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课题:国 徽 课型:新授课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了解有关国徽的知识,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导学难点】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各种硬币,分组观察时用。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导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 案
【预习案】
1、写会一类生字,认会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训练案】
练习册9页“温故知新”第一、二题。
导 学 案
【导学流程】
一、 引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1、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印着什么?(国徽)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指名说:公安局、法院、人民大会堂……)观察国徽图案里有什么?(国徽图案里有天安门、五星、麦穗、齿轮)
2、引出课题并板书“国徽”。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2分钟)
三、检查预习情况。(6分钟)
1、3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词语,其他成员在练习本上写,组长检查、评比。
2、4号学生朗读诗歌,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3、指名说说诗歌的大致内容。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7分钟)
(一)自主学习难写难懂字词(8分钟)
1、根据情况,再结合课文自学,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查字典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小组合作学习,一起突破难点。
(1)读准字音。
shuò daǒ
闪 烁 摔 倒
(2)记住字形。
擦:注意右边的写法。
摔:右边的笔顺是:
帽:右上部是“曰”,右下部是“目”。
(3)理解词义。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辽阔:宽广;空旷。
3、全班交流, 读准上面字音,理解上面词语。
(二)、问题导读。(9分钟)
1、正确、自由朗读诗歌,数一数全诗共几个小节?(三节)
2、组内互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内容。
3、细读诗歌,思考:每一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五、展示交流。(5分钟)
1、朗读展示。
2、问题理解展示交流:
第一节:“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第二节:“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第三节:“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六、当堂训练。(6分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大地 ( )的阳光
( )的微笑 ( )的硬币
国徽上有( )、( )、( )、( )这四种图案。
2、完成配练 “温故知新”1、2题。
七、作业布置:(1分钟)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诗。
2、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导学难点】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学 案
【预习案】
1、搜集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
2、熟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训练案】
练习册9页“温故知新”第3题和“含英咀华”。
导 学 案
【导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6分钟)
1、指名背诵诗歌。
2、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国徽的知识: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2分钟)
三、问题导读,理解诗歌。(9分钟)
1、自由读第一节,思考:“我”是怎样爱护国徽的?
2、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3、自由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4、练习朗读,指名读,评读。(注意停顿)
四、合作、探究、解疑。(6分钟)
为什么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五、展示、交流、共享。(上述问题)(5分钟)
六、联系自己,落实行动。(5分钟)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为国徽增添光彩,才能能使国徽更美丽?说一说。(各抒己见)
七、当堂训练。(6分钟)
1、完成配练 “温故知新”第3题。
2、完成配练 “含英咀华”。
八、作业布置:(1分钟)
1、自己仿写一节有关国徽的诗歌。
2、解决字词:试着写一写一类生字并组词,认一认二类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在预习本上记录自己已学会的和在预习过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不会写的字、不理解的词等。
3、试把课文读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