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班化教学案例设计
学科
数学
执教者
陈晓峰
教学班级
三年级
教学内容
正方形长方形周长
学情
分析
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高于抽象思维,他们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
学
目
标
预
设
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分
层
目
标
上
限
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
限
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用灵活简便的方法正确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纸、树叶、钟面、粗硬的绳子、直尺、卷尺、投影仪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共同关注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书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你能指出数学封面的边线吗?(板书:边线)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线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尝试:学生相互间摸一摸课桌、三角板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
2、找一找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让学生在黑板上描出它的周长。
练习:“想想做做”2
指出每个图形的边线和周长。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围一围
师:(出示叶子)问:你能指出这片叶子的周长吗?
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片叶子的周长是多长吗?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她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五 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腰围和大树树干的周长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学生重复。
学生尝试
学生观察
指名学生上台指周长
同桌学生互指
学生小组合作练习。
交流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做好后,学生现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谈收获
学生独立做
可以让C层学生上来指
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
教师巡视,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面批。
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设计了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