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列子>一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体会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特点;(重难点)
2.深入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对联→高山流水。
2.检查重点实词翻译;检查特殊实词翻译;检查虚词“之”字翻译(联系前面所学)。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
4.朗诵全文。(要求:读准读音)
二、文本细读
(一)善寻
总:全文总领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伯牙善鼓琴?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明确】①“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侧面描写)(追问:伯牙琴艺精湛体现在哪个方面?)
②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正面描写)(追问:伯牙琴艺精湛体现在哪个方面?)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钟子期善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明确】①“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正面描写)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正面描写)(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钟子期善听?)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正面描写)(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钟子期善听?)
③伯牙援琴而叹:“……吾于何逃声哉?。”(侧面描写)(哪句最能体现钟子期善听?)
(二)善品
总:本文写出了二人怎样的关系?
【明确】知音。
1.单方面的欣赏能够称为知音吗?
【明确】不能。相互欣赏才能称为知音。
2.回到文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追问:里面有没有重复出现的词?)
【明确】①钟子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听者评论弹者)
(追问: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感叹句,加强语气,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音乐的赞赏)
②伯牙: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弹者评论听者)
(追问: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装句,强调作用,表现出伯牙对钟子期的欣赏之强烈,说明奏者也需要知己。)
(三)善学
总:阅读下列材料:
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知音,但根据史书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材料大意。
②这段材料,看以看出钟子期怎样的感情?
【明确】悲痛。
③看些字、句可以体现出钟子期的悲痛?
【明确】字句(略);
说明伯牙钟子期二人的情谊已经到了生死相交的地步。
(四)善读
配乐朗诵全文,鼓励背诵。(要求: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充分表现二人的知音情谊)
三、小结
今天,我们徜徉在高山流水中,品味了知音的内涵。“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是纯净如水的朴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正的朋友是远远相送的深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朋友是远在天涯,心在咫尺的感动。祝愿各位同学在未来,结三两好友,寻一二知己,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