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第一课时 沏茶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懂得在同一时间内,所做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
2,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提高寻找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在家做家务吗?你都做过哪些家务呢?如果你的妈妈你烧水和扫地,你会怎样安排这两件事呢?
2,探究新知
(1)用课件演示教材第104页例1的情景图,对课件演示加以说明。
画面一:小明家来客人了,出于礼貌,小明的妈妈陪着李阿姨聊天,让小明帮他烧壶开水沏杯茶,小明就想:“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画面二:烧水所需做的事情和所需的时间。
(2)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展示的内容,帮助小明设计沏茶方案。
首先请学生弄清沏茶要做那些事情,通过画面熟悉沏茶需要做什么事情,让学生看着画面反复地说一说,为设计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沏茶这件事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回答,老师可把学生交流的沏茶的大致顺序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沏茶的大致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老师在倾听学生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所说的沏茶的顺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要引导其他同学帮助给予纠正。
学生了解沏茶的大致过程后,在引导学生想一想画面二展示的沏茶需做的事情中,那些事情可以和上面标出的烧水过程中的某一项同时进行。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标出完成方案所需要的时间。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让学生比较他们的设计方案,看一看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图示法:
箭头流程图:
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1分钟) (8分钟) (1分钟)
洗茶杯
(2分钟)
找茶叶
(1分钟)
沏茶一共所需时间:1+1+8+1=11(分钟)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1)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一题,引导学生观察后,说明题目中的信息数据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红感冒了,准备吃完药后赶快休息。题中提供的信息是:找杯子倒开水需1分钟,等开水变温需6分钟,找感冒药需1分钟,量体温需5分钟,问题是小红如何安排以上事情。
(2)引导学生去想:通过例1的学习,如果要合理安排做一件事情,从哪两个方面考虑问题?
老师启示:学习例1后我们了解到,要想合理安排时间,首先要考虑做一件事情必须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其次要考虑完成这件事情时哪些步骤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安排出的方案才合理。
(3) 在学生回答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合理安排吃药的过程”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最合理,最节省时间。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
↓
等开水变温(找感冒药,量体温)
同时进行(6分钟)
(4)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要那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三,课堂练习
1,妈妈下班回家做饭,淘米要3分钟,煮饭要30分钟,洗菜要8分钟,切菜要10分钟,炒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的锅,妈妈把饭菜都煮好至少要多少时间?
四,思维训练
小明清早起来洗脸,刷牙,叠被子需要8分钟,做保健操需要6分钟,洗杯子,拿奶粉需要2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请你安排一下做这几件事情的顺序,使小明尽快的喝上牛奶。需要几分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1,完成一项工作要做那些事情。
2,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
3,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1分钟)
( 同时进行 ) 洗茶杯
(2分钟)
找茶叶
(1分钟)
《沏茶问题》教学心得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沏茶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也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本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运筹思想,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创设为客人沏茶的情景,并提出质疑“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让客人尽快喝上茶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明确沏茶工序和顺序后,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同桌为一组,根据“学习提示”设计沏茶方案,让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学生展示了使用14分钟、11分钟的方案,当追问“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有一个小组提出了8分钟的方案,但在展示出方案后,引起了全体学生的质疑。在学生指出问题后,该组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安排错误。虽然在课堂上展示了“错误”,加强了部分学生对“顺序问题”的理解,但如果在第一组学生展示14分钟方案时就强调沏茶的顺序,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选出最优方案后,提问“在什么地方节省了时间?”“怎样安排才能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在空闲的时间里做可以同时做的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优化思想。紧接着在课件中出示数学家华罗庚发现和应用统筹法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今天所学的“沏茶问题”正是应用到了统筹法。
对于教学流程图的部分,我直接利用黑板上贴的工序卡绘制流程图,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画后提问“横向图和纵向图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理解流程图的意义。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在流程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还可以知道节省了多长时间,明白“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节省的时间也就越多”的道理。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道是小红吃药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绘制流程图并计算出所需时间,在汇报时学生又因为倒水和凉水顺序的问题产生了争议。在这一问题上我采用了和大多数学生一致的做法,而另一种做法虽然顺序不同,但时间相同,也是正确的。在备课时,我没有将此题解决方案设想全面,没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第二道题是练习二十的第一题,是父母开一辆车同时出门,但分别要做各自事情的问题。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不由自主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因为时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成此题,我就让一名学生上前讲解方案。其实不应该急于揭晓答案,完全可以将这道题留到下课完成,相信有前面设计沏茶方案的经验,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定会设计最合理的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