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童稚记趣》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本文围绕“趣”字,选材得当,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生动传神,趣味性很强。这些特点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吸引力。
本节课是复习课,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按照中考文言文的要求,从考点的角度来设置项目,逐项落实,注重学生的“写”与“悟”。
【项目设置】
1、 文学常识复习
2、 划分朗读节奏
3、 重点词语解释(实词和虚词)
4、 重点句子翻译
5、 课文内容复习,并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多种形式:提问、听写、讲练、PK、情感激发等。
2、 调动学生的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童真童趣
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教学过程】
一、 明确文言文考点
1、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2、 划分朗读节奏
3、 背诵默写
4、 解词(实词解释、虚词用法辨析)
5、 句子翻译
6、 课文内容及赏析
二、 复习与检查
1、作品及作者
《童稚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
2、 解释题目
《童稚记趣》中“童稚”意思是“童年”,“记趣”意思是“记述趣事”,题目意思是:记述童年趣事。
教师补充:有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3、 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1) 讲解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
(2) 重点句子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作/青云白鹤观
③又/留蚊/于素帐中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 重点词语解释。
出示重点词语,复习。
男女生代表PK
5、重点句子(所有问题解决完后,针对中差等生再次提问,强化重点)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拍手称快。)
③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常常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6、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最关键的字是 趣 ,本文就是以“趣”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本文是 结构。
——故时有物外之趣 总分结构
2、 如何理解“物外之趣”?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3、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一件是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空”;把“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看作“青云白鹤”
第二件是把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第三件是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草丛;三是鞭驱虾蟆。)
4、如何才能得到物外之趣?结合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仔细观察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善于想象(私拟作群鹤舞空 作青云白鹤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四、课外拓展
有一位文学家,他也是一位漫画家,在他的漫画中,充满了童趣,有可爱的阿宝,还有瞻瞻,他就是——丰子恺。
欣赏丰子恺的漫画,体会丰子恺笔下的童趣。
2、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写得富有情趣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观察要仔细,想象力要丰富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这两点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才能发现乐趣,写出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