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
黄莹
[摘要]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落实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读为本 整体感知 理解 品味 运用
“以读为本”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从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人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字知“的学习训词,民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谚语。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 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和低年级全文注音的优势,教学开始,可在解题的基础上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
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新奇而有趣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般提出几个方面的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渎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边思考全面提出的问题。(3)读完后出上自然段,划出文中新字词。学生此时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 抓住重点,理解性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关键之处。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课文也是如此,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包含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应该允许学生在头脑中有不太明了的东西,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如何确立重点并抓住重点让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呢?众周所知,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至几个重点段,一段话有一个至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这儿是精彩之处,那儿是动人之笔,这儿还有个问题,那儿还有个疑点。这些词、句、段、及精彩、疑点之处就是阅读的重点,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1) 启发读准语气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可着写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的体现人物的特色。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写羊和小羊的对话,表现了狼狡猾凶残的本性和小羊的善良可怜和无助,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以下面的 句子为例: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小羊说这话时的语气是温和的,但这时的温和同与同伴谈的温和是不同的,是在吃惊纳闷情况下保持的温和。这就可以看出小羊善良和可怜。教学中,可这样启发学生来理解:(1)自己读句子,看一看小羊说了几句话。(2)读第一句,想一想什么意思?(3)自读第二句,明确水是怎样流的。(4)自读句子,体会小羊说话时的语气。(5)指导学生试用温和的语气读,师生予以评价。(6)齐读小羊的话,体会小羊的特点。以上教学以朗读为主线,把朗读、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很好地感悟小羊的特点。
(二)启发读好重音
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表蛙同乌龟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表蛙的不同之处。此处,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序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该读重音,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教学时,可这样启发:(1)自由朗读句子,联系上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要重读?(2)指导学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4)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乌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以上教学,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了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三)启发把握语速与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浓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还需要交叉运用,如《丑小鸭》一文的最后一句:“原来我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真实地再现了丑小鸭惊讶、没奋、激动的心境,是丑小鸭历经不幸后理想实现的美好结局。教学时,可这样来启发学生;(1)默读课文,画出丑小鸭心里想法的句子。(2)自由尝试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3)比赛性朗读。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高昂的语调,较快的语速朗读,这样教学以朗读作为理解体会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丑小鸭当时的心境,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今共识。
(四)启发以细读品文。
在当今“讲风不止“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让雪糁朗读背诵,为读而读;而是明确读的目的把握教学中心任务,指导学生读好课文。针对不同的读的目标,而采取不同的读的形式。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是,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甄别特殊字眼,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中“冒”字的意思,脑海中自然会出现“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画面,读到”有的……有的……“,自然回想到荷花的这些姿态。
三.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如学完《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狡猾的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骗了乌鸦。这里的朗读虽然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却能将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内延伸,运用性朗读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最好的办法仍是读书。因此在理解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选阅读与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本上的文章。如学完《乌鸦喝水》可让学生读《乌鸦的孝心》,学完《刻舟求剑》,可让学生阅读《小猴子种桃》等,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以读为本”不是简单地提倡“多读”也不是机械地照搬传统,而是要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基础,以“读”为本从而达到“多读自悟”,也是新课标强调的理念,它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有效,而且充满轻松、愉快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