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的非洲战略必须要有所改变
曹雪松 2011-2-28
非洲,全球矿产资源的一颗宝石之地,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矿产和工业原料。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非洲这些宝贵的资源,而对中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恰恰与非洲的资源构成了这种天然的契合。因此,与非洲的贸易往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90亿美元,分布在非洲49个国家。除了大量进口传统的原油、稀有金属等矿产外,中国的投资也正在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和矿产之外的领域。据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Martyn Davies称:“从商业角度来看,所有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都赚了很多钱。”
然而,刚刚进入2011年,随着突尼斯骚乱的意外爆发,一场谁也无法预料到的“黑天鹅”悄然降临至非洲大陆,从埃及、也门到伊朗、阿尔及利亚,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迅速受到波及并陷入动荡之中。而目前,处在这场风暴中心的正是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位列第10大原油出口国的利比亚。随着局势的动荡,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示威者和反对派的斗争已日趋激烈,并有大批歹徒开始对工商业进行抢劫和破坏行动,并同样累及了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和员工。中国也被迫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撤侨行动。目前,利比亚有3万中国公民,截至27日10时,中方已从利比亚共撤出逾2万人。
不过,虽然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可以撤离,但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数十年来大量的投资是无法撤离的,至少在短期内无法撤离。有资料显示,中国当前在利比亚的项目涉及数百亿美元,主要分布在住房、铁路、石油服务、通讯领域。主要的企业包括中建、中水电、中铁建、中石油、中兴、华为等,这就令中国在当地投资的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据商务部消息称,目前,中国在利比亚开展投资合作企业共75家,项目50个,人员36000余人。截至23日,27个企业工地、营地遭到袭击抢劫,部分人员受伤,无人员死亡。中国在利比亚企业造成大量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被抢、砸和烧毁的车辆、施工机具、材料、办公设备及现金等。此外,中石油集团24日已经表示,该集团的设施受到了袭击,其雇员正在从利比亚撤回北京。在意大利埃尼和西班牙雷普索尔等石油巨头早些时候关闭了在利比亚的业务后,这是首个证实石油公司遭到袭击的声明。
发生在利比亚的暴力冲突事件,已对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但是眼前的经济损失,数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卡扎菲政权的支持者,一旦卡扎菲下台,中国投资便可能会立刻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下,如果不得不重新建立起新的稳定合作关系,必定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然而,无论是眼前还是以后的经济损失,在这背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受损事件,已隐然对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外交政策构成了新的考验。事实上,随着中国与非洲商业往来的加深,以及大批中国公民和投资的驻扎,中国以“不干涉”概念为核心的对非外交政策似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利比亚事件不啻于是对中国非洲战略的一个重大冲击。过去,中国奉行的是不干预投资国内政的政策,只管投资,不管政治,而且即使与当地力量发展关系,也只与当政者交好。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近年来,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对非投资十分进取,而且功利性很强。虽然投资力度很大,但策略没有变。这种方式至少埋下了两大风险:一是在当地的外交策略过于单一,从历史经验来看,非洲国家政局常常不稳,反对派一旦上台后,会立刻翻脸推反前政府的承诺,这对中国的投资十分不利;二是只重商业利益,忽略了投资国的政治风险。但是,政治风险并不因为我们不干预当地政治,就变得不存在了,反而会让我们猝不及防。此次利比亚骚乱事件的惨痛教训显示,不关注政治、不促进当地政治稳定的被动策略,有着极大的风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当地的稳定?如何预判当地的政治风险?到这个层次,估计就很少有人能认真思考,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了。时代不同了,中国既不能像过去的西方殖民时代一样搞暴力统治,又不能基于意识形态直接干预政治斗争。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一些普世价值问题,在多方面更加积极地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比如民主化、多元外交(既与当政者,又与反对者交往)、多元参与当地社会和社区的建设(除了开矿采油,还要参与医疗、教育等公益方面的活动)、增加投资的透明度以减少国际指责、多与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等组织合作。这些多元化、多层次的外交与合作必将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中国在非投资利益的安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虽然中国政府向来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作为对非外交和投资的基本政策,但中国对非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国投资和公民在非洲的安全,以及为了扩大在非的经济利益。现在,只管投资不管政治的策略在此次阿拉伯世界的危机,尤其是利比亚事件中凸显出了其脆弱的一面。因此,中国对非洲的战略必须要有所改变。
凤凰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