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三(1)班学生近100%为农村孩子,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课堂接受困难,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很差,表达能力很差,课堂不回答问题。作业完成困难,无法完成作业,作业错误率高。测验成绩低于60分。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课标中明确提出:“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基于以上情况,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并需着力解决的结点,转化学困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效果、解决教与学深层矛盾的关键点,更是每个教师矢志不愈、呕心沥血的升华点。
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搞清楚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将学困生暂定以下类型:智力发展缓慢型、意志品质薄弱型、家庭变故型。
智力发展缓慢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思想不集中,看似在听讲,其实对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分析充耳不闻;当他们的思维在活动时,又是小动作不断甚至干扰别的学生;课间与同学打闹争吵;家庭作业也有时不完成,或是脏乱;成绩在50分以下,跟不上进度。
意志品质薄弱型学生,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差。课堂上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连起码的听课姿势都不能保持,完成作业时前半部分还比较认真仔细,正确率也较高。然而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保持,作业的后半部分字迹上不工整、错误率也开始上升。他们不善于仔细全面考虑问题,回答问题时往往凭借一时之气,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当遇到难题时,冲动中解答后再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和思考,成绩在70分左右。
家庭变故型学生,孩子的家庭不和睦,父母长期分居,互有敌意或者已经离婚。他们或视孩子为累赘,爸爸不管、妈妈也不问;或为了生活无暇照顾孩子的起居学习;或脾气暴躁,似乎把所有对生活的不满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此类学生学习习惯差之极差: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小动作,不然就是干扰同学,家庭作业几乎不去完成,成绩在60分左右徘徊。
(二)、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寻找合适的转化办法
智力发展缓慢型学生:
1、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掌握他们知识结构中的“盲点”,针对性的补救。如:在连减运算的练习课中王献和史鹏飞这两个学生所有算式的计算都是错误的,我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粗心所致,于是我把他俩留下来。“你们算算82-38-17这道算式。”我呢?就在一旁看着他们算,结果发现:
王献是这样列竖式的: 史鹏飞则是这样列竖式的:
两名学生计算均有误,但错误的原因却各有不同,王献同学是在退位减法计算时十位上的数字没有借给个位1,而个位去无故增加了10;史鹏飞同学是运算顺序错误,或一知半解他好像听老师上课说可以先算后面两个数,但不知道要改变运算符号,即先算38+17,再算82减38与17的和。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我确定了不同的补差不差目标。
2、降低目标要求,当他们达到低目标时,在拔高一点要求,循序渐进地给他们一个目标,分阶段进行,最终使他们学有所得,扫清障碍。
如:“小小运动会”这节内容,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将活动课和复习课有机整合。通过“小小运动会”的情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全面收集数学信息,有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渗透分类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有序观察、分类提问、有序提问。但我却深知那些在努力向及格奋斗的学生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因此,我趁大多数学生在尝试有序地分类提出所有问题时,我悄悄走近这些学生,轻轻地问:你能任意选择天空中飞行的两只小动物,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吗?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压力也减少了,他自然会跃跃欲试完成老师的要求。看到他们自主提出并解决一加一减两个问题时,我又向他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如果每次都选两种小动物,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法?每一种选法都提一个加法一个减法问题,看看你能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此时,他们也侥有兴致地尝试提问,可仍有好些学生力不从心。待进行全班交流时,他们也只能是感受一下: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信息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的这一目标将在此后的学习中不的重复不断巩固,最终达成。
3、经常与家长沟通,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培养。谁的孩子一生下来也不是天才,所以面对孩子一不能着急,二不能拿自家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老师家长能做的也只有对孩子多方面地进行耐心、长期、不懈地培养,这样孩子才可能进步。
意志品质薄弱学生:
1、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觉自制的好习惯。
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基本上依靠父母打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多事都不必自己操心,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在数学学习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同学,总是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他们希望老师讲解练习中的每一道题,希望老师把解题的每一步都写在黑板上;更甚者干脆看别的同学的答案,同桌写一个他也写一个。在家里,家庭作业仍然要父母陪同完成。家长边教孩子边做,等到考试时也就只能坐着干等了。面对此类学生我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首先,让他们充分认识依赖心理的危害,要自觉抵制这个习惯,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难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造的能力。其次,对这些学生安排一些特定的任务,如:到别的班级借东西、向其他老师询问家庭作业等,使他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去独立的想办法拿主意。然后,与家长协调,对孩子不要凡事都包办代替,妨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最后,还要求他们多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
2、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对基础性的练习提出统一要求,做到整体划一,绝不姑息。这时有部分学困生在老师的要求压力下自觉调节和改变不良的学习行为;对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降低难度以后再完成,或者进行多次反复地巩固练习后再完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优秀作业、优秀试卷、优秀实践活动作品等都要展示;还要鼓励学生不耻下问,不要认为向别人提出不懂的问题会被看不起,当然下问的前提一定是有过独立的思考。
3、帮助学生克服草率、易失败的毛病,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审题的方法技巧很多,但认真、细心是起码的要求。有些题目往往只是一字一句只差。如:七巧板是由()种图形组成的。七巧板是由()个图形组成的。两题一字之差,“种”“个”这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审题时要特别留意,可用笔圈起来,以告诫自己。计算是解题的必然,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一要看清楚没个数每个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计算的步骤,认真计算,三要检查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其次,帮助学生整理错题,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
学生初次练习时出现的错误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但有些错误多次发生,似乎已在头脑中生了根。此时,我便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经常拿出来分析分析,再预设一些类型题让学生交流交流,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
最后,我和他们还制定了了减少某个错误的近期目标,凡达到目标的均有奖励。
如:本单元试卷中有10个“粗心”造成的错误,那么,下一单元减少1~2个者奖励红花,减少3~5个者奖励一块橡皮,减少6~8个者奖励一本印“奖”的数学本,减少9~10个者免写一次家庭作业。
家庭变故学生:
首先,掌握其学习环境、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排除外界带来的干扰,在生活上多关心多帮助。
武汝均的爸爸妈妈早些年就离婚了,他跟着爸爸,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忙于工作对他的学习只限于口头上的“关心”,很少陪孩子看看书了,算算题了,一旦了解到孩子不做作业,成绩不理想就大打出手。可事实是每天不完成作业,成绩每次五六十分,作为老师我也不肯天天通知家长,再说通知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根据他的情况,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我与他共同制定学习、纪律等奖惩措施,如:回家后自觉主动完成家庭作业,第二天有老师检查,书写工整正确率高即可在全班展示,获得一面“红旗”,连续十天优秀,奖励一袋贴画;但如有一天不完成或不按要求完成作业,就要扣除两面“红旗”。同时还注意多与他交流,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喝杯水,并有意无意地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缺补差,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通过与家长联系,目的一是督促其父母在工作的同时抽尽可能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向其父母汇报孩子在学校的努力和进步,以激励他们的爱子之心。
(三)、为将学困生转化落到实处,对他们实行“厚爱”政策
1、课堂上板演、提问、实践操作等教学环节更多的给予学困生。
2、批阅作业、试卷等更多地进行面批,并当面修改订正。
3、享受宽松的奖励政策。得8朵红花兑换1支铅笔,而非10朵。智力差一些的学生考试80分即看做100分上台领奖。
4、定期对学困生进行复习巩固,减少遗忘,且帮助他们搭建知识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