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想走入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1、端正心态,平等待之。不少家长的“家长意识”特别强,希望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虽然他们尽量 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孩子仍然“不听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孩子希望父母视他们为大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意志,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思想。可有的家长说:我的确总在与孩子交谈,为什么不奏效呢?原来,这些家长忽视了交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语言方式。一般家长通常用教训式或单向式谈话,诸如:“你应该……”“必须……”“人家的孩子……你却……”等等。孩子呢,听时点头,离时抛在脑后,因为这种单向灌输的谈话,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及让孩子获得内心体验。倘若父母用“我觉得……”“你觉得……”这种句型进行交流,孩子就会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父母与他商量的口气中体验到自己的人格价值所在,孩子就乐意向父母敞开心灵之扉。
2、不回避谈性知识。不少家长对孩子触及到性关系的问题避而不答。其实这种因封闭造成的神秘感,反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产生越轨的行为,这大可不必。如:某等家长也同其他家长一样常带孩子参加婚礼,不同的是这位家长善于把握时机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针对孩子曾提出过的性知识问题则从人类进化的生理角度,从婚姻的基础、人生的价值实现的角度去阐述。既淡化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要熟悉孩子的爱好。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与孩子有共同语言。要能谈出孩子熟悉并很想了解的话题,进而拓展开来,引导深化。如:某一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了纪律处分,家长得知气得打骂孩子,可孩子仍屡教不改,越陷越深。怎么办。该家长自查自省,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后平视孩子,发现 孩子身上确有很多闪光点。当换位思考时,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是孤独的。孩子没有说话的朋友,在父母面前要么点头,要么不吭声。是不是孩子也苦于不被父母理解呢?这位母亲决心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了寻找共同语言,她放下外国文学,捧上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收起了古典音乐,换上了“四大天王”,不明白的地方还请教孩子。孩子先是吃惊,后感到母亲是真诚的,便手舞足踏地向母亲讲起课来,其眼神不再是愤怒 、平淡的,而是单纯温和的。渐渐孩子与母亲的话题越来越多。孩子不断地将看到的新书推荐给母亲,母亲也将名著推荐给孩子。意外地收获是孩子也迷上了世界名著。可见,平等不仅使人易于交流,而且易于互相影响 。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1世纪的人才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协作精神。九十年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是特保儿,家庭的特殊地位 滋长了孩子孤傲自私的性格,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前途。所以,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首 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即做一个在利益冲突面前能先替他人着想的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是父母,这就要培 养孩子遇事替父母着想的习惯。只有能替父母着想的人在外才可能替别人着想。其次,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空 间。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团结互助,舍得让孩子“吃亏”。当然,也要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会说“ 不”。当落后的学生对孩子发出不正当邀请时,孩子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有巧妙拒绝的能力。
学生时期主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交际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是权威的代表。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初中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初中时期的孩子开始有所选择:对所喜欢的老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如果有一个词在阐述青春期孩子们人际关系的特点,这个词就是——朋友。这一点在初二的孩子中表现较突出。
2、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之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被同辈团体所接纳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是调剂情感、和谐身心的润滑剂,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达成合作、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由于学校的分班和调座位等,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另外,一些学生间比吃比穿、争风吃醋等引发猜疑、妒忌等不良心理。
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的是他们开始观察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在减少,甚至有了反抗情绪。其实这种反抗表面上看是针对某些具体的人或事,其实它深层的原因是在于对自我曾经“幼稚”的崇拜(以父母为榜样)的质疑,从而产生不自信。在此时如若不加以引导是危险的,他们会表现的目空一切,要么自卑,要么自大,不会尊重他人,只看别人的缺点,只看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别人的优点,只看自己的缺点。我们要做的是从家庭出发,让孩子全面的了解生活,包括家庭的困难,父母的工作状况;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在做决策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在生活中,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仅是家庭中的孩子,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用对孩子的尊重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常当众羞辱孩子,这是万万做不得的。孩子一旦无廉耻之心,十头牛都难以拉回,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孩子就会自暴自弃。
2、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如:甲乙两个学生本次考试都由原来的50分上升到60分。不同地处理评价方式结果明显不同。甲家长一见此分叹呼:“唉,才进步10分,真笨!”乙家长满面笑容:“嘿!又进步了10分 ,不错,再努力10分就是中等生了。”结果,甲再考试仍然不及格,因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及格了也没有用 。乙下次考试真得了70分。前者是从否定到否定,孩子看不到希望。后者在肯定中否定,逐步提高要求。于是孩子在父母的认可及赞赏的快乐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适当地布置孩子一点工作,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虽然有了压力,却会让孩子体 验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可的快乐,其心理语言是“我行,我能行”。信心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能力也 会在干中提高。
另外下面这些小方法也可以告诉你的孩子:
1、和同学们在一起要做到注意观察,相互了解。同学之间的磨擦与冲突,往往因为误会与隔阂,彼此间多接触,直接间接的了解对方的才能、个性、嗜好、特长、优缺点等,一起参加体育、文娱活动,逐渐增进友谊,成为知心朋友。
2、主动关心别人,建立深厚友谊。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主动的去建立深厚的感情。首先学会对关心别人。别人需要帮忙时,你要及时地去伸出你的双手,给于帮助,如果别人心情不好,你就在精神上多给予鼓励与安慰。小朋友们心灵贴近了,友谊自然就会很深厚。
4、当别人有缺点时,学会容忍与宽恕—这一点很重要。妈妈经常对你说,要学会宽容别人。同学之间为了一些小事,而吵架闹事,是多不值得啊!要学会吃亏,吃亏并非懦弱,唯有懂得吃亏的人,才是最刚强最有作为的人,如历史上蔺相如与廉颇交往的故事,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安危,处处容忍了廉颇的侮辱使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折服廉颇而负荆请罪,此事件足以说明吃亏并不是懦弱的。同时也要学会宽恕别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唯有能够宽恕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要学会宽容,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从内心谅解他,要尽量用理智去克服自己感情的冲动,别人会因为你的心胸宽广而佩服你,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
5、碰到缺点很多的孩子,如果你不能让自己的优点感染他,那就暂时远离他。因为你还太小,和毛病多的孩子在一起会不自觉地沾染一些坏习气,比如骂人,撒谎,打架,上课玩东西,欺负别的同学等等,妈妈让你远离并不是教你嫌弃这些孩子,而是让你保全自己的优点,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这些孩子。《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坏,小人进,百事坏,”,就是告诉我们要去亲近缺点少的优秀孩子。
综上所述,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仅需要父母物质上给予某些帮助,更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在心理上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就要求父母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倘若能在孩子的青春期为孩 子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对孩子的终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