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后心理调适指南来源: 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时间: 2008-06-18 11:16 地震灾难心理的一般特征及危害(1)极易产生灾难心理共鸣,互相“传染”。(2)具有长期效应。(3)对政府和外来力量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等待物质的帮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来的心理安抚。地震灾难心理如不及时自我调适或外界干预,将带来严重的心理损伤和精神创伤,造成人的心理、行为失衡。震后会有哪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1)情绪反应害怕。如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无助感。如觉得人是多么脆弱,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悲伤、罪恶感。如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
2、过,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愤怒。如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重复回忆。如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如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噩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眩晕、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自我舒缓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1)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2)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要
3、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3)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如果有任何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4)工作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更容易发生。(5)在较长时间内仍有烦躁、抑郁等情况出现,则应该向心理医生或心理工作者求助。什么是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面临重大的灾难,有时因为创伤过于强烈,人们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这种持续的状态被称为“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包括:(1)灾难的再次经验:指创伤事件不断地被一再经历。(2)逃避反应:指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3)高度的警觉性:指对环境
4、的反应持续地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怎样与灾难幸存者沟通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要说: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你现在安全了(如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是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事情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不要说: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你是幸运的,你
5、还有别的亲人;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没有受太多痛苦;他(她)现在去了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你会走出来的;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你的生活要继续过下去。如何对过度恐慌进行心理自我调适让自己易于接近。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要关注主流媒体对于地震的报道,不要轻信谣言,多了解一些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借助电话、短信和互联网,或直接与人沟通。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能力的应积极参加救灾行动。多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肌肉放松训练、腹式训练、气功和太极拳。改变不良的性格,培养开朗、温和、乐观、直爽和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面对现实,接受
6、各种刺激,不断地反应和适应,在刺激和反应中学会缓解心理紧张。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如何为自己做心理调适利用以下的方式,试着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冲击中恢复过来:(1)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他人听;(2)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3)多给予自己及周围其他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或其他救援人员的救援行动;(4)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在对他人进行心理调适之际,你可能出现的反应(1)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周围亲友、媒体感到愤怒;(2)对幸免于难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3)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4)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对于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