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研讨观摩有感.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98489 上传时间:2025-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研讨观摩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京研讨观摩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课堂名副其实 ——数学观摩课感受 2011年10月22、23日,我连续两天听了北京新鸿儒教材研究所举办的“深入钻研教材,追求教学实效”研讨观摩活动。七位老师先后做了11节课,七位老师的数学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华而不实的课件,没有师生配合的圆满,但他们重视对基本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策略的指导与渗透,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历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甚至做人品质的培养。因此我每节课都能感受到老师们鲜明的“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构件新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教学理念。 一、重视引导发现问题,在经历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渗透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他们重视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推理验证,使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例如:李继东老师的乘法分配率,他让学生经历了先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给例题列式计算)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观察发现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请学生尝试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进而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数学探究过程;巧妙独特的练习设计再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课尾不仅让学生说收获,也谈不明白之处或者遗憾所在。 还有许淑一老师《加法乘法交换律》一课,她把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乘法交换律融为一体,以“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生动有趣而又使学生迅速发现提出了数学问题:3+4=4+3,接着,她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当学生概括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时,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只用这一个式子能说明所有这样的式子都成立吗?”从而渗透数学的基本方法“猜想”,以“你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让学生感受猜想还需要多次“验证”才能得出结论。当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后,教师说:“这个规律适合加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你还能联想到可能交换( )的位置,( )不变?”进而让学生再次进入对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猜想并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探究过程。而后半时则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 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甚至做人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发展所教。 李继东老师告诉我们,他上数学课时所用到的数学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搜索到的最新数据,这不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需,也使我看到了数学老师应具备的严谨、求真的教学态度,它无疑也会感染所教的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课前,老师通过师生问好等细节教育学生回答问题不拖长音,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要有自信;当二年级学生回答 “请你估算一下12×3和21×3的结果哪个大?为什么” 问题时,老师及时表扬用了“因为……所以……”的学生,使其他同学也有了说完整话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当一个学生提出错误的答案时,老师一句“感谢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是你给其他同学提供了难忘的教训”既维护了犯错学生的自尊与学习热情,也提示了大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教学接近尾声,需要回答问题时,一句“谁还没有回答过问题?”体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田老师五年级《比的认识》结束语是“比使问题变得简单,智慧随形,世界随心。”不仅揭示了比在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价值,也给同学们心灵的启迪。 课后,田老师说:“为满足学生所需而教是乐”。是的,给孩子讲不好好学习没有好工作之类的话对孩子来讲都是太遥远的事情,只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而学生所需正应该是学生所疑,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李继东老师课后向我们透露了新课标要将过去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双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变成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揭示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所以,请老师们从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殿堂,让他们终有一天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感受名师风采,体验有效阅读 10月29日、30日,我二次进京参加了语文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听了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和我们一起享受蓝天》、张伟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李卫东老师《跨越百年的美丽》等8节课以及他们的说课与讲座。这次活动,不仅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名师风采,他们的课堂活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训练精而有序,更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阅读教学。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是动笔批注圈画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抑或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都应落实在阅读教学的师生活动过程中。 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效、高效?在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把握年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张伟老师《关于有效教学》讲座后,我收获颇多: 一、明确本年段教学目标,为吃透教材教参奠基。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读)、理解(词语、句、段、篇、文体)能力,丰富基础的语文积累。 李老师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所学文体、积累拓展、态度习惯和习作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 感受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 理解能力: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文体: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积累拓展:积累词语、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态度习惯:喜欢阅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写话:写自己的话;运用学到的词语。意味着初步运用词、句表达) 第二学段 感受能力: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理解能力: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能提出疑问;能复述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文体: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 积累拓展: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态度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习作: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有新鲜感的词句。(意味着初步写段,未提成篇) 第三学段 感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理解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文体: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优秀诗文。 积累拓展: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态度习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要求积段成篇) 二、把握年段教学重点,注重衔接以求实效。 李老师在为我们指明各年段教学重点的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了说明指导。在这里,我先摘录他提出的教学重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学段 1.感受能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学习默读。(朗读课文要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 2.理解能力: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读懂浅近童话、寓言、故事的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低年级阅读教学还要落实识字写字,低中高阅读教学都要强化语言积累。) 第二学段 1.感受能力:初步学会朗读和默读,学习略读;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段落的意思和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形象和语言的优美。 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全段的意思、结构(即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懂段的方法 第三学段 1.感受能力:学会朗读和默读,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理解能力: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提高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 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全篇意思、结构(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主旨,读懂篇的方法(鸟瞰、解剖、会通)。 三、精心设计指导到位,高效阅读水到渠成。 不论是课前与学生交流,还是课上的提问、过渡语的设计,都是那么的自然、流畅;每到关键处,环节的精巧,语言的哲理,都值得慢慢体会回味,就像喝一杯浓浓的咖啡,每一堂都上得既不失语文课的本色本位,又漂散着浓浓的语文馨香。 马蔷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紧紧抓住课文中小鱼的处境描写、男孩动作描写、我与男孩间语言描写三大特点,在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三读:一是边读边想这些小鱼怎样了;二是再读让学生看还有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小鱼会怎样了,利用象形字特征识记汉字“蒸” “困”;三读读出感情,想如果你是小鱼,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完成了读中认字,体验小鱼的处境教学目标。在第二自然段则通过找出写他动作的词、填动词、做动作指导读文,在创设具体情境中再次体验了男孩对小鱼的在乎,对生命的在乎,突破了重点。第三自然段通过用不同的线条勾画男孩与“我”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初步有了批画的意识,更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深入到男孩内心世界,接着教师以提示语做问题,轻轻一句“小男孩,你为什么头也不抬的回答呢?”再次将重难点落实,突破。一堂课下来,既有指导书写、圈画能力的培养,又朗读到位,理解深刻,学生实现了从读文到读心,从文本走向生活的转变。 虞大明老师讲《祖父的园子》,通过研读自由之事(铲地、浇水等),把最初上课时胆怯、拘谨的学生最终带到祖父那片自由、快乐的园子,他们挥舞手中的“瓢”(书本或者任何一件物品),欢笑着,喊着:“下雨喽——下雨喽——”这是师生情感融合的体现,是学生进入文本的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浏览“,让学生先是浏览了3遍课文,第一次边读边想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想到哪个词就在课题旁写下这个词(指导做旁注),第二次是引导学生把课题旁的词语化成了问题,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句子旁写出想到的词语,第三次则是用圈关键字的方法快速圈出自由之事,而后进入细节教学。教师通过师生采访、仿写重点句型、出现改动后的片段与原文对比、呈现下水文等方法深入文本,有序训练。又通过课堂结尾出现《呼兰河传》简介和作家茅盾对此书的评价,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以歌曲《童年》和下水文“老师的童年”勾起学生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以“你将以怎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童年永恒呢?”引发学生思考甚或习作欲望。 逄静老师《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用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写在段落旁边,诠释着批注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标出一些重点词语句子强化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 四、回味名师课堂教学,预设外生成显功底。 特级教师上课有其共同的特点:丰富的教学经验,极高的教学涵养和高度驾驭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 虞大明老师讲四年级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蓝天》和五年级课文《祖父的园子》时,所在年级的学生不经意间用反了。可是,由于教学预案的巧妙充分,虞老师的机智引导启发,两堂课同样精彩连连,甚至用四年级学生上的《祖父的园子》更加富有儿童气息,丝毫感觉不到学生学习上的吃力与理解上的偏差。令听课老师赞叹不已。 在讲《盘古开天地》时,张伟老师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盘古这把神斧哪来的?”做了如下处理:先是坦诚的告诉学生:世上本无这把斧子,甚至连盘古这个人都不存在,因为这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寄托理想而创造的一种口头民间故事,因而无需对号入座;但这把斧子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挥起利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这不由得让每个人暗暗叹服教师对文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是教师常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深厚教学功底的再次展露。 特级教师的课,讲得如此精妙,除了他们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缘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理解、把握。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需要这种钻研的精神,还要学会把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不断在课堂教学中自我修炼,勇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