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4 重 力》教案
三十九中学王琳
课题
重力
授课者
三十九中学王琳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
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
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什么是重力
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 运动员跳进水里;② 足球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③ 苹果掉到地上;④ 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因此在物理学里将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
学生踊跃发言: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
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大小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究重力的三要素。
教师:拿出两只苹果,一只大一只小,请同学用手同时拿起两只苹果感受苹果的轻重?
教师:取两个一样大的金属块,一块铜、一块铝,重复上次体验过程。
教师:取一盒钩码,逐渐增加数量重复上次体验过程。
教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感受你会想到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那我们要怎样科学的验证你的猜想呢?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猜想(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 交流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数据及得到的结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教师:着重强调G=mg的关系,g的取值及物理意义
教师:例题演示板书
学生回答:重力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学生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回答:大的重、小的轻
学生回答:铜块重,铝块轻
学生回答:钩码越多越重
学生回答:与物体质量有关
学生2人一组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 1 : m 2 = G 1 : G 2 ;或 G : m = 常量 ④ 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学生:利用公式G=mg练习演算
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
通过体验感受引发猜想
分组合作设计进行试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乘胜追击学以致用
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教师:那么总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这个方向叫做竖直向下
教师:介绍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垂线,水平仪(课件演示)
学生猜想: ① 向下的; ② 指向地面; ③ 垂直于水平面
学生进行实验:
① 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
② 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学生归纳:始终与水平方向垂直
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重力的作用点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怎样用手指支撑直尺使直尺保持平衡?
教师:告诉学生让直尺保持平衡的支撑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冲浪的过程,滑雪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
学生归纳: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利用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知识拓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的地球上没有重力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展示神舟六号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情况
思考,讨论
增加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1. 重力定义
2.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作业布置
自制水平仪
板 书
设 计
§7.4 重 力
一、 什么是重力
1、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 符号:G
3、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N/kg 含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锤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增加物体稳定性的方法: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