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00703 上传时间:2025-03-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9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二 单 元 单元 教材 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 “回顾·拓展”中的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单 元 训 练 重 难 点 重 点 难 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单元 课时 安排 《北京的春节》 3课时 《藏戏》 1课时 《各具特色的民居》 1课时 《和田的维吾尔》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1课时 课 题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学能正确的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14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这 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师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语 2、师生共同归纳: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 地区的民风民俗。 3、学习要求:(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下面形近字组词练习: 旬()熬()蒜()醋() 句()傲()示()错() 榛()栗()筝() 臻()粟()挣() 2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检查生字,新词。 2、轻声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地方。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1、读文,交流完成 2、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全班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张灯结彩 听写词语。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6) 春节前夕 第二部分(7) 大年三十 第三部分(8-10) 正月初一 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 第五部分(13) 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 ①熬腊八粥: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泡腊八蒜: (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的热闹? (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 (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 ①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③元宵节的灯美吗? ④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 (总起句和总结句) 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1、学生自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交流以下内容: 除夕: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正月初一 ①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用除夕的闹来对比正月初一的静。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 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一画面中,你体会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1、书写课后生字; 2、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第 三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2、自由练读。 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习略写部分 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 小组讨论回答。(课文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回顾课文内容,谈感受 四、讲解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五、学习“阅读链接” 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特色。 六、布置作业 认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 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 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 春节结束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课 题 7* 藏戏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朗读课文三至五遍,查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复习导入 文章有五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应用文。本单元的全是什么文?说明文有几种说明方法,谁记得? 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二、学习新课 1、说说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齐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特点? 3、课文的第1至3自然段是三个什么句?如果老师说1-3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段落大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最后一自然段说了什么呢? 5、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6、藏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1、默读导语, 2、交流: (4-7)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8-20)藏戏的特点。 3、 交流:( 1-3)简介藏戏的主要特点。 反问句的作用:先声夺人,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同时为下文详细介绍“戴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些特点埋下伏笔。 4、学生说,老师归纳板书。 三、比较学习 《北京的春节》和《藏戏》都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老师想先请大家将两篇课文比较一下,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师生共同完成上表。 内容 节日风俗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了解了一种传统戏剧种类——藏戏,并将《北京的春节》和《藏戏》做了比较,课后请同学们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五、布置作业 1、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句:有感情读一读,再抄一抄。 2、将学完课文后的所感所想写下来。 课后反思 课 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两篇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课文一开头先提出了三个反问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三个反问句? 2、谁再来介绍一下藏戏的形成。 3、然后,作者开始介绍藏戏的特点,作者详细介绍了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1.学生自由谈谈。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文 1、说说本课的学习要求。 2、思考:这两种民居有什么特点? ⑴找出最能反映民居特点的语句; ⑶思考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派代表书写两种民居的特点。 5、两种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6、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来体现这些特点呢? 1、默读导语 2、齐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 4、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思考客家民居的特点,一组思考傣家竹楼的特点。 三、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现在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个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交流、归纳: 异:①民居形成的原因不同; ②开头不同。 同:①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 ②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小结: 1、放映各种民居的投影片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非常有特点的民居,我想请同学们在课后以一种民居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求说出民居的特点。 同学们以一种民居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求说出民居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抄写本课词语。 六、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课后反思 课 题 9*和田的维吾尔人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导入 1、客家土楼修筑成营垒式的住宅修筑原因是什么? 2、从客家土楼中反映出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3、傣家竹楼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学生结合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谈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老师将课文分为三部分,你们能否写出每部分的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 3、三部分主要写了和田的维吾尔人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 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1.默读课文 2.全班交流、归纳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3)爱美的维吾尔族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小练笔《我家的住房》 课后反思 课 题 语文园地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教学重点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运用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写作。 教学难点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运用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写作。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二、过程与方法: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四个组,进行交流。 2、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④语言是否简洁。 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激发情感 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仔细回顾从本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编写提纲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1、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2、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1、思考表达的内容。 2、学生酝酿交流。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 四、习作 附:习作 一大早醒来,我就开始翻箱倒柜,为的是找本命年穿的红衣服、红裤子。虽是大年三十,老爸老妈也早早地起来了,他们拖地的拖地,擦桌的擦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来了,外婆穿了一身红,正在挑我写 的对联,贴到门上,其他人则在看电视,年味儿已晕开了。 我以最快的速度起了床,也融入了这庆祝的活动中,带着妹妹到楼下放炮。 炮都是老妈批发来的,有很多很多,我们在下面放,大人在楼上看,就这样,我们等到了夜晚。 大年三十的夜晚当然是吃年夜饭啦,十口人围成一桌,欢声笑语,吃菜饮酒,一边观看春节晚会,终于,我们盼来了虎年。 正月初一,我们去福建厦门游玩四日,在那里,我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首先是千万福建的动车上,地面已经被拖得发亮,垃圾袋是红的,上面印了“新年快乐,旅途愉快”这八个字,这是处处都有新年的存在。 其次,是在宾馆里和大街上,宾馆大门的柱子上贴上了对联,大厅里也摆了好几个老虎雕塑。每一间房间里都有一只红色的小老虎作为赠品。就连电梯上也挂上了“新年快乐”四字。 大街上,随处可以看见一台老虎的雕塑,前面簇拥着好几朵红花,体现出十足的年味儿。 初四回家,初五便出去走亲访友,老妈老爸提着打包礼品向老人长辈问候、祝福,当然,我拿了不少压岁钱。 快乐地时光总是过得快,正月十五过后,新年就过去了,可快乐和美好留在了我的心底。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二、过程与方法: 仔细回顾从本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4—6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1、 认真倾听。 2、 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找出问题,集体修改,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 2、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课后反思 课 题 回顾•拓展二 主备人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交流了解的节日风俗以及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2、学习《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3、体会标点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交流了解的节日风俗以及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教学难点 了解的节日风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根据上述方法,自学《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课后反思 2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