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小组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我对小组的建设以及合作学习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也谈不上是什么经验,只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今天我把这方面的一些做法拿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一、 小组的建设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学知识向掌握学习方法的转变,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会学习的人活到老,学到老;二是学生对老师认识的转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三是由重知识到重做人的转变。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他要在小组中学
2、会做人。这三个转变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思想基础,是思想保障。小组成立前,还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组建小组的目的是什么。(克服自制力差的缺点,弥补班级化教育的不足,使管理更加人性化)正是因为我们自制力差,需要有人来管,更需要一个更为贴近自己,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所以我们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只有在同学们明白了小组组建的目的,他们才能去认可这个小组,维护这个小组。2. 小组的组建(1)先全班无记名投票、老师民主集中确定出组长;(2)把全班学生按成绩高低、男女比例、守纪情况、性格类型、同学间的融洽程度等分为几个层次;(3)进行双向选择:组长在分层次的学生名单每类中选一个
3、当然,对于组员而言也可以拒绝,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意向;没组长要的个人一组(4)最后一轮没被选中(多余的)的,已感到很没面子,已经有危机感,然后让他们当堂发表演说,去游说组长选他(老师从中做调解),这样刺激他们,他们以后一定会好好表现,这样小组建设就能顺利进行,而且组长手里才有“尚方宝剑”。否则,生拉活扯组建的小组,疙疙瘩瘩,磕磕碰碰,组长不愿管不能管,组员也不服管。就根本谈不上组内合作。(5)为了能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与竞争的良好局面,老师需要统筹兼顾,进行适当的协商调配。3.小组的磨合和权责的分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 (1)活动的开展:两人三脚走(2)结合
4、学校常规管理内容,进行分配,明确职责,认真落实。4、小组长的培养小组长是小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小组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建设的成败,于是选择一个好组长就成了我们班主任最头痛的一件事:我们班没有几个能胜任组长的。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师们培养出来的。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我想选组长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有管理的热情,至于小组长的成绩和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我的大致做法如下: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让小组明确担任组长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应该好好的把
5、握这样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小组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做班主任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选出来的组长突然有一天她来炒你的鱿鱼,说自己干不了。或是说自己不愿意干了。我们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例,他就向我说他干不了,说别人都不听他的,就这样去开导他,我说管理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需要去培养,去锻炼。难道你想失去这样的机会吗?正因为你学习成绩优秀,所以我才给你这个机会,想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全面发展学生。从此之后他也有自信了,把自己的小组组织的很好。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让他知道当小组长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是他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这样他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建设自己的小组
6、明确小组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以身作则、刚正、大度、热情。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把一切不良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小组内部;按时参加小组长例会,在同学和老师之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制定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对本小组内出现的一切问题负责,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知老师,老师根据小组长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加减分处理。在实践中要逐渐具有一种意识、掌握两种能力:一种意识是: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老师请求帮助的意识。两种能力是:一是协调自己与组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二是协调同学之间关系的能力。二、关注个别“难管
7、的”学生。虽然分好了组,各组长也很负责,但我认为,作为教师,还应当和组长一起,关注个别“难管的”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主动服从组长的管理,学会合作。在班上有女生非常要强,像男孩子的性格,分组之初就是不服气,为了让他能够对小组有认同感,我就让她在一个小组任组长。可两周下来,她说什么也不干了,说组长太难当了。体会了组长的辛苦之后,她以后再也没给组长出过难题。还有的同学由于调皮捣蛋,组内排挤他,我就让他一人一组,孤独的他几天下来就反悔了,我再做好同学和组长的思想工作,让他能重回组上,感到小组的重要和温暖,这样的学生一般都能珍惜机会,主动配合组长的工作,积极学习。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应
8、用和注意事项:(一)应用1、课前预习的检查、评价,当堂奖励和处罚。2、在合作交流板块。老师一定要抓住核心两个人物:一个小组长(负责纪律,全面协调),一个是学科小组长,由他发起合作,分配任务,安排记录,讨论总结,指定展示,发言。如果哪方面出了问题,谁就负责。3.展示提升板块:他人在展示的时候,小组学会倾听,并鼓励其他小组的踊跃补充。4.反馈检测版块,组内评价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重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但在小组内是否所有的成员都参与学习了,小组内到底有哪些学生真正把知识学会了,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都是难以衡量的。需要小组内的评价。根据检测和小组内部的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主动请求“一帮一,
9、兵教兵”的模式,这样尖子生可以拓展,中等生得以巩固,待进生得到提高。具体有学科组长监督实施。(二)小组在教学中应注意:1、大多数学生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自己个人主宰小组学习、或消极参与听由他人主宰,主宰小组讨论的学生也很少向其他人解释自己观点的理由,结果是在班级交流时出现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着简单重复的所谓补充。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就会使合作过程看到热闹却没有效果,出现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而使其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们要教会他们自学、提问、交流、发言、补充、总结、评价的方法。2. 合作前应先让小组成员有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目地是小组中交换不同思想,取人之
10、长,补己之短,把每个人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合作之前,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思想”,否则反应慢的学生容易被思维敏捷的学生同化,甚至被“牵者鼻子走”,整个合作过程就变成优生的一言堂,而其他学生就没有实质性的参与。3.合作时小组成员要有充裕的时间。课堂上经常有教师怕超过预定时间,完不成预定教学内容,在学生合作时没有安排充裕的时间,致使学生的合作仓促、忙乱,学生无法从容地探索、交流、讨论,探究的深度不大,甚至草草收场。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不浪费一秒钟,但也决不要吝啬该用的时间。4.合作后要适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之后,除了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外,还应适时适当地对小
11、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合作表现纪律情况的评价、展示提升阶段对个人展示能力的评价、反馈阶段对掌握知识的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对小组内的分工情况、讨论形式进行适当点拨,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并且激励小组的斗志。5. 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讨的兴趣,也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自己跳一跳,或者别人帮一帮就能摘到苹果”。四、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的定位刚开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12、如果老师把问题一股脑推给学生后,然后要求小组内解决问题,后面就在课堂上观看同学们的学习,主要是维持纪律。我认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参与度极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往往课堂达成度比较低,造成了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即: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一位参与者、倾听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和导向者。五一些思考1、组长处理问题,避免了我与学生的正面冲突,还给了这个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同时也教会了组长如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锻炼了组长的能力。真可谓是一石三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2、关于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把很多时间交给了学生,刚开始也明显感觉到教学进度一下子变慢了,原来预定的
13、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想这在课堂模式改革的开始是正常的。关于这点其实我觉得更多应该是个心理认识的问题,现在一节课的时间大多由学生自己支配,从老师方面来说,和原来相比,要省略掉很多可能是以前无论如何都舍不得丢弃的传授,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自己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加上还不能掌握较熟练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让我们觉得不少时候总显得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点仓促和匆忙。但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时间的延长、学生合作能力的增强和教学环节的更合理化,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3、关于课堂容量的问题。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被强调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又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一节课下来好象解决
14、的问题很有限。比如一节习题课,原来老师不停讲的话,可能完成近二十道习题,而现在让学生参与讨论自己去解决表现上看可能只是完成了五六道,有时一节课下来,连学生自己也一道题都没讲,因为我有时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还未停止的讨论。每每这时,我也总会想,这节课解决什么了呢?这样的一节课值吗?现在我当然认为这是值的。教学的效果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课堂上量的多少,而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原来老师“一言堂”地讲,表面上看在课堂上完成了相当数量的内容,但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真正掌握了的并不多。表面上看一节课上的很充实,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热情,导致实效其实很低,很多时间也是无为的浪费。而现在,无论如
15、何,学生在努力参与,他们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看似掌握并不多的内容但其实是真的学会了。我想关于课堂容量的问题至少暂时应该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随着我们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个问题也会逐渐淡化的。4、关于少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问题。对于有些基础太薄弱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差,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势必影响着他们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想,这种情况当然是任何学习模式下都会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做到多鼓励,使其逐渐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成员的帮助,慢慢提高自己。对于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实像现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学习方式应该说还是更适合的。5、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教师比较难以对学生进行调控。以前,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整齐地坐在课桌前,有走神的,有做小动作的,我们都可以一目了然,但现在这些问题我们就难以发现,更难以调控了。这就需要小组的监督和互相帮助了。在小组建设和管理中,会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