底面ABC, (1)求证:B1C⊥C1A; (2)求二面角C1—AB—C的大小; (3)求三棱锥B1—ABC1的体积。 解 (1)作B1D⊥AB于D, ∵侧面ABB1A1⊥底面ABC, 又B1D面ABB1A1, ∴B1D⊥底面ABC。 ∴∠B1BA=60°。 故△ABB1是正角形。 ∴D是AB的中点。 连CD,又△ABC是正三角形, ∴CD⊥AB。又CD是B1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B1C⊥AB。 又∵BB1C1C是菱形,∴B1C⊥BC1。 又∵AB∩BC1=B,∴B1C⊥面ABC1。 又∵AC1面ABC1,∴B1C⊥C1A。 (2)∵2ACC1A1是菱形, ∴C1A⊥A1C。 又∵B1C∩A1C=C,且由(1)知,∴C1A⊥面A1B1C。 ∴C1A⊥A1B1。又AB∥A1B1。 ∴C1A⊥AB。 连DE,则DE∥C1A,∴DE⊥AB。 又CD⊥AB,∴∠CDE是二面角C1—AB—C的平面角。 在△CDB1中,CD=B1D=,∠CDB1是直角, 且DE平分∠CDB1,∴∠CDE=45°。 (3)由(1)已证B1C⊥面ABC1, ∴B1E是三棱锥B1—ABC1的高,且B1E==, 又∵DE=B1E=, ∴S△ABC=AB×AC1=AB×DE=2×=, ∴V=S△ABC·B1E=··=1。 例9 如图7-17,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的中点。 (1)证明AB1∥DBC1; (2)假设AB1⊥BC1,BC=2。 求线段AB1在侧面B1BCC1上的射影长。 解 (1)如图7-18,∵A1B1C1—ABC是正三棱柱, ∴四边形B1BCC1是矩形。 连结B1C,交BC1于E,则BE=EC。 连结DE。在△AB1C中,∵AD=DC, ∴DE∥AB1,又AB1平面DBC1, DE平面DBC1,∴AB1∥平面DBC1。 (2)作AF⊥BC,垂足为F。因为面ABC⊥面B1BCC1, ∴AF⊥平面B1BCC1。连结B1F,则B1F是AB1在平面B1BCC1内的射影。∵BC1⊥AB1,∴BC1⊥B1F。∵四边形B1BCC1是矩形,∴∠B1BF=∠BCC1=90°,又∠FB1B=∠C1BC,∴△B1BF∽△BCC1, 则==。又F为正三角形ABC的BC边中点,因而B1B2=BF·BC=1×2=2。于是B1F2=B1B2+BF2=3,∴B1F=,即线段AB1在平面B1BCC1内的射影长为。 例10 如图7-19(a),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BCD=60°。 (1)证明:C1C⊥BD; (2)假定CD=2,C1C=,记面C1BD为α,面CBD为β,求二面角α—BD—β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3)当的值为多少时,能使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2000年全国高考题)。 解 如图7-19(b),(1)连结A1C1、AC,设AC和BD交于O,连 C1O。 ∵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BC=CD。 又∵∠BCC1=∠DCC1,C1C=C1C,∴△C1BC≌△C1DC, ∴C1B=C1D,∵DO=OB,∴C1O⊥BD,又∵AC⊥BD, AC∩C1O=O,∴BD⊥平面AC1,又C1C平面AC1, ∴C1C⊥BD。 (2)由(1)知AC⊥BD,C1O⊥BD,∴∠C1OC是二面角α—BD—β的平面角。在△C1BC中,BC=2,C1C=,∠BCC1=60°,∴C1B2=22+()2 –2×2××cos60°=。 ∵∠OCB=30°,∴OB=BC=1,∴C1O2=C1B2-OB2=-1=,∴C1O=,即C1O=C1C。作C1H⊥OC,垂足为H,则点H是OC的中点,且OH=,所以cos∠C1OC==。 (3)当=1时,能使A1C⊥平面C1BD。 证明一:∵=1,∴BC=CD=C1C,又∠BCD=∠C1CB=∠C1CD,由此可推得BD=C1B=C1D。 ∴三棱锥C—C1BD是正三棱锥。 设A1C与C1O相交于G。∵A1C1∥AC,且A1C1∶OC=2∶1,∴C1G∶GO=2∶1。又C1O是正三角形C1BD的BD边上的高和中线,∴点G是正三角形C1BD的中心,∴CG⊥平面C1BD,即A1C⊥平面C1BD。 证明二:由(1)知,BD⊥平面AC1,又A1C平面A1C1,∴BD⊥A1C。当=1时,平行六面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菱形,同BD⊥A1C的证法可得BC1⊥A1C。又BD∩BC1=B,∴A1C⊥平面C1BD。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