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一、外生殖器
阴户:防御外邪入侵第一道门户;排月经、泌带下、排恶露之出口;合阴阳之入口;娩出胎儿、胎盘门户。
二、内生殖器
阴道:防御外邪入侵关口;排除月经、分泌带下通道;阴阳交合器官;娩出胎儿路径(产道)。
子门:排除月经和娩出胎儿关口。
子宫:产生、排除月经;孕育、分娩胎儿;排除余血浊液、分泌生理性带下。
子宫生理特点具备显著周期性、节律性。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一、女性一生各期生理特点
1.胎儿期:从受精后及受精卵在子宫内种植、生长、发育、成熟时期。需10个妊娠月,即280天。
2.新生儿期:婴儿出生后4周内。
3.儿童期:新生儿期以后至12岁左右阶段。7岁-10岁,是肾气始盛时期,齿更发茂,但生殖器官仍为幼稚型。10岁始,第二性征开始发育。
4.青春期:WHO定10-19岁,中医上面约为“二七”至“三七”之年(14-21岁)。女性特征体形;第二性征发育;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5.性成熟期:通常自18岁左右开始。即中医从“三七”至“七七”之年(21-49岁),历时30年。女性乳房发育成熟。
6.围绝经期:“七七”之年,生殖器官及乳房逐步萎缩,中医称“经断前后”或“绝经前后”。
7.老年期:通常指60岁以后妇女。生殖器官萎缩,全身功效处于衰退期。
二、月经生理现象
1.月经生理现象:
①月经初潮:即“二七”之年
②月经周期:出血第1天为月经周期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通常28-30天。
③经期:月经连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
④月经量、色、质:通常月经量约50-80ml为适中。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⑤月经期表现:经行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通常经来自消。
⑥绝经:妇女一生中最终1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通常为45-55岁,平均49.5岁。绝经表明行将步入老年期。
⑦月经特殊生理现象:两月一次,并月;三月一次,居经/季经;1年一行,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暗经;受孕早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许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激经/盛胎/垢胎。
2.月经产生机理
脏腑与月经:与肾、肝、脾关系尤为亲密。
⑴肾,为主导。
肾藏精,主生殖;肾为天癸之源;肾为冲任之本;肾为气血之根;肾与胞宫相系;肾与脑髓想通;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⑵肝:肝藏血,肝血下注冲脉,司血海之定时蓄溢,参加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调整。(肝与肾,同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
肝主疏泄,经过冲、任、督与胞宫相通,而使子宫行使其藏泻有序功效。(肝与肾,一开一合共同调整子宫藏泻有序)
⑶脾(胃):脾主统血,固摄子宫之权;冲脉隶于阳明,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
⑷肺:朝百脉而输精微,下达精微于胞宫。
其余还有天癸、气血、经络、胞宫。
3.月经周期改变与调整
⑴月经周期节律:肾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改变表现
①行经期:行经第1-4天。子宫泻而不藏,排除经血,展现“重阳转阴”。
②经后期:月经洁净后至经间期前,约为周期第5-13天。子宫藏而不泻,展现阴长至重阴。
③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时候。
④经前期:经间期之后,约为月经周期第15-28天。阴盛阳生渐至重阳。此时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
⑵月经周期调整机理:天人对应说(上应月相,下应海潮)、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三、带下生理
1.带下生理现象及作用
带下属津液、带下有周期性月节律、带下量随妊娠期增多、带下淖泽胞宫、阴道(带下生而即有,带下伴随女性一生)
2.带下产生机理: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生理现象。
脏腑与带下:部分肾精所化,部分胃肠吸收,脾气升清,肺气宣降。
经络与带下:任脉主一身之阴液,直接相关;督脉温化湿浊之邪;带脉约束带下,使带液量泌有常。
四、妊娠生理
1.受孕机理
2.妊娠生理现象
月经停闭:妊娠后,阴血下注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行使其藏精气而不泻功效。
脉滑:妊娠脉滑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
妊娠反应:早孕反应;气血下注,冲脉相对较旺,机体气血相对不足,则易出现倦怠、思睡、头晕等不适。
子宫增大
乳房改变:自孕早期开始增大、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加大变黑,乳晕外周散在褐色小结节状隆起。
下腹膨隆:3个月以后,可于下腹部手测子宫底高度以候胎之长养。
3.预产期计算方法
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现在推算公式: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五、产褥生理
1.临产先兆:释重感、弄胎(假宫缩)
2.正产现象:见红、离经脉(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阵痛
3.产褥期生理: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步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要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此时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恶露:红恶露,约连续3-4天洁净;浆液性恶露,约7-10天洁净;白恶露,约2-3周洁净。
六、哺乳生理
顺产者,产后30分钟即可开始哺乳,刺激乳头尽早泌乳,促进母体宫缩,降低产后出血。
婴儿吸吮免疫价值极高初乳,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胎粪排出。
哺乳时间通常以8个月为宜,3个月后婴儿适当增加辅食。
哺乳期大多月经停闭。
停顿哺乳后,务必用药品回乳,以免长久溢乳发生经、乳疾病。
第四单元 妇科疾病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寒热湿邪
情志原因(以怒、思、恐为害尤甚)
生活原因: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跌扑损伤、调摄失宜
体质原因
二、病机
1.脏腑功效失调
肾病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
肝病机:肝气郁结、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脾病机:脾失健运、脾失统摄、脾虚下陷
心病机:
肺病机:
2.气血失调
气分病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
血分病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3.冲任督带损伤
4.胞宫、胞脉、胞络受损:子宫性质异常、子宫藏泻失司、子宫闭阻
5.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第七单元 月经病
概述
月经病定义:
分两类,一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疾病;另一类是以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显著症状为特征疾病。
月经病病因病机:
病因: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分和体质原因。
病机:脏腑功效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治疗标准:
一是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是消除造成月经病病因和病机,调经是经过治疗使月经病恢复正常,采取补肾(第一大法)、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
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论治标准。
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疗中应注意问题:
一是顺应周期中阴阳气血改变规律
二是顺应不一样年纪阶段论治规律。古代医家有一说,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月经病即使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
月经先期
其主症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
判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连续数小时或2-7天自行停顿。
1.气虚证
⑴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⑵肾气虚证:固阴煎/归肾丸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2.血热证
⑴阳盛血热:清经散 —清热养阴、凉血调经
⑵阴虚血热:两地汤 —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⑶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通常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病因病机: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造成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造成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准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补肾养血调经
2.血虚证:大补元煎 —补血益气调经
3.血寒证
⑴虚寒: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 —扶阳祛寒调经
⑵实寒: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散寒调经
4.气滞证:乌药汤 —理气行滞调经
5.痰湿证:芎归二陈汤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时
是指月经周期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病因多为肝郁、肾虚、脾虚;病机主要是肝、肾、脾功效失调,冲任功效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1.肝郁证:逍遥散 —疏肝理气调经
2.肾虚证:固阴煎 —补肾调经
3.脾虚证:归脾汤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显著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通常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出100ml为月经过多。
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病机:气虚,血失统摄;血热,热扰血行;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1.气虚证:举元煎/安冲汤 —补气摄血固冲
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活血化瘀止血
月经过少
其主症是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显著降低,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通常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肾虚、血虚、血瘀、痰湿多见
病机: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穴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
1.肾虚证: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2.血虚证:滋血汤/小营煎 —养血益气调经
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活血化瘀调经
4.痰湿证:苍附导痰丸/二陈加芎归汤 —化痰燥湿调经
经期延长
其主症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出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
病因:气虚、血热、血瘀常见
病机: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2.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茄丸或固经丸 —养阴清热止血
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活血祛瘀止血
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许阴道出血。
病因病机: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或湿热内蕴,或瘀阻胞络,当阳气内动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海固藏渎职,血溢于外,酿成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2.脾气虚证:归脾汤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3.湿热证: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化瘀止血
崩漏
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可造成不孕症。
病因:脾虚、肾虚、血热、血瘀常见
病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临场表现: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出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常有不一样程度贫血。
治疗标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通惯用于出血减缓后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
急症处理: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
1.补气摄血止崩:独参汤/丽参注射液
2.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六味回阳饮
3.滋阴固气止崩:急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
4.祛瘀止崩:田七末、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
5.针灸止血:艾灸百会穴、大敦穴、隐白穴
6.西药或手术止血
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2.肾虚证:
⑴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补肾益精、固冲止血
⑵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⑶肾阴虚哼: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滋阴益阴,固冲止血
3.血热证
⑴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⑵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崩漏血止后治疗
1.辨证论治
2.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青春期、生育期,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通常连用3个月经周期以上。
3.先补后攻发:止血后开始以滋肾填精,养血调经为主,左归丸或归肾丸、定经汤等先补3周左右,第4周在子宫蓄经渐盈基础上改用功法,即活血化瘀通经。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4.健脾补血方:更年期,大补元煎或人身养荣汤
5.手术治疗: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顽固性崩漏,诊刮术、宫内膜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6.促绝经法:年纪超出55周岁仍未绝经。
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还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止6个月以上者。
病因病机:虚者,精亏血少,冲任血海空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而致闭经。
实者,血流不通,冲任受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
治疗标准: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若因病而闭经,又当先治原发疾病。
1.气血虚弱证:人参养荣汤 —益气养血调经
2.肾气亏损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3.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养阴清热调经
4.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5.痰湿阻滞证: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6.寒凝血瘀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痛经
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病因病机: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痛经发作时急症处理:针灸、田七痛经胶囊。
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4.气血虚弱证: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5.肾气亏损证: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6.阳虚内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经行乳房胀痛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病因病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亦属肾所主,乳络不荣或不畅而痛。
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2.肝肾亏虚证: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3.胃虚痰滞证: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经行头痛
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
病因病机:情志内伤、瘀血内阻、痰湿上扰、素体血虚。经行是气血下注冲任而为月经,阴血相对不足。
1.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 —清热平肝熄风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化瘀通络
3.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4.血虚证: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养血益气
经行感冒
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步缓解者。
病因病机:感受风邪,或素有伏邪,经行时分身体益虚而发。
1.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2.风热证: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3.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和解表里
经行身痛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素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不荣而痛;
或因宿有寒湿留滞,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因寒凝血淤,经脉阻滞,以致气血不通而身痛。
1.血虚证: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2.血瘀证:趁痛散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经行泄泻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
病因病机:责之于脾肾虚弱,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而致经行泄泻。
1.脾虚证:参苓白术散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2.肾虚证:健固汤合四神丸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经行浮肿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
病因病机:经前、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若素体脾肾虚损,值经行则脾肾更虚,气化运行失司,水湿生焉,因而出现经行浮肿。也有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作胀。
1.脾肾阳虚证: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2.气滞血瘀证: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理气化滞,养血调经
经行吐衄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常伴经量降低,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
病因病机:常见洁净郁火、肺肾阴虚,由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1.肝经郁火证:清肝引经汤 —清肝调经
2.肺肾阴虚证:顺经汤/加味麦门冬汤 —滋阴养肺
经行口糜
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准期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
病因病机:心、胃之火上炎所致。
1.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上下相资汤 —滋阴降火
2.胃热熏蒸证:凉膈散 —清胃泄热
经行风疹块
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
病因病机:内风者,由血虚生风所致,外风者由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
1.血虚证:当归饮子 —养血祛风
2.风热证:消风散 —疏风清热
经行发烧
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烧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责之气血营卫失调
1.肝肾阴虚证:蒿芩地丹四物汤—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2.血气虚弱证:补中益气汤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
3.瘀热壅阻证: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化瘀清热
经行情志异常
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通宵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
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血骤变,扰动心神而致。
1.心血不足证: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 —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2.肝经郁热证: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3.痰火上扰证: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显著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
病因病机:妇女特殊阶段,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力度过,肾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
1.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右归丸 —温肾扶阳
3.肾阴阳两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阴阳双补
经断复来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顿1年及1年以上,又再出现子宫出血。
病因病机:脏腑功效失和,冲任失固;或病邪瘀滞损伤冲任。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2.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3.湿热下注证: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4.血热证: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5.湿毒瘀结证: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是指绝经后短时间内因为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造成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降低,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一个与绝经关于代谢性骨病。
病因病机:肾精亏虚
1.肾精亏虚证:左归丸 —补肾填精益髓
2.阴虚内热证:知柏地黄丸 —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3.阴阳两虚证: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茯苓、杜仲 —补肾壮阳,益髓健骨
4.脾肾两虚证:大补元煎 —益肾健脾
预防与调护:营养、运动、日光浴、药品防治
第八单元 带下病
带下过多
是指带下量显著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病因病机:外感湿热毒虫邪(不洁性交、摄生不洁、久居湿地等),脾肾肝三脏功效失调产生内湿。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证:完带汤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2.肾阳虚证:内补丸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3.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丸 —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4.湿热下注证:止带方 —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5.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清热解毒
外治法:外洗法、阴道纳药法、热熨法
带下过少
是指带下量显著降低,造成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显著萎缩者。
病因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
1.肝肾亏损证: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2.血枯瘀阻证: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第九单元 妊娠病
妊娠病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妊娠病治疗标准:以胎元正常是否为前提。
妊娠期间用药注意事项: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病因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1.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2.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妊娠腹痛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血虚、虚寒,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病位在胞脉、胞络,还未损伤胎元。
1.血虚证:当归芍药散架首乌、桑寄生 —养血安胎止痛
2.气滞证: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3.虚寒证: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4.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异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约占90%-95%,可造成急性腹腔内出血,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病因病机:病机本质在于少腹血瘀实证。
因为脾肾气虚,不能把孕卵即是运输至子宫,或因为瘀阻,运输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宫,而在输卵管内发育,以致破损脉络,阴血内溢于少腹,发生血瘀、血虚、厥脱等一系列证候。
临床表现:多由停经及早孕反应,未破损型多无显著腹痛,或仅有下腹1隐痛,已破损型可有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等表现,当输卵管破裂时患者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可包括下腹或全腹,有还引发肩胛部放射性疼痛。
急症处理:
手术适应证:
1.未破损期:宫外孕Ⅱ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2.已破损期:
⑴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⑵不稳定型:宫外孕Ⅰ号方 —活血祛瘀,佐以益气
⑶包块型:宫外孕Ⅱ号 —活血祛瘀消癥
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阴道少许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停,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许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胎元包含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本病胎元未殒。
1.肾虚证: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滋肾育胎丸 —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2.血热证:保阴煎/当归散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3.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4.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配台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或半产。(本病诊疗关键是妊娠物是否完全堕出或产出)
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而致胚胎、胎儿自然殒堕离宫而下,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
治疗标准以下胎益母为主,若胎堕完全者应按产后处理,宜调养气血为主。
1.胎堕难留证:脱花煎/生化汤加益母草 —祛瘀下胎
2.胎堕不全证: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滑胎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诊疗时注意期连续性和自然陨堕特征)
病因病机:母体冲任损伤和胎元不健
治疗滑胎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阶段性标准。
1.肾虚证:
肾气不足证:补肾固冲丸 —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肾阳亏虚证: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肾精亏虚证:育阴汤 —补肾填精,固冲安胎
2.脾肾虚弱证:安奠二天汤 —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3.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4.血热证: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5.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预防与调护:对曾经发生过堕胎、小产者,“预培其损”避孕1年。用药保胎时间应超出既往堕胎、小产时间2周以上,并做好围产期保健。
胎萎不长
妊娠4-5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显著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病因病机:气血不足以荣养其胎
1.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补气益血养胎
2.脾肾不足证: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补益脾肾,养胎长胎
3.血寒宫冷证: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温肾扶阳,养血育胎
子满
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又称“胎水中满”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土不制水,水渍胞中所致,或因胎元缺点,发展为畸胎。
本虚标实证:鲤鱼汤加黄芪、桑白皮或当归芍药散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子肿
又称“妊娠肿胀”,其主症是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气: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
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
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
病因病机:胎体逐步长大,升降之机为之不利,若脏器本虚,胎碍脏腑,因孕重虚,水湿不化
1.脾虚证:白术散加砂仁/健脾利水汤 —健脾利水
2.肾虚证:真武汤/肾气丸 —补肾助阳,化气利水
3.气滞证:天仙藤散/正气天香散 —理气化滞,除湿消肿
子晕
又称“妊娠眩晕”,是指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晕为主症,甚或眩晕欲厥。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忠厚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含糊、恶心呕吐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
病因病机: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
1.阴虚肝旺证: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 —育阴潜阳
2.脾虚肝旺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蔓荆子 —健脾化湿,平肝潜阳
3.气血虚弱证:八珍汤加首乌、钩藤、石决明 —调补气血
子痫
又称“子冒”“妊娠痫证”,其主症是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
妊娠小编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又称“子淋”。
病因病机: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1.阴虚津亏证: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2.心火偏亢证: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3.湿热下注证:加味五苓散 —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又称“转胞”“胞转”。
病因病机: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溺不得出。
1.肾虚证: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丝子 —温肾补阳,化气利水
2.气虚证:益气导溺汤 —补中益气,导溺举胎
第十单元 产后病
概述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关于疾病,称为“产后病”
《金匮要略》“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
《张氏医通》“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次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
又论“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病因病机: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没有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强弱。
产后病治疗标准:“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病因病机: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急症处理:不论虚实都属危急重症
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
采取头低脚高仰卧体位,保温。针刺眉心、涌泉、人中等穴。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
产后发烧
产褥期内,出现发烧连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余症状者,称“产后发烧”。如产后1-2日内,因为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烧,而无其余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通常可自行消退,属于生理现象。
病因病机:很复杂
急症处理:感染邪毒所致产后发烧,是产科危急重症。
热入营血: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
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痈醒脑静注射液肌肉注射
热深厥脱: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或用参附注射液肌肉注射
1.感染邪毒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解毒活血汤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2.外感证: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参苏饮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3.血瘀证:生化汤加味/桃红消瘀汤 —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4.血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产后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关于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发者,称“儿枕痛”。
病因病机:冲任、胞宫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
1.气血两虚证: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2.瘀滞子宫证: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不学定痛汤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产后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
病因病机: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1.血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2.风寒证: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3.血瘀证:身痛逐瘀汤加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4.肾虚证: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黄 —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连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病因病机: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
1.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补气摄血固冲
2.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活血化瘀止血
3.血热证: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养阴清热止血
缺乳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
病因病机:多因气血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或肝郁气滞,乳络不畅所致
1.气血虚弱证:通乳丹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2.肝郁气滞证:下乳涌泉散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3.痰浊阻滞证: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健脾化痰通乳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以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病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证中最常见一个类型。
病因病机:血虚或血瘀造成心神不守。
1.心脾两虚证: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2.瘀血内阻证: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3.肝郁气结证:逍遥散加夜交藤、合欢皮、磁石、柏子仁 —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产后小便不通
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
1.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或用春泽汤 —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2.肾虚证: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3.血瘀证: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状。
1.湿热蕴结证: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清热利湿通淋
2.肾阴亏虚证: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 ——滋肾养阴通淋
3.肝经郁热证:沉香散 —疏肝清热通淋
第十一单元 妇科杂病
癥瘕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
病因病机:因为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房事、饮食内伤,脏腑功效失调,气机阻滞,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停聚小腹,日月相积,逐步而成。
1.气滞血瘀证:香棱丸或大黄蟅虫丸 —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2.痰湿瘀结证: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3.湿热瘀阻证:大黄牡丹汤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4.肾虚血瘀证: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盆腔炎
书上全是西医那一套,不会整理。
1.急性盆腔炎
⑴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附子汤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⑵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2.慢性盆腔炎
⑴湿热瘀结证: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⑵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⑶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⑷气虚血瘀证:理冲汤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不孕症
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有连续1年未再受孕者。
病因病机:虚者因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与温煦,难以成孕;实者因瘀滞内停,冲任受阻,不能摄精成孕。
1.肾虚证:
⑴肾气虚证:毓麟珠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⑵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 —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⑶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2.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3.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4.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丸 —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阴痒
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
病因病机:内因脏腑虚损,肝肾功效失常,外因多见会阴部局部损伤,带下尿液停积,湿蕴而生热,湿热生虫,虫毒侵蚀,则致外阴痒痛难忍。
1.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2.肝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外治法:熏洗盆浴,阴道纳药
阴疮
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疼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
病因病机: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肌肤所致。
1.热毒证:龙胆泻肝汤 —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2.寒湿证: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阴挺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
病因病机:产伤未复,中气不足,或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日渐下垂脱出。
分度:
Ⅰ度 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