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福建省晋江二中 郭彬彬学习目标: 1、明确古诗词常见的考查方式和考查点;2、在实战演练中掌握答题技巧;3、体味中国古诗词的景美与情美,从而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一、 导入:用课标要求的40首诗歌中的名句激励即将迎接中考的学生:1、昂扬向上的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抛开过去,放下包袱,憧憬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 持之以恒的努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二、 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和审美情趣。考查方式:1、默写;2、赏析三、考情分析(一)赏析题的常见考查方式:1、选择题2、填空题3、简答题4、品析题(二)赏析题的常见考查点:1、常识识记2、内容理解3、情感体悟4、画面表述5、意境品味6、语言品析7、写法评析四、客观题解题指导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看是否曲解原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次要说为主要,把特殊说成一般,反之亦然。如:十五从军征相关选项的错误表述:这首诗通过写老兵归家后所看到的景象,主要是为了表达对老兵的同情与关怀之情。解析:主要是批判封建兵役制度,揭露社会黑
3、暗。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关选项的错误表述:首联“凄凉地”“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愤懑之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解析: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由伤感低沉转为昂扬向上。2.看是否故意误判、反说。把动态说成静态,把虚写说成实写,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如:春望相关选项的表述: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解析:修辞手法:夸张又如:观沧海相关选项的表述:“洪波涌起”这四个字想象奇特,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解析:此处是实写,而非想象的虚写。3.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
4、,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如:次北固山下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表述: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解析:这句蕴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的是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4.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相关选项表述:“颔联中,诗人通过写两人处境虽不相同,但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解析:“同是宦游人”表明
5、两人处境相同。5.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如:使至塞上相关选项的表述:颈联中,作者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对塞外风光进行了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塞外的喜爱之情。解析:此句营造出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感。又如: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相关选项的表述: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军阵势浩大、锐气逼人的军容,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解析:此句着重突出的是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而非我军。五、主观题解题指导(一)题型一:“内容理解”+“情感体悟”示例1: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
6、心情?通过哪些诗句体现出来?明确:孤苦伶仃、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从“羹饭一时熟泪落沾我衣。”体现出来。示例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全诗的写景句。请依次写出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水、山岛、百草、秋风、洪波。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示例3: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分别是 和 ,分别表达了词人 的情怀。明确:“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获得朝廷重用,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的愿望。 “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示例4: 渔家傲(李清照)下阙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
7、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达了词人对自由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小结答题技巧:1、熟悉每首诗歌字面的意思,对典故了然于心。2、理解每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好能记下来)3、归类法:把40首诗歌按内容思想情感划分,便于识记。(二)题型二:“画面描述”+“情感体悟”示例1: 饮酒中“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试题研究) 明确: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里的鸟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山林,返璞归真的理想,抒发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示例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8、时”两句,诗人想象什么情景,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试题研究) 诗人设想未来与友人相聚西窗下、秉烛畅谈巴山夜雨的情形,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的心情。小结答题技巧:描摹图景(尽量不要只是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 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题型三:“意境品味”+“情感体悟”1、设问示例:这首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2、答题步骤: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3、答题范式: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示例:相见欢前三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营造了
9、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月如钩”“梧桐”“深院”等景物,描写了词人独自登上西楼所见到的深秋月夜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环境氛围,从而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六、课堂综合训练使至塞上叙写了什么事件,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单车出使边塞慰问将士的事,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描绘出一幅广袤壮美的边塞风光图,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 苍茫空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之感。七、总结本节课八、布置作业1、纸质作业:整理40首诗中所出现的典故。2、完成诗词鉴赏专题练习卷3、自主安排时间复习每首诗的内容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