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含义并领悟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2.学习本课生字词,能联系课文或通过图示等方法理解“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3.能仿照句式“以前……如今……此时此刻……”说一段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了解学生是了解《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2.(出示茱萸)知道吗?这就是诗中提到的茱萸。
知道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吗?(会说,评:真厉害!)
读完这段资料,你们会对重阳节的风俗有更多的了解。
(出示简介,学生阅读)
2.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
“10+30”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到语文课堂,关键是要看这节课上得是否扎实、有趣、高效。语文课堂的扎实与有趣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通的,扎实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营养”,是课堂教学的保底要求;有趣是课堂教学的“色香味”,是课堂教学的提高要求;高效则是扎实、有趣的必然结果。扎实是“根”,有趣是“花”,高效是“果”,课堂教学要实中有趣,趣中见实。扎实与否、有趣与否,看的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看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是否真正参与进去,真正有时间学习,有方法引导,有环节反馈,有欲望质疑,有空间想象,有教师激励……
一、自学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请看大屏幕:
(出示学习任务)
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
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控制好三个步骤①提醒孩子在轻声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写姿势;②提醒学生进行第二步骤:边读边圈画,进行个别指导:要把句子画完整,要有选择;③提醒学生要前后对照读,声音要出来,也可以小组互助学习。)
激励: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行动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
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从而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情况的发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要体现三个指标:一是有目标,即问题情境体现学习的方向;二是有方法,即问题情境指明学习的方法;三是有意思,即问题语言的表述富于儿童化,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以上问题创设就体现了这三个指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读好这首诗”揭示了学习的目标。“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有秘诀”、“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等语言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二、反馈交流
▲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指黑板)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激励:你有一双慧眼!这句话确实大体写出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大屏幕出示这句诗)
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读懂“异乡”指哪里?(京城长安)
(简笔画画华山)
这是华山,王维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京城长安在华山的西面。家乡、异乡,两地相隔千里,就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天各一方。
对于王维来说,长安是异乡,其实家乡以外的地方也都是异乡。
王维身在异乡,他就是一个——异客。
“异乡”是理解的难点。当学生把理解“异乡”时,我不是简单的告知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把诗句和文本对照进行阅读验证,得出“异乡”在诗中指“京城长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以直观可感的“简笔画”形式,让学生知道华山以东是王维家乡,山高路远的情境感知,再引出“异乡”的一般意思,即“家乡以外的地方”,进而顺势理解了“异客”的意思,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又一难点,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指屏幕)
再读读刚才圈画的句子,想想离开家乡的王维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交流。
指名说。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5岁——15岁的孩子就出来了,两年的时间就是700多天呢,离家的时间很长了!
指名读。
(特别要读好这两个表示数字的词。)
再次引读古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语言有温度,数字知冷暖。“15岁”、“两年”,很不起眼的两个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学生用智慧的大脑读出了王维因年龄小、离家时间长而产生的孤独、想家的真切感受。特别是学生从教师介绍王维家乡和京城长安的材料中提取出的“千里之遥”,更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
▲ 我们继续交流(指黑板),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第二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
鼓励: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句话找得真准!
(出示第二自然段及“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次轻轻地读读这段,抓住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教师巡视,真正走进学生中,放低身份去共同参与,静心听学生说,自己提出建议。特别是指导如何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时候,不先全班交流,而是知道同桌可以互相先说说看。)
大街上,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王维却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开心是别人的,寂寞是王维的,所以此时的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配乐)
我们再练读这句诗,看看怎么读,能够把王维的思乡愁绪读出来。
指名读:把“倍”读重了,能够表现出王维对家乡的思念。
如果把“倍”读轻了,有什么效果呢?(再指名读)
肯定:读的不错!无论重读还是轻读,都能表达王维的思乡情,但丁老师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这样读,能把王维幽幽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连起来一起来试试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贵在点拨、妙在启智、巧在引领,缘“文”及“意”,实现意文兼得。教师由诗句引导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对比联想,逐步体会王维的内心感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倍”一词朗读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处理方式,引发学生前瞻后想、步步追问、层层推进、抵达王维内心深处,真切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悠悠的思想情愁。
▲ 我们继续交流,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说得不错!
(出示第三自然段)
王维想了很多,想到了以前,想到了如今,还想到了此时此刻。(点击大屏幕,出示分层)
再去细细地品读这段,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想一想当他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高兴、难过、伤心、安慰、遗憾,所有的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下文所说的“思绪万千”。
叙述: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王维的兄弟了!
想一想,以前每次重阳节,我们和王维哥哥是怎么过节的?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此时此刻,他在异乡,当我们登高远眺的时候,我们又会怎样思念他呢?
王维的兄弟们,让我们用上“以前……如今……此时此刻……”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对王维哥哥的思念吧。先读书作准备,然后再练着说一说。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
交流(根据时间定交流人数):你真是个懂事的小兄弟!把对王维哥哥的思念之情说得如此的真诚,老师都被你感动了!如果王维哥哥听到你的肺腑之言,他也一定被你感动的。
阅读教学要深度挖“井”,忌遍地挖“坑”。教学中抓住文中第三段的一个“想”字,引导学生读出王维丰富的想象,体会王维情感的变化,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把各种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一起,就是“思绪万千”了;中年级自然段的训练要扎实进行,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层次,体会不同场景下王维的情感变化,并激发学生转换角色,站在王维的角度继续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更加活化了王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想,入情入境的说,对古诗句的理解,对古诗句情感的体会便水到渠成了。
▲ 兄弟们如此思念王维,王维一定会感受到的。
▲ 指着黑板,圈画出“遥知”,指着简笔画(华山再高,异乡距离家乡路途再遥远,也隔不断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朗读这两句诗。
此时结合图画,体会兄弟之情的大声朗读,便把课堂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课堂上无处不涌动着孩子的情感体验!
多么美好、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让我们伴着《思乡曲》,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深化情境朗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从大家专注的神情中。我分明感到,你们都被诗句深深地打动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如果让你从中选择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生:(异口同声)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也有同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属于王维的,但是它所表达的美好感情属于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一轮明月,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春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漫天的焰火,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加入到游子的行列,每逢佳节,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动情地)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学生书写生词,教师巡视指导。
★参与备课人员:匡爱红、冯文华、黄诤、陈月华、丁琪、耿咏、刘静。
向辛勤付出的备课团队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