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富民一中课赛教案
授课人:周恬瑶
授课班级:初1601班
授课时间:2017年4月17日
授课课题:《礼记》一则
《礼记》一则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解,翻译文句;反复朗读课文,节奏鲜明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文言字词的积累。
2、 理解文中“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部分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学说成为了皇家的正统思想,同学们知不知道是哪种学说?(儒家学说)对,我们的儒家思想一直被我们传颂至今。大家想想,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一篇是选自儒学经典的?对,《论语》十二章。它告诉了我们很多学习的方法,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所要给大家讲的《礼记》,同样也是儒家经典,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初读课文
1、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2、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嘉肴(yáo) 弗学 (fú) 自强( 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4、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三、深入探讨
1、 疏通文意
(1)虽有嘉肴
虽:连词,即使; 嘉:好; 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副词,不; 食:动词,吃; 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善:好,美妙。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连词,因此; 然后:连词,之后,表顺承; 困:困惑,疑难。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从自身找原因。反:反省;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强: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连词,因此,所以; 长(zhǎng):促进。
(7)其此之谓也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补充:“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 古今异义词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疑难 今义:困难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名词做形容词,味美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做名词,好处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背诵课文;完成相关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