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闻喜县东镇中学 宁红民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承上启下,关联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所以要学生掌握归纳、演绎、分析辨析的能力。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复习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
二、推演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的联系及区别。
三、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区分强弱电解质。
四、为盐的水解平衡构建基础。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原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要掌握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再由化学平衡的定义推演
突破途径:构建实验,设计实验方案,从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性以及PH值不同的比较,分析不同的原因,归纳出强弱电解质的划分标准及概念。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已经知道化学平衡的特征,所以上手较容易。要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知识推断和演绎未知知识的思想,要强化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2、内容的组织安排:
内容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为两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及电离平衡的构建。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侧重实验的分析,概念的辨析,从知识最细微的地方强化区别。课堂主思路就是回顾------辨析------实验-----分析------构建概念-----应用-------小结。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投影机等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已掌握知识做二次回顾和概念辨析。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会知识的关联,会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互助,教师引导,完成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应用。
第三环节:课堂检测
设计情境,让学生对新知识做到再次辨析,升华知识,理解新内容。最后课堂小结,完善知识体系,总结课堂问题,加深记忆。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课本课后习题P43-44及学案练习题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板书设计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如弱酸、弱减、水。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1、CH3COOH CH3COO-+H+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
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电离平衡的特征
4、影响因素:①浓度 ②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