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慧眼独具换材料
——打破套板反应
洋溪镇廖巧文
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养鸟。没过几天,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只精致的鸟笼做礼物。此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的鸟笼,都会问卡尔森:“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自己从来没养过鸟,客人们都不相信,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养了一只鸟。
一高考阅卷老师感言:“每年高考,谁最忙?屈原又开始跳水了,苏武又开始放羊了,文天祥又开始过零丁洋,李白又开始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两则材料有共同点吗?有,那就是惯性思维!鸟笼是用来养鸟的,学生一写到文化名人就是几巨头。问题出在哪?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走老路,于是乎一批量生产的作文出现了。
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套板反应。套板反应是写作中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这种套板反应是创新大敌。只有打破它,我们的作文才会出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欣欣向荣的新天地。
一则素材,成就一篇美文。素材地位不可小觑,那么在素材方面怎样打破套板反应并呈现精彩,夺人眼球呢?
一、换内容 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时俱进,去旧取新。
巧选材料,注重新鲜。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使文章更富于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实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目的。要做到生活气息浓厚,就要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等,从不同渠道积累鲜活材料,广纳博取,以备高考之需。
此外,名人素材也可以写,只是写鲜为人知的方面,或很少有人写过的细节。如梁万俊的惊天一落,保全试飞样机,不仅在于他娴熟的技术及在危险面前的沉着镇定,还在于他正确听取意见,在试飞时拉高高度,为降落赢得时间;如写沈从文,大家都熟悉他的《边城》以及他作为文学家的身份,但很少有人提及他研究古代服饰,他曾轻松解决了日本在一张钱币上王子服饰与传统不同而纠结他是否是真正王子的问题,如今这张纸币没有遭到废弃,依然流通于市面等。
二、换角度 融入自我,呈现个性;接通地气,不忘群像
融入自我 在列举事例时,努力让文中素材有“我”的影子,有“我”的喜怒哀乐,有“我”的思考与精神 ,呈现个性色彩,打破千人一面的雷同感。
如:我常想,为什么“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白娘子,纵使百依百顺,最终还是被压在了七层宝塔之下?为什么本可以引领中国电影发展的阮玲玉,最终还是吞药自杀?为什么可以为中国诗坛再添一笔的苏小小,仍是抱病而终?还有游走沙漠的三毛,轻吟诗歌的海子……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正如《葬心》中所唱:“阮玲玉贪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又如苏小小所吟唱的:“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依赖,依赖,一个依赖他人的人,又怎能担起发展祖国的重任?
有才又怎样,有知识又怎样?如果不能拥有坚韧的精神,不能让自己站立成树,这所有的一切终会付诸东流,徒生一阵哀叹罢了。﹙2012年山东高考佳作《让灵魂站立成树》﹚
作者在这些事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大胆袒露自己的观点,指出他们人生不如意在于不能拥有坚韧的精神。
不忘群像 “礼失求诸野。”普通民众身上闪光点更动人心扉,写作时不忘写上一笔。
如:就像乌鲁木齐的一位老人跌倒后,许多路人争相伸出救援的手,只是一个小小的手势,正能量就在那城市的街头绽放了。
——《唤起我们心中的正能量》
再如: 有谁能够忘记,新年那场大雪中那些自发铲雪的人们!
有谁能够忘记,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那片默默护送的红色海洋!
有谁能够忘记,当刺耳的汽笛拉响一个民族的沉默时,那些无声无息站出来的人们,是他们排成献血的长龙,是他们在网上谱写朴素的诗歌,是他们捧起温暖的烛光默默祈福!
三、换写法 叙、描、议、抒,融为一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叙、描、议、抒,融为一炉 在人物事例中,如果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会充满感染力,情感会变得更细腻。这会拨动阅卷者的心弦,从而获得高分。
如: 在梦一般缥缈的潋滟波光中,梭罗有着清清如许的心境,瓦尔登湖畔,山影湿碧流翠,蓊郁的山林莺歌婉转,生命的意义在此开始回升,梭罗也在此开始过滤心灵。在这湖光山色里,他喂马砍柴,伸出双手化成羽翼感受每一阵风吹过,聆听每一声花开,像是以湖水为枕的孩子,夜夜借着铺满江面的璀璨星光而甜甜入睡,如此宁静自由,梭罗的心灵中有一方宁静,他过滤掉人间所谓的繁华与喧嚣,使自己获得平和宁静的心态,能够歆享层层叠叠的朝花夕露,度过绵绵不绝的流年碎时。﹙《过滤心灵》﹚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事例论证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直到最后才表明人物身份。这样做会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进而获得加分的机会。
如:是那个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中仍选择坚强的诗人,是那个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中仍不忘“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是他!即使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的战乱无奈中,仍选择坚强生活。他就是杜甫!
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并不可怕,要像杜甫般为他人坚强地生活。﹙《无奈,生活在别处》﹚
世界不是一个模式,它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精彩。就像勇跳龙门的鲤鱼,逆流而上的马哈鱼一样,就像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一样,他们让世界刮目相看。
同理,作文也如此。只有打破套板反应,只有不嚼别人剩下的馍,不人云亦云,不写大路货,独具慧眼,更独具匠心,才能让作文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从容越过作文这道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